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成
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遼寧省對外貿易總額不斷增長。一些產品發揮著重要的優勢,但主體仍是勞動密集型、初級和低附加值產品為主,市場嚴重缺乏貿易主體的多元化,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遼寧省貿易的發展。因此,遼寧省應逐步向以機電產品、增加傳統產品技術含量、信息技術、高科技方向轉變。
關鍵詞:增長;動因;產品結構;遼寧省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7-0250-02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遼寧省對外貿易總額也隨之不斷增長。1996—2006年間,遼寧對外貿易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4.4 %,其中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1.9 %,進口的年平均增長率為 19.9 %。2013年遼寧省(按經營單位所在地統計)外貿進出口總值461.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3%。其中,出口252.9億美元,增長9.8%;進口208.7億美元,增長0.3%,實現進出口貿易順差44.2億美元。首先,2013年一般貿易進出口平穩增長,遼寧省一般貿易進口120.1億美元,增長11.1%,占同期遼寧省外貿進口總值的57.5%;加工貿易進口60.9億美元,增長6.7%,占29.2%;其次,2013年遼寧省成品油出口快速增長,出口成品油23億美元,增長61.2%;農產品20.7億美元,增長5.6%;服裝及衣著附件17億美元,增長21.3%汽車零件11.3億美元,增長42.6%。雖然總體趨勢穩中增長,但有些重要領域仍需提高。十八大以來,中國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向,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新動力,著力轉變經濟增長。遼寧省出口商品結構在一定程度上不盡合理,一些政策和理念也在制約著外貿的發展。因此合理的貿易探究成為發展貿易的關鍵一環。
一、遼寧進出口貿易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因
(一)宏觀經濟層面:經濟快速發展,對進出口有強烈的需求依賴
近十年來,中國GDP年平均增長高達11.4%,到2006年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經濟總量的迅速擴張給進出口帶來了旺盛的需求,也為遼寧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提供了推動力,使遼寧省對外貿易在近十年里進步非凡。
在出口方面,“九五”以來,隨著遼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的不斷加大,產品的生產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也在不斷加強,特別是在鋼鐵、機電產品、紡織、服裝、輕工等與生產、生活相關的耐用或非耐用消費品的優勢領域,已經在國際市場上形成了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產品群,得到了許多國家認可與依賴。2006年全省主要工業產品中鋼材、彩色電視機、機床、船舶、輪胎、皮鞋等產品的出口依存度分別為14.5%、89.3%、16.5%、26.6%、25.8%和35.3%。
從全省13種主要出口商品看,近年推動遼寧外貿出口保持增長的主要還是鋼材、成品油和服裝及衣著附件等初級產品以及低附加值產品,其中鋼材在2002—2006年間的出口年均增長達到88.4%。但從13種主要出口商品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來看,呈下降趨勢,主要出口商品的集中度有所擴散。從側面反映出遼寧省外貿出口種類也在發生著改變。
在進口方面,投資驅動是中國經濟實現快速增長的突出特點。近五年來遼寧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高位運行,2002—2006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年均增長率為3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持續增長,拉動了能源、原材料等資源類初級產品,以及重化工產品、制造設備進口的大量增加。2006年電子元器件、計算機零部件、通訊器材零部件的進口,占到當年全部機電產品進口的50%以上。這些因素都是促進遼寧省貿易增長的重要因素。
(二)政府積極推動:振興東北的政策效應不斷釋放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采取了積極鼓勵出口的發展戰略,從中央到地方都實施了一系列對外貿易促進措施與政策,對于遼寧來說,在早期分享國家所實施的財政補貼、出口換匯獎勵、匯率并軌等措施支持出口的同時,從2003年起,國家關于振興東北的政策效應也正逐步得以落實和釋放。國家為促進東北吸引外資、擴大開放所給予了相應的政策,例如進出口優惠信貸、增值稅改革、外資優惠政策、出口企業技改資金、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資金、外經貿公共信息服務資金等扶持措施。降低了企業進出口的成本,增加了企業的利潤,增強了產品國際競爭力,對遼寧進出口貿易的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持作用。
(三)國際關系的深度提升與融洽
最突出的表現為中國與美國建立的新型大國關系:不沖突、不對抗、合作共贏的理念,進一步加強了中國與美國之前的貿易往來從而也帶動了遼寧省及其他各省的貿易總額。中國與俄國的外交關系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水平,已經解決了包括邊境在內的所有問題,為兩國進一步交流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石。
