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倩茹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會計信息時代的到來,經濟的迅猛發展,各行各業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尤其是制造業的彼此抗衡,要想在市場中享有一定的份額,必須贏得一定數量的消費者,而成功關鍵就是價格因素。對于制造業來說價格競爭的關鍵在于降低自身的制造成本,在這個成本構成中采購成本對企業的效益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采購的內部控制對于企業的成本策略是至關重要的。對此國內外在材料采購內控的問題上進行了相關的研究。
關鍵詞:購成本方;采購模式;采購渠道
一、在采購成本方面
錢茜(2010)在《材料采購成本的控制研究》中通過對采購流程的分析、準時采購模式、采購商品分類管理、引入價工程(VE)理念,四個方面對采購控制進行了系統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觀點,如在實際經營中我們也有考慮到人的因素,即培養企業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和企業責任心。
吳旭(2011)以里理論分析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完善采購管理,提高效率,控制采購成本的計劃工作,如建立價格檔案和價格評價體系。同時一些降低材料采購成本的具體方法和手段,強調了計劃的重要性。
二、在采購模式方面
劉振海(2011)在《萊鋼:實現績優化的采購管理》中運用實證分析法,以萊鋼為背景,研究了建立科學高效的采購供應體制,強調了形成較為成熟的采購模式的重要性。并從需求計劃、合同、招標等不同方面加強了采購程序規范化的要求。
唐怡錚(2005)通過《芻議完善集中采購內部控制》介紹美國、加拿大、韓國、香港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集中采購制入手,以我國人民銀行為例,分析了我國人民銀行的集中采購制度,剖析影響集中采購的各種因素,進而提出防范腐敗、加強集中采購內部控制建設的措施。
進一步的講,在防腐敗問題上倪井喜(2009)在《優化內控設計 預防采購腐敗》中通過對當前中國企業采購腐敗現象的分析,以及借鑒跨國公司限制采購腐敗的實踐,從設計理念、健全內控、優化流程人才培養等方面,提出了企業采購內控制度的設計思路。
同時,王亞東(2011)在《企業內控建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中,以新修訂的《會計法》為基準,強調了影響內部控制的幾方面因素:控制環境、關鍵控制點、風險管理等,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內部控制評價的六大原則。
吳長輝(2010)《原料采購風險及其防控措施》中,以遼寧省撫順紅透山礦業有限公司為研究對象,從銅原料采購的角度分析了采購風險包括來自企業外部的資源風險、幾個風險、欺詐風險、質量風險和來自企業內部的庫存風險、銷售風險等。并針對這些不定風險提出了風險管理措施等具有實際意義的理論方法。
宋麗娟(2009)在《企業增值采購研究》中,在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價值鏈理論思想下,提出了采購價值鏈增值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關的理論觀點及建議,諸如降低采購總所有權成本、降低庫存成本和管理費用等。
李思艷(2011)通過《淺談施工企業基于內控系統下的物資采購管理》結合施工企業的實際,分析了建立物資采購內控體系及物資采購風險評估的必要性,并圍繞7個流程環節對企業物資采購內部控制活動進行了闡述。
關于內部控制建設的早期研究還有宋濤(2005)發表的《企業采購內控制度的建設》此文章以提出了供應系統的內控制度建設的重點突出“控制風險三道防線”,即完善自控、互控、監控體系。并以山東鋁業股份有限公司為背景案例,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
三、在采購渠道分析方面
黃為一;范征(2008)聯合發表的《外商常用的采購渠道及民營小企業的對策分析》針對欲開拓國際市場的我國民營小企業在尋求國外客戶、與外商建立業務往來過程中的問題,總結外商采購我國產品常用渠道和民營小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有效途徑,分析民營小企業“走出去”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指出與外商接觸旭注意問題,探討民營小企業成功地走向國際市場的對策。
羅如學;尤妙娜(2009)共同發表的《基于供應鏈模式下電子化采購研究》中,基于網絡發展的背景,應用對比方式,考慮到傳統供應鏈中的采購活動存在信息不對稱、需求反應遲鈍及成本過高的一些因素,文章分析了采購工作實施電子化采購和信息化的必要性,同時闡述了在供應鏈模式下實施電子化采購的核心思想,并提出了相應的方案選擇和注意的問題。
Anoka Jokai(2009)于《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of internal control in firms: a contingency theory based analysis》中通過對COCO.COSO等幾個框架的分析指出,每個組織要選擇最合適的控制系統時,必修考慮到意外事故的風險是否切合權變理論。該文主要研究了檢驗這些風險特點的選擇是否適應他們公司內部控制結構和它是否會導致一些更加優惠的有效性的評估控制管理。
Jan Colbert(2008)在《How to Monitor Internal Control》中指出一個有效地控制系統在合適的地方運用,風險可以降至最小化。而將風險降至最小化需要運用一種有效地風險系統,同時還可以控制促進經營和與經營有關的信息的可靠性。此文中,作者指出了內部控制的系統包括五個要素:控制環境、風險評估、信息和溝通、控制活動、監控。
哈米的阿拉德(Philae)(2009)《內部控制透視:理論與概念》中認為內部控制是管理層的平等與控制可以幫助管理者實現資源的與其有效管理的結果通過。并指出設計和建設有效的內部控制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不可能是一個實現通過快速修復短套。于此討論了內部文件的概念的不同方面的內部控制和管理。
結論
過以上文獻綜述,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對于各種內部的控制機制,采購內控可謂核心因素,采購價值可以說是基于時間和質量的一種競爭,對價值流中不能增加價值的環節,要通過減少浪費來節約成本。不論是節約還是提高效率,采購的內部控制,其中包括成本、管理、流程、定價、供應商、渠道等各方面的控制都緊密相聯,每個環節的控制都要有科學的管理制度及方法。
通過國內外文獻的研究,總結出采購控制在節約成本,提高效益,實現“增值”方面的中的角色性作用。采購內控不是最新提出的課題,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其模式也在不斷地更新換代,新的理念層出不窮,采購的信息化、網絡化、自動化等形式結構與理念,是現代企業不得不主動創新,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尤其是特殊商品的材料采購對于企業的生存至關重要。(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參考文獻
[1]余麗生, 加強企業內部控制的實踐與思考[J].財會研究,2011年11期
[2]劉振海, 萊鋼:實現績優化的采購管理[J]. 企業界,2011年第4期
[3]錢茜, 材料采購成本的控制研究[J].中國外資,2010年1月第209期
[4]宋麗娟 ,企業增值采購研究[J]. 中國物流與采購 2009年第12期
[5]唐怡錚 ,芻議完善集中采購內控制度[J]. 福建金融,2005年第11期
[6]羅如學 ,尤妙娜, 基于供應鏈模式下電子化采購研究[J]. 物流科技,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