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琦

《投資者的敵人》
作者:朱寧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價:58元
準確地說,《投資者的敵人》是一本讓投資者沮喪的書。與市面上泛濫成災的教人如何“跑贏大市”的投資指南不同,這本書用一系列的統計數據和實證分析表明,散戶往往高估自己的業績,其實他們很難跑贏大市。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專業能力不夠,或者市場環境險惡,而更多是因為他們對人性了解不夠,對心理學了解不夠,對自己了解不夠,概言之,他們需要惡補綜合了金融學者和心理學者研究成果的“行為金融學”。
本書的作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保特·希勒的高足,對于由“動物精神”導致的市場非理性有著深刻的理解。而同時這種理解又是建立在對投資者長時段交易行為進行研究分析的堅實基礎上的。以臺灣地區為例,根據作者與加州大學、北京大學和臺灣政治大學的合作研究發現,臺灣股票市場里散戶投資者的投資表現,其實要比市場以及機構投資者的表現差得多。從某種意義上講,散戶投資者的交易和投資事實上是在做“慈善事業”。散戶投資者把自己兢兢業業通過本職工作掙的錢,“慷慨”地送到了收入和投資能力都比自己高出不少的專業機構手中。
這首先是因為投資者不夠專業。如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威廉·戈茨曼所言,金融要求我們把自己理解為既活在當下又活在未來的物種。然而金融計算和規劃是一種定量的技能,它不是自然產生的。在人類歷史上,人類在做經濟決策時都是依賴家族群體的指引和影響,或是遵從某位領袖的意見。理性的經濟決策本不應依賴于以上任何一種,而我們從文化上、從腦神經上,都是天生地用傳統方式去做決策。
那么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擺脫傳統方式,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投資能力呢?很遺憾,證券投資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學習過程。雖然投資者確實可以在投資過程中逐步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但投資者采取的是一種不太客觀也不太對稱的學習方式:賺錢之后會把大部分的功勞歸功于自己,歸功于自己有股票分析和投資的能力,而在虧損之后,往往會把這些責任推給他人,覺得這是宏觀經濟、監管機構、券商們的責任,和自己的投資能力無關。雖然事實可能恰恰相反:你能掙錢可能是因為大市普遍在漲,而且你的獲利水平可能低于普遍水準,而你虧損則恰恰是因為自己不明智的選股或不淡定的擇時,或二者兼而有之。這當然妨礙了我們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更不要說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投資方式了。
不對稱學習的根源在于投資者在進行投資的時候,會有非常強烈的選擇性記憶,往往會對自己獲利的交易印象深刻,而會選擇性地忘卻那些不太成功的交易。正是由于這種選擇性的信息提供,很多散戶投資者會莫名地產生出對自己投資能力的自信。而這些投資者越是自信,就越傾向于進行頻繁的交易。而相關的研究數據表明,越是交易頻繁的投資者,他們的業績也越差。
羅伯特·希勒指出,想做好投資,須具備這樣一種能力,即掌控自己的沖動,洞察他人的沖動。一個人若對于和投資相關的心理學沒有深刻理解的話,是做不好投資的。因此,投資者所面臨的最大敵人,很可能既不是外國的陰謀策劃者,不是本國的政府和監管層,也不是上市公司或者金融公司。投資者所面臨的最大敵人其實是自身和對于金融及風險的有限了解。
說到底,投資者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
《資本的年代:1848~1875》
作者:[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價:48元
火車、汽船等新科技將場景從歐洲拉至世界,上演了一出由資產階級領銜主演的進步大戲。
《莎士比亞書店》
作者:[美]西爾維亞·畢奇
出版:譯林出版社
定價:38元
書店創辦者的回憶錄。書中講述了經營中的歡樂、悲傷、成就、遺憾,與名家交往的細節,記錄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英法文學的重要節點。
《政治學與生活(插圖版)》
作者:[美]邁克爾·G·羅斯金 等
出版:人民大學出版社
定價:58元
作者運用真實的案例,講述思考政治的方式、個人與政府的關系、政治參與的價值,向讀者展示一個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政治學理論譜系。
《師范學校與中國的現代化: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社會轉型 1897—1937》
作者:叢小平
出版:商務印書館
定價:49元
師范學校不僅在教育現代化中發生作用,見證了中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社會改良與革命,更在許多歷史時刻留下清晰的在場之證。
《娛死記》
作者:李皖
出版:三聯書店
定價:54元
作者關注的是音樂本身和音樂之外所涉及的大眾流行文化,讀者可以通過此書以音樂的視角來觀察中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