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濤+曹聰

一個國家研發經費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又稱研發強度,是衡量該國科技創新程度的重要指標。2012年,中國的研發強度首次歷史性地超過歐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公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的研發強度達到1.98%,而歐盟為1.96%。勿庸置疑,這是令人印象深刻且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就。
中國研發經費投入的絕對規模值得肯定——2012年的研發強度為啟動“科教興國”戰略時的1995年的三倍多。但是,中國面臨的巨大挑戰是,如何將研發投入的回報最大化。
目前,中國的研發經費主要用于發展研究,而只有較少部分用于科學研究。即在研發經費快速增長的同時,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合稱“科學研究”)的經費依然徘徊在較低水平。
2004年,中國用于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經費分別占全社會研發經費的6%和20.4%。值得關注的是,2006年國家提出“自主創新”戰略后,用于科學研究的經費比例卻顯著下降。2012年,中國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經費比例分別占全社會研發經費的4.8%和11.3%,兩者之和才16.1%,遠低于發達國家甚至新興工業化國家35%的平均水平。
另一個問題是,研發經費的分配和使用存在著嚴重的扭曲。絕大部分科學研究經費來自國家財政撥款,這無可厚非。但只有很少部分的財政研發經費是通過公開競爭的方式進行分配的,大約70%左右的科研經費分配由少數政府項目管理人員和科學家小群體決定。
勢必使得研發經費傾向于資助已功成名就或與資助者關系緊密的科學家,并傾向于資助規避風險或重復研究的項目。相當一部分經費用于從國外進口科研設備和試驗材料,而不是一線科研人員的工資。學術評價的標準是發表論文的數量和獲得經費資助的額度,這意味著學術晉升并不純粹地以學術價值業績為基礎。
相當大比例的在國內消耗的科研經費,甚至以國家重點項目形式實施的科研經費,只是國外相關研究的衍生品。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中國快速增長的研發經費投入為什么沒有產生與之相匹配的科研成果。
研發經費濫用和學術不端案例同樣令人關注。這不僅耗盡了公共財政撥款,而且削弱了科研人員的士氣。例如,2006年,上海交通大學的陳進從政府部門申請獲得了高達上億元的科研經費用于芯片研究。后來發現,他卻用買來的芯片假扮自己的創新。去年,中國科學院的段振豪因挪用146萬元科研經費而被判刑13年。最近,廣東省科技廳包括廳長、副廳長在內的五十幾位科技官員牽涉科研經費腐敗窩案。
中國科協的一項調查顯示,60%的科研項目經費預算被浪費掉,只有40%的錢被用在了科研上。所以,雖然科學產出(例如期刊論文)大幅增加,但并沒有出現與之匹配的真正世界級和值得獲諾貝爾獎的成果。
就統計意義而言,中國境內的企業(包括外商投資企業)已成為研發經費的主要貢獻者,企業來源的經費約占全社會科研經費總額的四分之三。這讓中國在企業研發經費比例上可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比肩。然而,盡管中國政府提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國家創新體系”的目標,但中國企業仍然不得不從國外獲取技術。
這里我們必須理解在中國情境下“企業”的內涵。在科技體制改革的驅動下,原來的應用型研究機構和部分國家部委例如航空航天部,現在成了國有企業。這樣,原來這些研究機構和國家部委依靠財政科技撥款支持,現在它們被統計成了“企業”。而實際上,相當一部分這樣的企業只是名義上的企業。
換句話說,國有企業的研發經費也包含在“企業研發經費”的統計中,而且是主要貢獻者,但它們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私立部門。根據國資委的報告,2011年,僅央企就花了2747.2億元人民幣用于研發,占全部企業研發經費的43%,這還不算其他國有企業的研發經費。
國有企業占用了大部分的研發經費和其他資源,卻缺乏創新的動力,因為它們中的大多數可以依托壟斷地位保持高額利潤。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一直嘗試通過研發活動驅動創新,但卻要為從國有銀行獲得金融支持而掙扎,這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它們獲得國內和國際競爭優勢能力的發揮。
所以,中國在研發經費強度上超過歐盟,僅僅意味著中國與歐盟相比將GDP的更大比例用于研發活動,并不意味著中國在研發表現和效率上超過了歐洲,更不用說創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