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彩東
摘 要:以索洛模型為基礎,借鑒學者的相關研究,對索洛模型進行擴展,加入環境變量,對重慶市1998—2012年的工業經濟進行增長核算,探究包含資本、勞動、中間投入、污染物的各投入要素對重慶市工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由此探索重慶市工業經濟發展中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其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對包含環境因素和不包含環境因素的核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最后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工業;增長核算;擴展索洛模型;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7-0227-02
引言
重慶直轄以來,在經濟建設方面獲得了巨大成就。地區生產總值(GDP)由1997年的1 509.75億元 增長到2012年的11 409.6億元,增長了7.56倍,年均增長14.4%,尤其是工業總產值,由1997年的794.8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13 095.12億元,增長了16.48 倍,經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重慶市工業發展能源消費量也大大增加,且同時面對著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比如,重慶市SO2排放量從1997年的39.66萬噸增加到2012年56.48萬噸。因此,對于重慶市工業經濟發展的源泉的探究就顯得很重要,這也是探索重慶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所需要做的。
對經濟增長核算的研究,國內外很多學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對于考慮環境因素的經濟增長核算,環境因素作為其中一個變量,主要有兩種處理方式,其中一種是把污染物作為壞產出來進行核算,如:Chung et al.(1997)、涂正革(2008)、楊文舉(2011)等,而且楊文舉(2011)還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對中國地區工業進行了綠色經濟增長核算。另一種是把污染物作為投入要素來研究,如:Mohtadi(1996)、Ramanathan(2005)、陳詩一(2009)等。本文借鑒陳詩一等對污染物的處理方式,把污染物作為投入要素來研究,探究重慶市工業總產出與各要素投入間的關系,先得出各投入要素的產出彈性,然后根據產出彈性及工業經濟增長年平均值,得到各投入要素對重慶市工業總產出的貢獻,探究重慶市工業經濟增長主要是由哪些因素推動的,并且對包含環境因素和不包含環境因素分別進行核算,從而探索環境因素對工業經濟增長及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進而為重慶市工業經濟的科學持續發展提供政策建議。
一、擴展索洛模型
索洛經濟增長理論主要把資本、勞動引入生產函數,有其局限性。因此,現在的經濟增長核算理論更多的是對索洛模型進行擴展,引入環境變量,探究在環境約束下各投入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本文即遵循這樣的思路。
首先引入生產函數Y=F(K、L、M、SO2、COD,T),這里Y為產出變量,工業總產值;投入變量分別是:K為資本,L為勞動,M為中間投入,SO2為二氧化硫污染物,記為S,COD為化學需氧量排放量,記為C,T為時間趨勢變量。
方程兩邊取對數,相鄰兩年作差,可得:ΔlnYT=a+αΔlnKT+βΔlnLT+γΔlnMT+θΔlnCODT+εT,T=1998—2012(1)。據此可求出各投入要素前的系數值,進而得到產出彈性值。再根據1998—2012年工業總產值的年均增長率,可以得出1998—2012年各投入要素對產出的貢獻,從而可以得到全要素生產率。
二、數據來源及經驗分析
本文工業總產值、資本、勞動、中間投入、SO2、COD數據來源于《重慶統計年鑒》或中經網統計數據庫及《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基于統計口徑的一致性,文章選取了重慶市1998—2012年十五年的統計數據。
根據數據的可得性,本文所選工業數據均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據。其中,Y代表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K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凈值,L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M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間投入,SO2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二氧化硫排放,COD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根據《重慶統計年鑒》上公布的價格指數對相關數據進行了價格平減,這樣有利于更真實地對重慶市工業進行綠色經濟增長核算。
根據對數據的處理,得出了包含污染物的各投入因素對工業總產出的產出彈性(見表1和表2):
由此表我們可以看出,投入因素中中間投入的產出彈性最大,中間投入每增長一個點,帶動工業總產值增加0.73個百分點;資本每增長一個點,帶動工業總產值增加0.1個百分點,而L、SO2、COD的增長對工業總產值的增長起負向作用。
在不包含污染物的情況下,我們同樣可以得出各投入要素的產出彈性(見表2):
由表2我們可以看出,在不包含環境因素下,中間投入的產出彈性基本不變,資本的產出彈性變小,勞動的產出彈性增大。從對比中我們發現,如果不考慮環境因素,我們會低估資本對產出的影響,高估勞動對產出的影響。
下面對重慶市工業經濟增長進行核算分析。根據上文得到的各投入要素的產出彈性,可以得出各投入要素及總產出在1998—2012年的年均投入產出值,進而進行核算分析,并對包含環境因素和不包含環境因素進行對比分析(見表3):
由表3的核算結果我們可知,不包含環境因素的增長核算低估了資本的產出貢獻,高估了勞動的產出貢獻,低估了中間投入的貢獻,低估了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加入環境因素的全要素生產率明顯要高于不考慮環境因素的全要素生產率。不考慮環境因素時,勞動在工業經濟增長中起正向作用,但在考慮環境因素時,工業經濟增長起反向作用,于是,在不考慮環境因素進行工業經濟增長核算時有很大的局限性。在考慮環境因素時,SO2和COD都對經濟增長起負向作用,且TFP比不考慮環境因素時要大。這也為我們的政策制定指明了方向。
結語
隨著工業化的逐步推進,環境問題越來越多。霧霾現象的增多,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因此,在經濟增長核算中加入環境因素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借鑒其他國內、外學者對經濟增長核算的研究方法,對索洛模型進行擴展,引入超越對數生產函數,加入環境因素,對重慶市1998—2012年的工業進行綠色經濟增長核算分析,得出污染物對經濟增長起負面作用。并且對是否包含污染物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表明,未考慮環境因素的增長核算低估了全要素生產率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針對研究結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首先,在工業化的推進過程中,要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努力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在發展過程中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污染氣體排放。
其次,在人口紅利優勢逐漸降低的情況下,努力提高從業人員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從業人員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率,從而保證可持續發展能夠真正得到實現。
最后,由中間投入對于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多,我們發現,重慶市工業經濟增長方式仍相對粗放,驅動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是能源等要素的積累和投入。因此,要繼續加強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結構轉型,努力促使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總之,重慶市工業經濟增長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我們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進行制度改革的基礎上加強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在工業經濟發展的同時讓環境得到改善,這也是中國夢實現的現實要求。
參考文獻:
[1] Elsadig Musa Ahmed.The impact of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emissions on Malaysias manufacturing productivity growth[J].
Global Economic Review,2007.
[2] 陳詩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與中國工業的可持續發展[J].經濟研究,2009,(4).
[3] 楊文舉.基于DEA的綠色經濟增長核算:以中國地區工業為例[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1,(1).
[4] 楊俊,邵漢華.環境約束下的中國工業增長狀況研究——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 指數的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
究,2009,(9).
[5] 楊文舉.技術效率、技術進步、資本深化與經濟增長:基于DEA的經驗分析[J].世界經濟,2006,(5).
[6] 陳詩一.中國工業分行業統計數據估算:1980—2008[J].經濟學(季刊),2011,(3).
[7] 陳詩一.節能減排、結構調整與工業發展方式轉變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8] 王兵,吳延瑞,顏鵬飛.中國區域環境效率與環境全要素生產率增長[J].經濟研究,2011,(5).[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