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常一陣一陣地刮流行風,新流行取代舊流行,人們也就前前后后追逐著,不斷地喜新厭舊;只有一個流行,一直堅挺不減,那就是送孩子出國留學。
別逼著孩子出國出息
文/賦瑾
飯桌上,常常聽說誰誰家的孩子在美國,誰誰家的在英國,誰誰家的娃在加拿大,兒子在新加坡的那誰就不好意思吱聲了,為什么?還不是攀比嘛。如今都是獨生子女,都眼巴不得看著孩子成龍成風的。
如果你家大寶貝是省重點中學的重點班的重點高材生,假如真真的被哈佛錄取了,我還真覺得砸鍋賣鐵也得去。如果這個孩子平時成績一般,對學習熱情不高,花錢到國外去讀個三流學校,那就真的沒必要了。
我身邊的朋友也有傾其所有送孩子出國的,經常對朋友炫耀,洋溢著驕傲的樣子,每每說起孩子,到處流露出盛氣凌人的滿足。其實那些出國在外的孩兒們,有些生活都不能自理,語言也不流暢,雖然為了出國都臨時抱佛腳地突擊學習了外國語,但那幾個蹩腳的單詞拿出來,連一般的生活交流都成了問題。
還有剛到國外學語言聽不懂老師講課的簡直是受罪,自尊絕對受打擊,所以有的孩子根本不習慣沒有父母嬌生慣養的日子,要求回來,家長通常只考慮自己的面子,根本不問孩子的感受,口頭禪就是:“都已經砸鍋賣鐵培養你出國留學,說回來就回來,那是沒有退路的”,必須是把孩子痛罵一頓,或者是聲淚俱下的一頓哭訴,弄得孩子進退兩難。有些孩子干脆就在國外得過且過,混一天算一天。父母在孩子前途未卜的情況下就傾其所有把孩子送出去的做法真是不理性的。
還有更可悲的,一對普通的工薪階層夫妻為了孩子到加拿大上學把房子都賣了,還借了好多外債,孩子到了加拿大,所在的地區是法語區,孩子對法語相當陌生,語言課根本聽不懂,周圍沒有亞洲同學,所以他非常孤獨無助,這種說不出的孤獨讓他非常恐懼,壓抑。幾次打電話給父母要回來,都被父母嚴詞拒絕了,他的性格也變得越來越孤僻,以至于同學們都歧視他。一天他再次給父母打電話透露了要回國的意思,媽媽的哭訴又讓他失望了,他做出了一個決定,偷偷回國了。他本來以為身上的錢能生活一陣子,沒想到很快就花光了,不敢回家,只好找了個洗車的工作,當父母找到他時,孩子已經洗了八個月的車了,營養不良又不會照顧自己,目光呆滯,骨瘦如柴。父母悔之晚矣!
送孩子出國學習要量力而行,既要看家庭的經濟實力,更要看孩子的實際能力,切不可為了滿足虛榮心而逼孩子為自己爭口氣,弄不好成龍不成反成犬。
自己有能力國外有得混
文/豆角
出國留學,如果不是家里錢多到花不完打水漂也無所謂,最好還是讓孩子靠自己的能力出去。
而今,出國留學對中國孩子來說早就不是一件神奇的事,一般的國家、一般的學校,中等收入的家庭也負擔得起。很多高中都開設了留學班,這些留學班的孩子只要在國內通過IB(國際文憑課程的簡稱)、PSAT(美國高考預考)等考試,就可以直接申請國外大學,包括哈佛、耶魯、劍橋、牛津等名校。
所以,想要出國留學,對中國孩子來說挺容易,如果在這種條件下仍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出去,那這個孩子就算出去了也很難學有所成。
小張家境優越,從小學到初中成績都一般,他也不是很在意,因為知道自己不必參加中國高考,留學對他來說就是天經地義。高中沒畢業小張就自費留學。
在英國,他仿若脫韁的野馬,派對、酒吧、戀愛構成了他全部的留學生活。對于父母的牽掛與嘮叨,比在國內更加不能容忍,所以除了要錢其余時間直接在QQ上把老媽拉黑,任由她的心臟急成兩半!至于最后的結果,哎,誰知道呢!
就算靠自己的本事得到留學機會,也不是萬事大吉,想要得到好成績,留學生活的艱難要遠大于國內大學,對從小驕寵長大的中國孩子絕對是極限挑戰。
小林是個嬌小的上海姑娘,從小就夢想能遠離家鄉遠離父母去外面的世界瞧一瞧。所以她很努力,一路重點小學重點初中重點高中地讀過來,最終考上家鄉一所大學。在名牌大學,學生有很多去外國讀書的機會,可以是直接考入,也可以作為交流生。
小林在報名并通過電話面試后,在大二時考入澳門一所大學。和國內大學最大的不同是,澳門大學所有課程全部用英文教授,原本英語不錯的小林也花了好大力氣才適應,并以優異的成績被交流到西班牙某大學,這所大學全部用西班牙語授課!更可怕的是,她去報到時發現就讀的并非她申報的專業!
