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亞飛

摘 要:經濟發展史表明,每一個發展階段,經濟體都會面臨不同的“發展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就是經濟體從中等收入階段邁向高收入階段所面臨的一個障礙。2009年,中國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通過對“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質、誘因及特征出發,說明中國一定會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及中國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目前還需要做什么。
關鍵詞:“中等收入陷阱”;誘因;特征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7-0014-02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質
世界銀行在《東亞經濟發展報告(2006)》中提出一個全新的概念:“中等收入陷阱”。新興市場國家突破人均GDP1 000美元的貧困線后會很快奔向1 000~3 000美元的起飛階段。然而,當人均GDP達到3 000美元的中等收入水平后,由于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或受外部沖擊,導致持續增長動力不足和快速發展中積累的社會矛盾集中爆發,從而出現經濟增長回落或長期停滯的狀態,即陷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
二、“中等收入陷阱”的誘因及特征
(一)創新瓶頸與產業結構轉變失敗
經濟增長由低收入階段到高收入階段依次通過資本積累、要素效率提高和技術創新三種增長模式來完成。資本積累是經濟增長時經歷的必要階段,但是如果在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以后還繼續依靠資本積累和吸引外資以模仿領先國家的先進技術來驅動經濟發展的話,就會帶來一系列不良后果,很難跨越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之間的鴻溝。因此,技術創新作為經濟增長終極推動力,對過渡到高收入階段必不可少,而且顯示出無可比擬的優勢。同時,技術創新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主要標志。技術創新的規律首先是經濟規律,它的發生是與資本密集程度密切相關的。越來越多的實踐證明,創新不是外生的,而是內生于經濟發展過程。一些研究發現:發展中國家在中等收入階段,總是通過對先期發達國家“次前沿技術”的引進、模仿、消化、吸收和本土改造來提高本國的技術效率。但是,一國模仿的技術越多,其繼續模仿的相對成本也就越高,這就迫使部分已進入中高收入的經濟體必須從模仿、追趕的經濟模式轉向自主創新的階段,這樣經濟才能實現質的飛躍。
(二)收入分配不均
Tuomas Malinen(2010)采用收入分配的面板數據,對中等收入國家的長期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不均等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二者之間存在著較強的相關關系,這種關系對經濟增長產生了一定的阻滯效應,并認為發展中國家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加劇是誘發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圖1為部分拉美國家的基尼系數,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拉美國家的基尼系數都在警戒線(0.4)以上。
(三)金融體系脆弱
以東南亞國家為例,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前,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經濟體長期過分依賴外資流入推動經濟發展,向國外借款過多;金融市場開放的自由化程度與固定匯率制度安排失當,人為維持的匯率過高使本幣價值與實體經濟和外匯供求嚴重脫節;監管法律法規不完善,中央銀行對金融市場風險缺乏足夠的宏觀調控能力和有效監督機制;大量資金投向了房地產業和證券業,泡沫經濟現象嚴重。金融體系的漏洞,形成巨大的套利空間,引發國際投機資本的惡意攻擊和打壓,直至爆發大規模的金融震蕩。拉美國家的歷次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爆發,也往往與外債負擔沉重、本幣幣值高估、通貨膨脹嚴重等因素緊密相關。
三、對中國進入中等收入階段的認識
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2010年,中國的人均國民總收入為4 260美元,首次由“下中等收入”經濟體轉變為“上中等收入”經濟體,標志著中國經濟社會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國內的一些學者也對“中等收入陷阱”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結果集中在“中等收入陷阱”產生的原因、國際經驗的比較研究和中國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研究三個方面。
學者蔡昉認為經濟學中所謂的收入陷阱,是指一種較為穩定的均衡狀態。這種狀態的形成原因在于,盡管某一因素能夠促進人均GDP提高,但是由于這個因素具有某種程度的不可持續性,其他制約因素又會將其作用抵消,在此種情況下,人均收入在經過一定程度的提高后又被拉回到原來的(生存)水平。所以,在筆者看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在某種因素或某些因素的作用下打破這種均衡狀態。
