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陰劍鋒 陳熙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農資產業”系列報道之一
壽光:“中國菜籃子”的幸福密碼
□《中國農資》記者 陰劍鋒 陳熙
開篇語
中國新型城鎮化的列車呼嘯而來。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陸續為城鎮化建設注入強勁動力。中國城鎮化的列車正沿著中國特色發展道路穩健前行。
世界銀行前副行長、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多次表示,美國的高科技與中國的城鎮化是拉動未來世界經濟增長的兩大引擎。斯蒂格利茨認為,中國的城鎮化不僅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未來世界發展的一大機遇。
在中國城鎮化全面推進的大背景下,農資產業正在發生著新的變革。從農村人口變遷到土地流轉加速,從種植模式變化到現代農業新篇章,在城鎮化變局中,農資產業獲得全新變革動力。在中國農村,在城鎮化進程中,中國農資產業正在發生怎樣的變革?中國農資傳媒特別推出“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農資產業”系列報道。傳媒記者兵分多路,深入全國典型區域,深度關注城鎮化時代背景下農資產業的現狀與未來。
從城鎮化到中國農業,從中國農業到中國農資產業,站在時代前沿,我們用全新視角觀察中國經濟與農資產業的深層關系,解讀現實,把脈未來,期待為農資產業的新發展提供具有價值的觀察與思考。
當飛馳的高鐵進入山東壽光的時候,一望無邊的蔬菜大棚基地如同皚皚白雪從車窗掠過,大地在春風中悄然蘇醒,遠處的菜農們已經在大棚內外開始了一年的忙碌。
“現在的生活狀態,你感覺幸福嗎?”“說實話,我很幸福。”這是一位壽光農民對記者的回答。作為中國最大的“菜籃子”,壽光蔬菜已經成為山東乃至中國的名片,而對于每一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農民而言,殷實富足的生活提升了他們的幸福指數。
在城鎮化的時代進程中,壽光這個特色鮮明的蔬菜之城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這里的農資市場又呈現出怎樣的格局?
記者走進壽光,打開這個“中國菜籃子”的幸福密碼。
蔬菜是壽光經濟發展的關鍵詞,壽光地區的大棚蔬菜種植在國內聞名遐邇,并且所出產許多種類的精品蔬菜還遠銷海外。
在壽光市稻田鎮田二村沿路兩旁的田地里,記者并沒有發現種植任何糧食作物的蹤影,取而代之的卻是一座座連接成片、整齊劃一的蔬菜大棚。菜農孫榮煥大姐興奮地拉著記者爬上她家的大棚,指著遠處連成片的大棚說:“這都是俺們村的蔬菜大棚。俺家搭起2畝大棚,一茬種瓜、一茬種柿子,去年柿子的收購價格還不錯,1畝大棚全年差不多賺了5萬多。”
在相隔不遠的東里村中,村里唯一的高級農藝師劉德強告訴記者:“東里村有村民1000多人,基本都搭建起了蔬菜大棚,只要收購穩定,這些蔬菜大棚的收成就能夠幫助農民取得不菲的收入。如搭建1畝西紅柿大棚,農民1年的收入至少7萬-8萬元;村里有人搭建了5畝西紅柿大棚,去年純利潤就達到30多萬元。在周邊地區,富農遍地,當地村里家家戶戶都有網絡、自來水管道和各式家電,農民們僅通過種植大棚蔬菜就保證了較為富裕的生活。”
壽光市區的建設和發展速度較快,但是壽光地區縣、鎮的發展速度,以及農業的土地流轉進程,在不同區域卻呈現出“涇渭分明”的現象。山東聯盟集團銷售公司總經理孫德亮介紹說,壽光以北地區,屬于糧食作物種植產區,大田作物的覆蓋面積比較廣;但是,由于農民仍然保持傳統的施肥習慣,大量施無機肥、不科學施肥、浪費用水等人為因素,導致土壤污染、鹽堿化和板結化,土壤嚴重透支。此外,當地春夏季節氣候干旱,地下水被大量抽取,土壤表層逐漸產生沙化現象,有機質下降。“這樣的現象產生一種惡性循環,即土壤質量下降越嚴重,農民的撂荒行為就越普遍。壽光以北地區大量年輕進城務工,從而使得大面積被撂荒的耕地逐漸由知識更加豐富和文化水平更高的種植大戶,以及更具有承包實力的企業進行承包流轉。”

在壽光中南部地區農田里,一望無邊的蔬菜大棚基地成為一道壯觀的風景線,壽光農民從這些蔬菜大棚里走上了幸福之路。
與壽光以北地區較為快速的土地流轉情況不同,壽光中部及南部地區的土地流轉進程卻非常緩慢。但是,記者通過了解得知,在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影響下,農民們反而生活得十分富裕而幸福,呈現出另一派景象。
劉德強說,近兩年之所以全國許多地區的土地流轉進程如同雨后春筍般加速發展,卻在壽光中南部地區發展放緩,最大的原因就來源于這些大棚。“農民們所搭建的蔬菜大棚成本非常高,在壽光中南部地區進行土地流轉不太現實,倒是農民在親朋好友之間會產生個人承包土地的‘小流轉’現象,沒有形成規模。此外,由于當地農民普遍收入比較高,農民在各村之間的打工收入都比在城市的務工收入多出不少。在新型城鎮化政策的推進下,與外界不同的是,包括年輕人在內的許多本地農民,憑借區域利好和辛勤的勞動,在村里面穩穩扎下根來。”
正因為如此,傳統的城鎮化進程難以對當地形成“一刀切”,反而在新型城鎮化政策的支持下,壽光地區的農業現代化水平高、新農村建設速度快,農民們在幸福中務農、過著甜蜜的日子。劉德強深入介紹說,這些年隨著國內房地產市場膨脹和城鎮建設速度的加快,雖然有不少本地農民進城買房,但只是為了供兒女進城務工、上學居住,農民們自己卻普遍存在“有樓住不習慣,不如回家住大棚”的心理。“高層樓房對本地農民而言,不僅居住不太習慣,而且農民每天都需要在大棚里工作,吃住都是在棚中解決的。”劉德強認為,對于壽光農民而言,種菜比住進樓房更重要。
