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劍
摘 要:基于全國31個省市2002—2010年農村基礎設施投資、每百個勞動力中高中及以上人數、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農村政府救助費數據,運用面板數據的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系數模型對農村消費水平進行計量檢驗。結果表明,農村消費環境的四個方面都對農村消費水平存在拉動作用,且這種作用力的大小在表現出一定的空間區域差異。應從分地區、抓重點以改善農村消費環境的不同方面出發促進農村消費需求。
關鍵詞:農村消費環境;農村消費需求;面板模型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7-0038-03
引言
“十二五”規劃文件中明確提出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經濟發展戰略。然而近幾年諸多促進內需、調動市場活躍度的政策并未起到明顯的效果,居民消費占GDP比重仍然偏低,該比重幾乎僅相當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一半,而農村居民消費需求更顯疲弱。數據顯示,2009—2012年全國縣以下農村市場消費零售額不及全國的1/3,農村消費市場存在巨大潛力。
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和農村消費環境是息息相關的,農村消費環境通過影響農民的消費意愿、購買力、消費習慣、消費便利性等進而影響到農村的消費需求,而農村消費環境表現在諸多方面。由此我們提出問題:農村消費環境的各個方面是否對農村消費水平均存在作用力?這種作用力是否表現出區域差異?嘗試回答這些問題成為本文的研究動機。
從國內外文獻來看,目前尚沒有就消費環境對消費需求影響的全面論證。Matthew Brzozowski(2010)[1]等通過研究加拿大居民的消費情況,認為稅收和轉移支付有二次分配作用,而收入水平影響消費水平。Binswanger(1989)[2]基于58個國家基礎設施和農業產值數據進行了計量分析,表明二者呈正相關關系。王明祥、周建華(2004)[3]認為農村消費環境較差且長期得不到改善是制約農村消費需求增長的主因。賀珍瑞(2007)[4]從市場環境、政策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等方面展開分析,認為農村消費環境較差束縛了農民的消費需求。本文試圖選取代表農村消費環境四個方面(物質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市場環境及制度環境)的省際面板數據指標,運用固定效應模型和變系數模型進行較為全面綜合的實證分析,以期得到有價值的結論。
一、指標選取和實證過程
(一)指標選取
本文綜合參考以往學者的研究成果、指標綜合性及數據可得性等因素,最終選取的衡量指標如下:
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額能充分反映農村商品流通條件,本文以電力與水利、交通郵電通訊、教育科技、衛生與社會福利保障設施投資四個方面之和為物質環境的指標數值,用NI表示;農村居民價格指數是一個全面綜合性且易于量化的價格指標,能全面分析市場價格對農村需求的影響,本文用以代表市場環境,用NP表示;受教育程度被認為是社會文化環境中的主因,本文選取每百個勞動力中高中及以上人數作為社會文化環境的衡量指標,用NE表示;制度環境從社會保障角度對消費需求的影響主要通過社會保險和社會救濟等途徑實現,本文通過計算農村社會救濟和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費之和為政府救助的指標數值,并用以衡量制度環境,用NS表示。農村居民平均消費支出是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量化指標,能較準確地反映消費者的消費需求,采用該指標作為農村消費需求的衡量指標,用NC表示。以上數據均來源于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二)實證過程
首先考慮農村消費環境的四個因素對農村消費需求是否均存在影響,本文借鑒前述學者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
NCit=α0+α1NIit+α2NPit+α3NEit+NSit+μit
其中μit=αi+εit,為隨機誤差項,對αi的不同假設區別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
根據Eviews 6.0進行的Hauseman檢驗結果為:chi2(4)= 65.99,Prob>chi2 =0.0000,拒絕原假設,應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回歸結果(見下頁表1):
從結果可以看出,該模型擬合優度為0.7055,有著較好的擬合程度,即在全國層面上,農村消費環境的四個指標均對農村平均消費支出存在影響。
進一步考慮,各地區農村消費環境的各個方面對農村消費需求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接下來我們用Swamy(1971)提出的統計量F檢驗面板數據模型的系數估計值在各區域間是否相同。本文利用STATA10.0進行隨機系數模型估計,給出的Swamy統計量=82.99,Prob > chi2 = 0.0000,在1%的水平上拒絕原假設。即存在某些區域,其農村平均消費支出與消費環境的各個方面間的關系與其他區域具有顯著差別。具體結果如下: 二、結果分析
1.全國各省總體來看,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額、每百個勞動力中高中及以上人數、政府救助額三者對農村平均消費支出均具有正向促進作用,農村居民價格指數對農村平均消費支出為負向影響。
2.全國各省總體來看,每百個勞動力中高中及以上人數的系數為18.982,即該數值每增加一單位,能夠帶動農村平均消費支出增加18.982個單位,相對而言,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額和政府救助額的系數分別為2.565、0.121,促進作用相對較弱。
3.從各地區差異來看,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只有對四川、青海、寧夏、新疆、海南5個省通過顯著性檢驗且系數均為正值,說明這幾個地區的農村平均消費支出受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影響較大,且顯著異于其他省市,表明基礎設施落后是束縛西北地區農村消費需求增長的主因。
4.每百個勞動力中高中及以上人數僅河北、黑龍江、安徽、河南、云南、西藏和寧夏7個省未通過檢驗,從系數值來看,浙江、江蘇、北京、上海、廣東、福建等東部地區系數較大,其次是東北部、中部、西部。受教育程度對消費需求的促進作用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更為顯著,總體來說,各地區教育程度對農村消費需求均表現出較高的引致效應。endprint
5.從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來看,僅北京、天津、遼寧、山東、貴州和甘肅6個省市沒有通過檢驗。表明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中國京津冀魯片區及西部部分省的農村消費需求影響較小,對其他東部省份及南部、中部的影響顯著。
