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歡
摘 要:“超級大武漢”的戰略構想是湖北省政協常委、武昌理工學院校長趙作斌教授在2010年湖北“兩會”上首先提出的,其目標旨在以建設“超級大武漢”為杠桿,發揮超級大城市的帶動作用,撬動湖北率先實現中部崛起。本文將以“超級大武漢”戰略構想為范本,探討我國城市化模式。
關鍵詞:超級大武漢;城市化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識碼:A
湖北省政協常委、武昌理工學院校長趙作斌教授連續三年分別向省政協提出了《關于創新湖北發展戰略,建設“超級大武漢”的建議——把武漢建設成為3000萬人口以上超大城市的構想》,《踐行“包容性增長”建設“超級大武漢”——對湖北和武漢構建良性互動發展戰略的建議》,這些建議案對湖北城鎮化的路徑選擇以及武漢在湖北城市化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一、解析“超級大武漢”戰略構想
(一)把武漢建設成為3000萬人口以上的超級大城市
在《關于創新湖北發展戰略,建設“超級大武漢”的建議——把武漢建設成為3000萬人口以上超大城市的構想》中,趙作斌教授提出,吸收湖北過去“兩通(交通、流通)起飛”設想中的積極因素,把武漢由“一日城市圈”提升到“半日輻射圈”,建成全國物流中心和實體經濟基地,并“倒逼”金融中心在此形成,最終將武漢建設成為擁有3000萬人口以上的超級大城市。關于為什么要建設“超級大武漢”,《建議》的理由是“將武漢建設成為超級大城市是中國城市化的必然要求,13億人口需要更大的城市。城市化是必由之路,大城市可以產生規模效應,發展成本遠低于中小城市。我國要在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城市化水平到2050年至少要達到75%。要在短期內實現如此眾多的農村人口的城市化,必須優先發展大城市。優先發展大城市有利于節約用地,緩解城市建設用地與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之間的矛盾”。對于擁有2000多萬農村人口的湖北省來說,要推進城市化,優先發展大城市,特別是建設“超級大武漢”就是應有之義了。
在闡述了建設“超級大武漢”的必然性之后,《建議》又提出了建設“超級大武漢”的六項可行性條件,即:一是“要提高城市人口密度,擴大武漢空間”這里指出了武漢有較大的提高人口密度條件,即使擴容也可以在現行的武漢城市圈內解決,因此擴容并不會造成構建超級大武漢的難題;二是認為“世界上已有2000萬以上人口的超級大城市,我國也有千萬人口的幾個大城市,他們已有城市建設管理正反方面的經驗可供借鑒”;三是認為“武漢為‘九省通衢位于華中天元位置,有其他城市無法比擬,不可替代的區位優勢”,并對此作了六項特有優勢論證。這些是:武漢具有由“一日城市圈”提升為“半日輻射圈”的交通優勢;武漢有特殊的區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優勢;武漢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生態優勢;武漢產業布局合理,基礎良好;武漢有中部地區最好的科技教育與智力資源優勢;武漢建設超級大城市有充足的糧食資源。四是戶籍制度改革已經開始,二元經濟結構即將結束,農村人口進城已經沒有障礙;五是建設超級大城市的資金問題;六是武漢城市交通問題正在解決。
(二)以“包容性增長”理念為指導,加速實現“超級大武漢”的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并不缺乏發展戰略。1983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將改革開放的“突破點”交給武漢市。當時的武漢市長吳官正采納武漢大學李崇淮教授以“兩通”為兩翼,工業為主體,把武漢建設成為“內聯九省、外通海洋”的多功能經濟中心,以帶動廣大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構想。可“兩通起飛”的發展戰略因為省內各地市顧慮“兩通”損害其自身利益而采取“保護”的對策,最終未能實現。吸取“兩通起飛”的教訓,趙作斌教授在《踐行“包容性增長”,建設“超級大武漢”——對湖北與武漢構建良性互動發展戰略的建議》一文中提出:以“包容性增長”理念為指導,加速實現“超級大武漢”的建設。“包容性增長”這一理念是胡錦濤同志對“科學發展觀”的延伸。以“包容性增長”理念為指導,是建設“超級大武漢”過程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有利于協調諸方利益,構建武漢與湖北的良性互動發展。《建議》指出,“超級大武漢”不僅是作為武漢市的發展戰略問題,更是湖北的發展戰略。建設“超級大武漢”是推進湖北城鎮化,率先實現中部崛起的關鍵所在。因為超級大武漢的建設,一方面,有利于在武漢形成全國性的金融中心和實體經濟基地,進而促進武漢“國家中心城市”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武漢中心城市地位的不斷提升,輻射范圍不斷的拓展,有利于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解決湖北省“三農”問題,增強湖北核心競爭力。湖北省與武漢市互動發展過程就是基礎和主導功能的統一過程,也是湖北與武漢在事實上體現著“包容性增長”的過程。