人民論壇2010年7月就“中國能否越過‘中等收入陷阱”這一問題對社會公眾和各領域相關專家進行了一次大范圍的調查,結果顯示70%的社會公眾對中國越過“中等收入陷阱”的信心指數低于50%,只有8%的公眾相信中國一定能越過“中等收入陷阱”;相關專家的調查結果則顯示出較為樂觀的結果,42%的專家對于中國順利越過“中等收入陷阱”的信心低于50%,只有6%的專家相信中國一定能越過“中等收入陷阱”,其余專家則持審慎樂觀的態度,百分比為52%。而筆者很堅定的相信,中國一定能越過“中等收入陷阱”。
(一)宏觀優勢
楊承訓和張新寧認為,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優勢在于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只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綜合優勢,有針對性地采取重大舉措,就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其次,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優勢在于中國政府的學習能力以及危機處理能力。每當面臨嚴峻挑戰時,中國政府總能做出富有成效的應戰策略,如近年來,中國數次面臨重大自然災害時,中國政府及時出臺相關政策,有效地解決了社會公眾面臨的問題。再者,經歷了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實踐,無論黨中央,還是人民群眾,都越來越理性,越來越成熟,也越來越智慧。
(二)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
理論和實踐表明,經濟增長與消費需求存在著顯著的雙向互動關系:一方面,經濟增長可以提高居民收入,提升消費能力,增加消費需求;另一方面,消費需求的增長又會促進經濟增長。中國有近14億人口,總規模世界第一,市場潛力巨大。endprint
(三)中國保持較高的人力資本增長率即科研增長率
1994年以后,中國的人力資本增長加速。2010年中國具有高中(含中專)以上文化程度人數為3億人,接近美國人口總數,預計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到4億人。
科學研究方面,1996年美國和中國發表的科學論文總數分別為292 513和25 474篇,中國僅為美國的8.7%;到了2008年兩國發表的科學論文總數分別為316 317和184 080篇,中國是美國的58.2%。較高的人力資本增長率、不斷的科技創新活動,對提高生產效率、改變產業結構模式有很大的幫助。
從目前的現實情況來看,中國必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但是我們不能掉以輕心,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從低收入階段到中等收入階段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如收入差距擴大、金融體系不完善、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要想從中等收入水平順利邁向高收入水平行列,既要解決當前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又要保持經濟健康發展。
在此背景下,中國目前應該做的是:(1)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因此,黨中央很早就高瞻遠矚地指出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出路在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2)縮小收入差距。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進一步理順政府、企業和個人的分配關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加強收入分配調節,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大多數的“橄欖型”分配格局;(3)推進金融改革。從深陷“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及東亞各國的經驗來看,金融危機的爆發對經濟發展有著毀滅性的打擊。所以,目前中國應及時完善金融市場的各種法律法規,以免金融市場漏洞被國外投機資金抓住,進入中國金融市場進行投機活動,落入“金融陷阱”,拖累整個實體經濟,影響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1] 李剛.“中等收入陷阱”與中國現實[J].中國經濟問題,2012,(5):2-12.
[2] 高杰,等.“中等收入陷阱”諸觀點述評[J].北京日刊,2012,(18).
[3] 田井泉.“中等收入陷阱”:現實與跨越[C].第六屆中國中部地區商業經濟論壇,2012.
[4] 蔡敏,等.“中等收入陷阱”研究文獻述評[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2,(3):185-198.
[5] 高杰.“中等收入陷阱”理論評述[J].經濟學動態,2012,(3):83-89.
[6] 儀明金,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際經驗及啟示[J].經濟縱橫,2011,(3):57-60.
[7] 孔涇源.“中等收入陷阱”的國際背景、成因舉證與中國對策[J].改革,2011,(10):5-13.
[8] 錢凱.規避“中等收入陷阱”觀點論述[J].經濟研究參考,2011,(48):37-45.
[責任編輯 吳高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