當地政府并沒有對農民做出任何強迫搬遷的行為,而是依據農民自愿的原則,農民的幸福指數高或低,由農民自己說了算。劉德強說:“我有3個兒女,老大老二要在城里上班、上學,我給他們在城里買了房;老三跟著我在村里干活,我教授她一些種植技術。在壽光地區,有經濟條件的農民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里發展,但像我們這些老一輩人,除了逢年過節去城里和兒女住幾天之外,更多人還是樂意住在村子的平房里。一般在村里蓋起一座平房加小院只需要25萬元左右。我想說,在新型城鎮化政策的支持下,生活在壽光,我很幸福。”
記者在壽光地區采訪的過程中發現,壽光地區具有非常明顯的城鄉一體化地域發展特色。這種特色主要體現在,不僅城鎮化建設始終在前進,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也在不斷發展,如此城鄉同步發展使得兩者相得益彰。壽光地區快速推進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對當地的農資產業也產生強烈的沖擊波。
首先,壽光地區的富裕農民比較多,他們有能力購買更高品質、更高肥效的新型肥料。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城鄉統籌聯動,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讓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現代化成果。在政策和收入的雙重保證下,壽光農民有條件克服成本桎梏,滿足比較科學的、綜合的施肥方式和田間管理,也保證了農產品的產量及品質。
其次,生產企業依據壽光市場需求,加大對當地終端農戶的服務力度。在傳統的城鎮化進程中,隨著大量的農民進城務工,農村種植經營主體正在快速呈現出老齡化的趨勢,這也給廣袤的田野留下了大大的問號:今后誰來種地?地怎么種?孫德亮說,除了國內大量的農業分散式經營與現代農業發展不相適應之外,目前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可能更為緊迫。因此在壽光地區培育發展現代農業的新型經營主體,亟待農業經營體制創新,更需要生產企業加強對終端農戶的服務力度。
第三,流通環節正在經受著農資產業變革大潮的沖刷,經銷商可能轉型做服務。孫德亮認為,在農業新型種植主體的比例逐漸擴大的總體趨勢下,農資經銷商的生存受到挑戰。“未來,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將越來越多地作為農業新型種植主體出現。從宏觀角度看,這些新型主體需要更多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在壽光地區,種植結構直接影響用肥結構,高附加值蔬菜大棚的繼承人或少數有能力的承包者們,都需要獲得企業所提供的大量農技服務。如此,農資經銷商就可能成為企業為終端做服務的最有力環節。”
稻田鎮委副書記宋連勛告訴記者,蔬菜產業已經成為整個壽光的主導產業。近年來,隨著蔬菜產業的發展成熟,壽光的農資市場也呈現出新的變化。農資消費總量基本平穩,但是各種生物肥、有機肥等新型肥料的比重持續上升。同時,政府也不斷加大農化科技服務的力度,為蔬菜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時,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農資企業發揮力量,積極參與到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來,在推動壽光發展的同時,為行業發展創造新的機遇。
在城鎮化的進程中,蔬菜之城——壽光的農民是幸福的。而這獨具特色的幸福也在告訴我們,中國農業的發展還將迎來更精彩的未來,中國農資產業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記者手記
城鎮化進程中“大寫的人”
從表象視角觀察,壽光的城鎮化或許并不典型,然而正是這種“不典型”凸顯出中國農業發展的多元性,也對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出更具時代性的思考。
作為中國菜籃子,壽光是極具特色的一個區域。這里的土壤適合生長蔬菜,未必適合“生長”小洋樓,規劃整齊的農家院告訴我們這里是一片祥和樂土,富足而現代的生活讓壽光農民被城里人羨慕。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要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歷史文化稟賦,體現區域差異性,提倡形態多樣性,防止千城一面,發展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形成符合實際、各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就有了一顆融入新型城鎮化的安穩的“心”,這樣的城鎮化才真正是“以人為本”,才會更具可持續性。
“你幸福嗎?”在壽光我們獲得的所有答復都是肯定的。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城鎮化?幸福指標勝過一切。而且,在壽光,農民的“幸福自己做主”,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扶持農業生產、改善農村生活環境上來。在壽光的城鎮化進程中,尊重實際、尊重農民意愿是根本基礎,我們看到了一個“大寫的人”。
在一個幸福的地方,必然會有持續發展的力量。壽光的蔬菜已經成為中國名片,隨著蔬菜產業的工業化發展,壽光已經為農資產業提出更高要求,而在具有特色的城鎮化進程中,壽光也必將為農資產業帶來全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