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鵬 簡美玥
摘 要:黑龍江省的發展為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奠定了基礎,進一步促進黑龍江省經濟和城鎮化發展的協調性。我們一定要抓住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這一有利時機,逐步完善以哈爾濱為中心的“點軸”城鎮體系的開發,進一步擴大其周邊的城市和其他一些小城市之間的有機聯系,加強形成已經初步形成的哈齊大城市群,積極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關注城市發展質量,塑造現代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關鍵詞:黑龍江省;城鎮化;經濟;增長;影響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7-0208-02
中國城市化水平較高的省份之一是黑龍江省。1995年,黑龍江省城市化水平為52.42%(列全國第四),2003年約為50.2%,比同期全國城市化水平高出近10個百分點,但是黑龍江省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是相對落后的,2004年底,全省人口約3 820.5萬,黑龍江省城市化發展水平達到52.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15個百分點,緊隨廣東、遼寧之后,居全國第六位。但是,這種水平離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穩固發展階段,即75%的城市化水平,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而如今,2013年前三季度,農村外出打工人數超過1.7億人,比前一年同比增長約3%。另外,外出勞動力月平均收入約上升到2 500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即使是在經濟緩慢增長的情況下,由于促進城鎮化發展進程,使中國的GDP增長了1%,同時也為城市創下了將近130萬~170萬個就業崗位。中國城鎮化進入全新的快速發展期,到2013年年底,按目前的增長速度中國城鎮化水平將超過54%,預計到2018年將達到60%,隨著近幾年的城市就業崗位的增加,城市化進程也隨之加劇。
一、黑龍江省城鎮化發展歷程
自建國以來以來,黑龍江省的城市化進程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1949—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發展時期,這一階段城市化才剛剛開始,水平和發展速度緩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雜布置,功能分區不明確。經濟發展也是相當落后。
2. 1958—1978年,是城市化的不穩定發展時期。該時期經歷了“大躍進”,城市發展呈現出由擴大到緊縮的變化,使經濟和城市化進程停滯不前。
3. 1978—1984年,這一城市化階段的主要驅動力為農村經濟改革。這個階段的城市化具有恢復性性質,其主旨是“先進城、后建城”。首先,全面和迅速地恢復了高考制度使得農村學生可以進入城市,與此同時去山區支教的知識分子和下放干部可以返回城市就業,加快了城市化的腳步;其次,在城市與鄉村之間發展集市貿易,使得大量農民進入城市和小城鎮進行貿易,從而使城鎮暫住人口大大增加;再次,這個時期開始興起的鄉鎮企業也促進了小城鎮的發展;第四,國家增加了城市建設,在基礎建設方面加大投入,結束了城市建設多年來停滯不前的局面。這個階段,就人口來看,城市化率得以較大的提高。與此同時,中國的經濟也在不斷的前進,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1984年4月,進一步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這14個港口城市,這一壯舉充分帶動了中國海外貿易,使中國經濟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4. 1985—1991年,城市改革和鄉鎮企業雙重推動了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化建設在這一過程得以穩步發展。在以發展新城鎮為主的階段下,沿海地區新興了大量的小城鎮,從而使海上貿易進一步提高。黑龍江省不僅增強了國內貿易貿易,還加強了進出口貿易,從而使經濟發展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領域。
5. 1992—2000年,城市化進入了快速發展、全面推進的階段,以城市、小城鎮的建設和發展為目標,以建立經濟開發區為動力全面發展。1992—1998年,城市化率由27.63%提高到30.42%年均提高0.42個百分點。這一階段,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行分稅制改革等等,進一步改善了的城市化進程,使我省的經濟穩步提升。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城市化進程轉移了重點,從沿海全面轉向內地。1995年底與1990年相比,所建城市已從467個增加到640個,所建鎮則從12 000個增加到16 000多個;從人口來看,城市化水平從1990年的26.41%提高到28.62%,與此同時,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被首次提出,明確就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調整和改造給予支持,支持從事資源開采等城市發展持續產業。這是我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在對所有制結構、國有經濟發展、產業結構三者協調發展的同時,使城市化建設進入加快發展的新階段。
