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月(勞動關系專家)
藍白領倒置:中國經濟的軟肋
□趙新月(勞動關系專家)
取消11項職業資格認定,點贊四起。大家認為好處多多:一是促進“依法治國”,二是降低就業門檻,三是杜絕認證亂象,四是促進行政審批改革,五是助力反腐反尋租,六是促進就業公平,等等。
所有點贊,對則對矣,但缺乏深度。
事實是,職業資格認證是一面鏡子,折射出3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軟肋。
《勞動法》規定:“國家確定職業分類,對規定的職業制定職業技能標準,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需要注意的是,《勞動法》當年規定的“職業分類”主要是什么。它主要是傳統產業里的職業分類,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產、運輸設備操作類。包括車工、銑工、焊工、鉗工、電工、管工、操作工、安裝工、維修工、鑄造工、裝配工等等——我們把這個職業分類稱為“第一板塊”。
《勞動法》頒布2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把土地登記代理人、礦產權評估師、國際商務專業人員……這11項被取消資格認證的職業稱為“第二板塊”。
對比這兩大板塊,真有“天翻地覆”之感。
“第一板塊”,主要集中在傳統的產業工人身上。
“第二板塊”,大多集中在改革開放后的非產業工人身上,他們多是企業的高級職員。
這說明什么?
說明社會在發展,企業在進步,分工在細化,新的產業在開發,新的社會階層在誕生,職工隊伍在擴大……
同時還說明,產業工人的技能提高已經不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非產業工人的“技能”成為如鶩趨之的目標。
企業發展,有“向內”和“向外”兩個途徑。
向內,就是提高自身的競爭實力,如科技創新能力。
向外,就是提高外在的市場形象,包括企業形象設計、品牌效應。
好的企業,都是從這兩個方面進行努力的。而決定企業長久發展的,主要是“向內”的努力。但是,20年來,我們的多數企業所走過的道路,卻是更加注重“向外”。
“向外”本身沒有錯,尋求更大的市場,建立更廣泛的合作機制,絕對有利于企業發展。不過,一味“向外”發展而忽略“向內”提升,終究是死路。
而且,片面“向外”發展往往容易走上極端,打歪主意。經紀人、稅務師、評估師、法律顧問、品牌管理師,這些職業人的目標,就是幫助企業盈利,企業確實需要這樣的人力資源。但是本來很必要很正當的職業,有的竟然成為了企業非正常盈利的“推手”。
一些企業靠廣告起家(形象設計),一些企業靠偷稅漏稅發家,一些企業靠瞎評估做假賬上市,一些企業靠鉆法律的漏洞而獲利……
正因為這樣的“向外”發展可以盈利,所以誰能夠幫助企業這樣發展誰就身價倍增,于是這樣的資格證書就格外走俏,走俏就意味著商機無限,一種東西走俏而缺乏規則,必亂無疑。這就是認證混亂的經濟原因。
如果僅從人性角度分析,獲得職業資格認證,無非是要提高身份待遇。無論傳統的產業工人,還是今天的新興職員,莫不如此。
如果一個企業不把員工生產技術素質的提高當做頭等大事,而把“向外”的非正常發展視為捷徑,那么它會誘導從業人員把志趣鎖定于非生產領域里的職業。
企業形象設計、稅務處理、資產評估、法律規避等等,確實重要,但更重要更核心的是“向內”發展。
說白了,在上文提到的兩個職業板塊中,第一板塊的職業更重要,它是企業的命根子。
“向內”發展,好比健體;“向外”發展,更像裝扮。這個世界上,流行服裝好像總比健身器材賣的多,人性的弱點使然。忽視“向內”提高,傾心“向外”發展,中國企業的弱點使然。可惜,再漂亮的服飾,終究罩不住不爭氣的“軟肋”。
這個軟肋,就是缺乏核心競爭力。
以東北為例。國家一直在支持東北振興,提出全方位擴大東北的開放合作,拓展發展空間,但由于產業競爭力不強等原因,尚難取得突破性進展。沈陽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遼寧進口貿易總值1679.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3%,出口貿易總值1873.3億元,下降1.5%,同比5年來首次負增長。有專家指出,振興東北經濟需要拉近與京津冀地區的關聯度。我認為,問題不在這里,這依然是“向外”發展的思路。如果沒有太多的加工以及附加值提高,沒有技術的超長發展,你就是拉近與紐約巴黎的關聯度也沒有用。

新興的職業,資格認證火熱的職業,在為企業片面的“向外”發展推波助瀾。
最初搞職業資格認定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是為了提高產業工人的職業技術水平。
新中國成立后大規模的工業化運動,是以此為根基建立起來的。近30年來中國工業迅速發展,并促進國家經濟實力躍居全球第二位。可喜可賀之余,我們還要想到,成就背后主要是依靠勞動力的廉價優勢以及粗放經營換取的。產業和企業的轉型升級年年喊,但進步不快,最根本的問題是我們的核心技術體系發育不良,甚至出現“空心化”。
這個軟肋的形成,與我們忽視“第一板塊”的職業有關。
“中國制造”,應該成為精準的代名詞。但精準的產品,需要精準的產業工人。高級技工匱乏的呼吁喊了多少年?可是有多少人愿意去做技術工人?
稅務師、評估師、法律顧問、品牌管理師的體面與風光下,是車工、焊工、鉗工、電工、管工、裝配工等高級技工和整個產業工人階級的心酸。
“第二板塊”職業證書的光鮮,反襯的是“第一板塊”職業證書的黯然。
今天我國的認證機構數量、從業人員規模、認證證書數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它們能夠修補中國經濟的軟肋嗎?
有哪個部門和認證機構愿意把車工、銑工、磨工、鏜工、焊工、鉗工等產業工人的資格認證當做第一要務來做,我愿意含淚對它深深三鞠躬!
本欄責編/劉明燁
lmy@lnddg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