二、遼寧進出口貿易結構變化分析
(一)產品構成的變化
遼寧省外貿正處于從初級、低附加值產品逐步向以機電產品為主的過渡階段。1980—1990年,全省的出口增加額主要依靠紡織和輕工產品來實現;1991—2000年,出口增加額主要是由傳統機電產品提供的。2000年,遼寧機電產品出口為40.2億美元,機電產品在全省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已占到37.1%。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品越來越活躍,成為遼寧省對外貿易的新興力量。
(二)貿易主體的變化
外資企業和私營企業的發展與崛起,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遼寧對外貿易主體的發展趨勢。2007年兩者進出口總額之和為331.9億美元,已占遼寧進出口總額的68.6%,其中出口占68.1%,進口占69.3%,總量上占據了絕對優勢地位。產生這種格局的主要背景:
一是外資的引進,正在由初期的數量型增長逐步向質量型增長過渡。這也符合國家經濟的大政方針。與改革開放初期引進外資政策單純注重吸引資金不同,近年以跨國公司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大規模轉移為標志,外資大量進入的同時帶來了三種遼寧省目前所缺乏的要素:國際營銷網絡、高新技術和現代管理。這三要素增添了遼寧省貿易主體的多元化,使得遼寧省的工業技術迅猛增長,生產效率逐步提高,企業職工工作環境逐步改善,也增強了與他國的競爭力。
二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私營企業也不斷地成長發展與壯大。大量國家政策推動了私營企業的進步,成為企業發展的指向標。2001—2006年,遼寧私營企業出口年均增幅達115.5%,是全省出口總額年平均增幅的6.7倍。到2006年,私營企業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不足0.5%迅速提升至15.2%,已經成為遼寧省出口的重要增長點。
(三)遼寧未來進出口結構的調整方向
1.依靠初級產品和以數量規模和價格優勢的出口增長方式亟待改善,特別是傳統出口產品利用土地、資金和環保低成本的現狀,依靠勞動力低成本來降低產品成本的擴張模式應該調整。依靠勞動密集型來增長貿易總額是不會成為一流的發達國家的。中國雖然人口眾多,但不能因此成為廉價勞動力的加工國。我們必須研究掌握新的技術科技,增加貿易主體的多元化。鼓勵和吸引跨國公司把高技術、高增值的加工制造企業和研發機構轉移到遼寧來,并給予必要的政策優惠和支持,以進一步改善進出口商品構成,是當前吸收外資政策應該切實解決的問題;同時幫助本土企業提高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推進出口商品多元化,優化出口產品結構,逐步減少貿易摩擦給出口所帶來的沖擊應該成為政府始終不渝的工作目標。
2.加大對國有、私營出口企業的支持力度,促進對外貿易主體的多元化發展。目前外資企業在遼寧省進出口貿易中居主導地位,成為遼寧省貿易的主干力量。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外資企業進出口在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過大,某種程度上也阻礙了全省對外貿易主體多元化的發展。因此,從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創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商品、提高國有、私營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能力出發,加大對國有、私營出口企業的扶持力度,促進對外貿易主體多元化進程,是確保全省對外貿易快速穩定增長的一個重要基礎。
隨著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實,遼寧省國有企業經過重組、引進消化吸收國際資本和技術以及管理經驗,其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正在逐步加強,出口能力不斷提高。在出口總額中比重逐步下滑的趨勢正在得到好轉。
私營企業出口也成為推動遼寧省出口快速增長的一大重要亮點。國家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滿足了私營企業在資金、技術、稅收等的要求。因此,加大對私營出口企業的支持力度,是保持私營企業出口長期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推動全省對外貿易迅速發展的重要環節。國有企業與私營出口企業同等重要,聯系密切,缺一不可。
(四)對外貿易政策的政策支持,滿足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現階段的中國經濟屬于成長型經濟,促進就業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更應該是經濟和貿易政策調整時的首要目標。以科技和創新成為轉變經濟結構的重要支撐;把改善民生作為轉變經濟發展的關鍵一部。因此,為平衡國際貿易,逐步擴大進口將成為今后一段時期內中國對外貿易的一項重要工作。遼寧應盡可能利用這個時機加大所需技術、設備的進口,加速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的戰略升級,加快全省經濟結構優化進程,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培養更多專業的綜合人才,把中國人口大國轉變成人才強國。進一步增強企業的競爭力,發揮企業的更大優勢從而推動遼寧省貿易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國杰,劉曉.優化遼寧外貿出口產品結構的對策研究[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2008,(10).
[2] 遼寧進出口貿易結構變化分析[Z].調研報告.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