盡管流淚肯求,校方仍表示愛莫能助,只給她一堆資料讓她自己向政府申請調回原來的專業。小林,最終流著眼淚一個字母一個字母查著字典用西班牙語在網上把表格填好發出。一個月后,她終于收獲了好消息。
然而,一個月的時間已經使她錯過了語言課,老師對她這個遲來的學生非常冷漠,所以她要自學西班牙語!她幾乎整夜不能睡。終于語言趕得差不多,分組做課題時,那些從開學就在一起的同學早就分好五人一組,而她只能和兩個被“剩下”的女生組成一個三人小組:一個已婚的非洲姑娘和一個不靠譜的荷蘭女生。也就是說原本需要五個人完成的課題,她們只有三個人。于是小林很著急,夜以繼日地準備,可一周后非洲姑娘轉學走了,小林自己要做她的部分。更可氣的是,荷蘭女生永遠不回電子郵件。去找老師反映,老師面無表情:那是你的事。
小林幾乎崩潰了。她哭了又哭,哭到絕望時在半夜爬上宿舍頂樓,想著干脆做一個飛翔的姿勢……然后她就想,死都不怕,還有什么可怕的。就爬下樓,回到房間接著干。于是她一個人干了三個人,不,是五個人的活。
接下來,她通過主動溝通有了交好的同學,一切才漸漸順利起來。而今,小林已經以名列前茅的成績畢業,并在英國外交部找到了工作。
留學最重要的是能靠自己的力量,克服一切困難、解決一切難題。若沒有這種能力,慎行。
留學不是大魔術
文/周六
很多家長拼命要送孩子出國留學,是因為總存有一種僥幸心理,以為現在資質一般的孩子,只要送出國留個學,不管回不回來,仿佛就能脫胎換骨,成了一個面目一新、金光閃閃的牛孩子!各位,就地打個滾,馬上眨眼變那是大變活人的戲法,只有魔術里才有呢!
一些家長總認為自己的孩子眼下沒那么出類拔萃,學習不夠優秀完全是現行教育現行考試制度造成的,總覺得自己的孩子行、很行、就是行,是老師不開眼,是教育不給路,讓人才受壓制了。認為自己孩子茲要去了國外,在自由的學習環境里就能激發出人才甚至是天才的能力。所以,一門心思想法設法砸鍋賣鐵也要把孩子送出國留學。
看起來,國外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貌似寬松自由,但前提是個人必須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有自主獨立的思考能力,有處理與環境與人關系的能力,有獨自生活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制力!
曾見過好幾個明星子女在電視節目中涕淚交流,訴說在國外的艱難和寂寞無助,說那時心里是恨父母無情的。忍不住想:去國外念書,是很多小孩子的夢想,出去了的,竟然毫不覺得好,反而有如入苦海的趕腳,做父母的,花著錢,挨著埋怨,這是圖個啥?家里錢多得花不了也就罷了,花錢耍漂吧,可是對于普通百姓來說,那是賣房子賣地后半輩子養老的錢,這么玩可是有點玩不起。
在國外華人區混,從沒真正與當地人交融,一口蹩腳英語還沒有國內高中生流利,直到把家的錢花干凈了,國外立不下只好轉戰回國,拿個啥也不頂的文憑,和國內畢業生一樣找工作,不占啥優勢……這樣的孩子還少嗎?
有一家姐倆都出國了,姐姐在國內就是優秀生,人家是考到國外的,有獎學金。因為家境還算殷實,父母又把妹妹送出去念書,妹妹的男朋友是國內名牌大學,父母都是下崗工人,姐妹的父母還算開明,覺得小伙子不錯,想法也資助他出國深造,這小伙子到國外就拿到最高獎學金,讀研時就給老師當助手,讀博士就被人家簽了就業合同,現在是該國國家簽約的試驗科學家。
這個例子說白了就是孩子在國內要不好好苦學,沒有好學風好習慣,到哪都白扯,斷沒有大魔術那種換個人的舞臺效果的。
踏踏實實,學好眼前,能讀書就多讀,孩子實在不是那塊讀書的料,也可以盡早學個高職啊技術啥的,現在高級藍領可比小白領有市場有去處有錢賺了,有的高職專業搶手到學生還沒畢業就有單位爭相簽就業合同。何必非認準出國留學一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