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草根的春天”。最近,國務院推出一攬子微型刺激措施,其中包括扶持小微企業發展,將小微企業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進一步擴大,由年應繳納所得稅額6萬元的上限再作較大提升,并將政策截止期限延長至2016年底。此前工商部門已大幅降低了小微企業的注冊門檻。
小微企業是促創業、保就業、活躍市場的生力軍,也是一個經濟體多數創新的來源,今天的大企業,過去可能就是小微企業創新而來的。發展小微企業更大的意義在于為中國經濟打下長遠基礎。
李克強總理去年曾指出,成千成萬的中小微企業是就業的主要吸納器,支持它們發展就是創造社會就業崗位,就是增添社會財富。從去年8月1日起,對小微企業中月銷售額不超過2萬元的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和營業稅納稅人,暫免征收增值稅和營業稅,為超過600萬戶小微企業帶來實惠,直接惠及幾千萬人的就業和收入。
以往改革開放的經驗表明,只要給老百姓更多的自由,讓人們更能夠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社會就會興旺發達。
個體戶曾是一個應改革開放而生的新生社會群體,擁有蓬勃的生命力,經歷80年代至90年代黃金發展期,到1999年達到3160.11萬戶、6240.91萬人。這個以農民、無業待業青年和社會閑散人員為主的社會邊緣群體是改革初期在經濟上的最大受益者,通過相對簡單的方式迅速獲取財富,由此形成了中國的第一批高收入群體。中國漸進式改革首先是從原有體制中處于較低地位的社會階層開始的。進入新世紀后有些個體戶退出歷史舞臺,有些則“個轉企”躍升為民營企業的“精兵強將”。
現在,發展小微企業需要當年發展個體戶同樣的寬松條件,不止于此,在產品過剩、國際經濟環境相對惡化的境況下,小微企業更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需要政府管理制度的創新。
有一種說法,中國經濟騰飛在改革開放前十年是靠個體戶和民營經濟,后十年靠大量引入外企,最近十年靠國企,那么,未來則要靠成千上萬的草根企業。
改革開放36年來,中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9年,但這個群體擁有頑強的生命活力,“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到了一個升級轉型的關口,整個社會發展也悄然步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如何催生草根經濟的春天?
關鍵在政府。發展小微企業政府能做什么、怎么做?
簡言之,現階段再給小微松綁是釋放制度紅利。減稅只是第一步,從長遠來看更重要的是制度松綁,一方面需要創新針對小微企業的服務平臺,另一方面需要針對它們的金融創新。
政府在打造服務平臺方面可借鑒科技企業孵化器模式。幫助小微企業找資金、選導師,助企業上路;建聯盟、搭平臺,助企業成長;聚資源、暢渠道,助企業騰飛。總之要為小微企業打造“保姆式”服務。這需要提供低廉的場地、周到的服務和方便的配套設施,需要有專門的中介機構幫助企業辦理工商、稅務、財務手續,需要為企業提供政策咨詢、項目申報的服務,以及提供融資、企業培訓、人力資源招聘、市場開拓等服務。
當然,小微企業發展最大的瓶頸是貸款,由于信用體系缺乏,個人信用透明度不高,貸款風險會非常之高。
這方面可借鑒臺灣的信用保證基金經驗。臺灣目前共有124.8萬家中小企業,平均每十幾個人就有一家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7.7%。它們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血緣或地緣的土壤之中,蓬勃興盛,具有草根一般頑強的生命力。服務于它們的信用保證基金,資金來源由地方當局、金融機構及企業界共同捐助。截至2011年,信用保證基金捐助款累計新臺幣約1000億元,成為“臺灣小微企業的最佳拍檔”。截至2012年9月底,臺灣各銀行實現對小微企業放款達新臺幣43231億元,占全部企業放款的48.98%。臺灣已逐步建立起了符合小微企業特性的信用評級體系。
無獨有偶,大陸的阿里巴巴公司已給超過六七十萬的店主做了貸款,這得益于淘寶網多年來建立起的商家信用體系。阿里巴巴還將全面推出“雙百萬”小企業戰略,全力培養一百萬家年營業額過一百萬的網店。可以說,技術革命和金融創新的合力,為中國小微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空前機會。所以這方面金融創新與改革的路子切莫堵死。
簡政放權,抑制“三公消費”,減免稅收,給企業松綁,為企業減輕負擔,這些固然是需要的,從長遠看,破除壟斷利益的固化,實現管理制度創新以釋放社會活力則更重要。
只有這樣,“草根的春天”才能真正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