劉遠舉
春運又開始了,鐵路再次引人矚目。此前據媒體披露,備受關注的鐵路運價改革方案可能于年初出臺。此次市場化改革內容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實現運價市場化。
一個值得注意的說法是:此次改革旨在改善鐵路盈利能力,增加對民營資本的吸引力。這種說法不免令人疑慮。眾所周知,鐵路大投資、低利潤率、長回收期的行業特點,決定了民營資本通常并不愿意參與鐵路行業的投資。如果著眼于吸引民資,那必然對鐵路的利潤率提出更高要求,在壟斷作用下,這必然會推高鐵路價格。
實際上,正因為上述行業特點,鐵路通常都有國家的支持,依靠財政支出、發債進行建設。即便是發行債務,背后也有國家的隱形背書,不難想見政府對鐵路的強力支持。此次改革的內容就包含國家對鐵路的補貼措施。針對鐵路運輸企業承擔大量公益性運輸的情況,有關部門正醞釀建立鐵路公益性、政策性運輸補貼制度,補貼鐵路承擔的學生、傷殘軍人、涉農物資和緊急救援等公益性運輸任務,以及青藏線、南疆線等公益性鐵路虧損。
如果站在歷史的高度,對上述狀況就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國家支持了鐵路,是人民支持了鐵路。既然如此,作為自然壟斷行業,作為有國家龐大支持的行業,鐵路市場化改革的含義就理所當然不應僅僅以利潤為導向,而更應充分利用市場方式,更高效地配置資源,更高效地利用國家資產,服務于人民,實現更大的社會效益。
所以,我認為,鐵路要進行市場化改革,貨運漲價可以有,但也應有對空閑線路與時段的降價。市場化改革非常重要,但絕不意味著只要利潤而拋棄社會責任。
不管是以市場化追求更大利潤,還是更透明地接受國家補貼,或充分利用市場的優勢服務大眾,此輪市場化改革必然要求鐵路公司進一步提升內部治理水平。就此而言,不論是客運還是貨運、高鐵還是普客,12306網站還是熱線,都需要面向公眾,厘清成本,建立健全核算制度,實行透明化運作。否則,缺乏配套措施的市場化改革,只能搞出有利于少數人、不利于多數人的偽市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