為實現把湖北發展的利益包容于超級大武漢的建設之中,趙作斌教授著重闡釋了三項建議。一是加快武漢城市圈與圈外地區的城市化進程,為這些區域的農民市民化提供更多的機會。這一轉化不僅包容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內需的擴大,而且包容著發展方式的轉變和更多的人分享發展成果的實惠。二是將湖北省和武漢市黨的領導關系統一起來,省市一個黨委但行政仍是兩個不同層級的政府。形成決策統一而執行分層,政權組合機制的創新,能夠創造出更優的決策和更有效的執行,緩解現行體制下作為副省級城市的武漢與湖北的發展之間的博弈。三是搶抓物流大發展的機遇。湖北省與武漢市建設物流中心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實施“湖北國家物流中心的戰略”應以武漢為中心的武漢城市圈為發展范圍,實現武漢中心城市地位的提升和推動湖北城鎮化建設。其中,第一條“加快武漢城市圈與圈外地區的城市化進程”,不僅突破了武漢行政區范圍,甚至擴展至圈外地區,這就有利于帶動周邊縣市的共同城市化,減少了建設“超級大武漢”的阻力。第二條“省市一個黨委”最具創新點,從體制上緩解武漢與湖北之間的博弈,為建設“超級大武漢”創造便利條件。以上三項建議闡釋了武漢與湖北發展之間的關系,充分體現了建設“超級大武漢”包含了“包容性增長”的理念。
二、我國城市化路徑選擇
從對“超級大武漢”戰略構想的解析,我們很容易看到一個清晰的脈絡,發揮首位城市的帶動作用,對地區城市化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那么,于國家而言,該通過怎樣的途徑實現城市化呢?筆者認為,“超級大武漢”戰略構想,對我國城市化建設同樣具有指導意義。即,我國城鎮化應以大城市為依托加快城市化進程。具體的做法是完善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州等國家中心城市的功能,支持武漢、沈陽、成都、西安、鄭州等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以中心城市帶動周邊地區城市化。并且,以環渤海灣、長三角、珠三角、中原城市群、中三角等城市群作為推進城市化的主體形態。
關于優先發展大城市的戰略,已有理論支持。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的研究成果表明:首先,大城市對各種生產要素的集聚效應,對周邊區域的市場輻射或擴散效應、城市基礎設施的規模和作用、公共資源的利用,遠比小城市更有效率和競爭力;其次,大城市在創造同量GDP的條件下,其污染物排放量遠遠低于中小城市。而且,由于規模經濟的原因,大城市降低單位污染的成本也遠遠低于中小城市,特別是小城鎮;最后,從城市建設占用的耕地來看。根據有關研究測算,從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建制鎮——農村居民點,其人均占地面積依次為75—88—108—143—154—170(平方米)。另一方面,由于小城鎮發展中資金短缺、缺乏有效的產業帶動、農民承包土地流轉的制約,小城鎮發展遭遇了瓶頸。因此,從我國國情出發,我國應該優先發展大城市。
在快速城市化階段,“城市病”多發具有客觀必然性。但是,這并不能說明“城市病”的根源在于其“大”,而在于城市發展理念、發展方式存在偏差以及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存在問題。在優先發展大城市的過程中,要以“包容性增長”理念為指導,科學規劃,穩妥地推進城市化。倡導“包容性增長”具體來說,就是要處理好三方面的關系:一是協調人與自然的之間關系,在城市化過程中高度重視城市環境保護與治理,要加大對城市綠化凈化的投入,運用新技術,減少“三廢”排放;二是協調經濟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使更多的老百姓能夠享受到發展的成果,保護弱勢群體,縮小貧富差距;三是協調現在與未來之間的關系,做好科學規劃,努力制定一個綜合的、多功能的系統規劃,要以“聯系”視角和“前瞻”思維科學規劃城市的結構、布局和功能。
總之,發展小城市面臨的難題以及優先發展大城市所具備的的優勢,決定了我國城市化應采取以超大城市和中心城市輻射型為主的集中式模式。
參考文獻:
[1] 趙作斌.建設超級大武漢帶動湖北率先崛起.人民網[EB/OL].http://look.people.com.cn/GB/14748/10914005.html
[2] 王格芳.我國快速城鎮化中的“城市病”及其防治.中國經濟網[EB/OL].http://views.ce.cn/view/ent/201212/03/t2012 203_3900708.shtml
(本文審稿 黃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