二、黑龍江省城市化水平與經濟增長關系
1.經濟發展引致城鎮化水平提高。眾多文獻顯示,如果把經濟設為x,城市化水平設為y的話。那么他們之間的之間的關系成正比,即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就越高。美國經濟學家蘭帕德(E.E.lampard)在文章中曾指出,美國城市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呈現一種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經濟發展水平與城市化進程之間有很大的一致性。當然,也有很多人也證實了這一點,如Berry、Renaud等等,經濟發展需要把大量勞動力和其他力量從鄉村部門投向城市部門,在規模景條件下,人口和經濟要素不斷向城市集中,城鎮化是經濟發展不可避免的結果。工業化進程的近一步發展必然引起產業、要素和人口在城市聚集,因此經濟增長促進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而伴隨著經濟增長,社會經濟結構也會有所轉變。
2.城鎮化促進經濟增長。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劇、交易成本降低及交易效率的提高,從而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進而加速經濟增長。城鎮化進程的增加從使財政收入的增加、稅率減小,從而增加了就業機會,同時也促進了消費,所以城鎮化促進經濟的增長。經濟學也發現了城市化在經濟增長理論中的新的重要角色。城市作為產業和人口高密度的地方,是知技術創新和知識外溢的中心,隨著對技術創新和知識外溢的重視,城市自然成為研究知識外溢、技術創新的“天然實驗室”。在不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城市化的加快有利于經濟活動,從而利用技術和金錢的外部性,提高生產率。城市化有利于創新,創新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
三、促進黑龍江省城市化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
1.依靠城鎮化帶動經濟發展。中國目前正處于轉換經濟、調整結構的關鍵時期,建議各級政府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增加就業,從而加強城市化進程、促進消費,要把加快推進城市化建設進程作為今后一個時期,使其成為帶動經濟的重要引擎。
2.解決農民進城的后顧之憂。進城農民工之所以在城鄉間猶豫不決,主要是有“三難”解決城市戶口難、購不起房、缺少城鎮社會保障。建設圍繞解決“三難”問題,出臺相應政策,結合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加速農村人口的城鎮化轉移。
3.加快小城鎮建設。在城鎮發展中,薄弱的環節則是小城鎮。由于“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以及長期“縣事縣辦、鄉事鄉辦、村事村辦”的工作思想,縣級政府主要重視縣級城區內的建設,很少關注小城鎮的建設,然而鄉鎮作為小城鎮建設的投入主體,根本就得不到鄉鎮財政的資金投入。建議應該結合城鄉一體化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使縣級政府不僅要對縣域范圍內的縣及城區進行建設,還要對鄉鎮基礎設施建設,從而才能帶動小城鎮建設。
4.重視城市的“圈狀發展”。現代城市發展理論認為,城市發展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層級發展,即由政治因素,經濟影響力及人口規模因素等形成了具有重要地位的全國中心城市;二是圈裝發展,即具有明顯的中心帶動周邊,經濟聯系及地區聯系緊密的城市群形成城市圈。從中國目前情況來看,各個層級的城市的責任主體均為各級政府,國家比較重視對城市的層級發展,而對城市的“圈狀發展”不夠重視。鄧小平曾經指出“先富帶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重要思想,建議今后應更加重視城市的圈裝發展,并以中心發展帶動區域發展,最終實現共同發展。
5.明確城市化建設的總體思路。根據中國國情,我省城鎮化建設應該走特大城市、大城市、小城市、小城鎮五個層次城鎮體系協調發展的路子。在戰略上建議實施“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在工作部署上建議“抓兩頭,帶中間”努力構建小城市與農村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逐步完善以哈爾濱市為中心的“點軸”開發系統城鎮體系。其中,由哈爾濱—綏化(北安、佳木斯)牡丹江—林口(佳木斯、東方紅)齊齊哈爾—富裕(嫩江、北安)三個“Y”型系統和綏芬河、滿洲里及哈大鐵路構成的黑龍江省域的“T”型一級點軸系統是近期內全省城鎮一體化發展的重點;同時,促進哈爾濱城市的發展,加快周邊城市的建設。其中要重點建設哈、齊、牡、佳等實力較強的中心城市,以高效率、高標準的中心城市帶動整個黑龍江省局部區域經濟的增長。借鑒國內外的創新模式和先進發展理論,加強對已具雛形的城市群體及進一步拓展,使進周邊的城市帶和其他中小城市群體的內部有機聯系。
參考文獻:
[1] 王艷,白雪.黑龍江省城市化進程與經濟發展協調性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7,(2).
[2] 朱孔來,李靜靜,樂菲菲.中國城鎮化進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11,(9).
[3] 李金昌,程開明.中國城市化與經濟增長的動態計量分析[J].財經研究,2006,(9).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