6.農村政府救助費對農村消費需求的促進作用在地區上同樣表現出明顯的非均衡性。共11個省市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這些地區表現出兩類特征,一類是社會保障較為完善的地區,例如北京、天津,另一類是自然災害較多或較為貧困的地區,例如四川、云南、西藏、寧夏等,政府救助費對這些地區農村消費需求的拉動效應較明顯。
三、政策建議
由上述結果分析,可引申出以下政策建議:
1.提高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合理配置財政資金。構建政府主導、農村居民和社會資金共同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多元化投資體系。合理分配有限的財政資金,集中力量做好最有利于提高農村地區消費需求的經濟性基礎設施。
2.提高全國農民文化程度,引導農民拓寬消費領域和層次。提高農民的受高等教育意識,增加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能力。更新農民的消費觀念,發展農村消費信貸等新型消費方式,帶領農民領略新的消費方式,實現由滯后型消費向適度消費轉變。
3.加強消費品市場價格管理,促進市場化程度。建立價格預警機制,防止消費品價格的過度波動,促進市場定價行為規范化。建立暢通的農村消費品流通和采購體系,建立農村自有的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并形成區域特色。建立嚴格的市場監督管理制度,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行為。
4.加大全國農村社會保障力度。結合各省市的實際情況,調整政府救助的分配,制定合理的救助制度,要保障財政對農村地區的保障力度,擴大社會救濟覆蓋范圍,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擴大農村養老保險范圍。
參考文獻:
[1] Matthew Brzozowski,Martin Gervais.Consumption,income,and wealth inequality in Canada[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2010(13):
52-57.
[2] Binswanger H.The policy response of atriculture[J].Proceedings of the word bank annual conference on decelopment economics.1989:
241-257.
[3] 王明祥,周建華.農村消費環境對中國農戶消費需求增長的影響[J].消費經濟,2004,(6).
[4] 賀珍瑞.試析農村消費環境對農村消費需求的影響[J].商業研究,2007,(12).
[責任編輯 吳高君]endprint
5.從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來看,僅北京、天津、遼寧、山東、貴州和甘肅6個省市沒有通過檢驗。表明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中國京津冀魯片區及西部部分省的農村消費需求影響較小,對其他東部省份及南部、中部的影響顯著。
6.農村政府救助費對農村消費需求的促進作用在地區上同樣表現出明顯的非均衡性。共11個省市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這些地區表現出兩類特征,一類是社會保障較為完善的地區,例如北京、天津,另一類是自然災害較多或較為貧困的地區,例如四川、云南、西藏、寧夏等,政府救助費對這些地區農村消費需求的拉動效應較明顯。
三、政策建議
由上述結果分析,可引申出以下政策建議:
1.提高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合理配置財政資金。構建政府主導、農村居民和社會資金共同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多元化投資體系。合理分配有限的財政資金,集中力量做好最有利于提高農村地區消費需求的經濟性基礎設施。
2.提高全國農民文化程度,引導農民拓寬消費領域和層次。提高農民的受高等教育意識,增加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能力。更新農民的消費觀念,發展農村消費信貸等新型消費方式,帶領農民領略新的消費方式,實現由滯后型消費向適度消費轉變。
3.加強消費品市場價格管理,促進市場化程度。建立價格預警機制,防止消費品價格的過度波動,促進市場定價行為規范化。建立暢通的農村消費品流通和采購體系,建立農村自有的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并形成區域特色。建立嚴格的市場監督管理制度,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行為。
4.加大全國農村社會保障力度。結合各省市的實際情況,調整政府救助的分配,制定合理的救助制度,要保障財政對農村地區的保障力度,擴大社會救濟覆蓋范圍,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擴大農村養老保險范圍。
參考文獻:
[1] Matthew Brzozowski,Martin Gervais.Consumption,income,and wealth inequality in Canada[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2010(13):
52-57.
[2] Binswanger H.The policy response of atriculture[J].Proceedings of the word bank annual conference on decelopment economics.1989:
241-257.
[3] 王明祥,周建華.農村消費環境對中國農戶消費需求增長的影響[J].消費經濟,2004,(6).
[4] 賀珍瑞.試析農村消費環境對農村消費需求的影響[J].商業研究,2007,(12).
[責任編輯 吳高君]endprint
5.從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來看,僅北京、天津、遼寧、山東、貴州和甘肅6個省市沒有通過檢驗。表明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中國京津冀魯片區及西部部分省的農村消費需求影響較小,對其他東部省份及南部、中部的影響顯著。
6.農村政府救助費對農村消費需求的促進作用在地區上同樣表現出明顯的非均衡性。共11個省市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這些地區表現出兩類特征,一類是社會保障較為完善的地區,例如北京、天津,另一類是自然災害較多或較為貧困的地區,例如四川、云南、西藏、寧夏等,政府救助費對這些地區農村消費需求的拉動效應較明顯。
三、政策建議
由上述結果分析,可引申出以下政策建議:
1.提高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合理配置財政資金。構建政府主導、農村居民和社會資金共同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多元化投資體系。合理分配有限的財政資金,集中力量做好最有利于提高農村地區消費需求的經濟性基礎設施。
2.提高全國農民文化程度,引導農民拓寬消費領域和層次。提高農民的受高等教育意識,增加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能力。更新農民的消費觀念,發展農村消費信貸等新型消費方式,帶領農民領略新的消費方式,實現由滯后型消費向適度消費轉變。
3.加強消費品市場價格管理,促進市場化程度。建立價格預警機制,防止消費品價格的過度波動,促進市場定價行為規范化。建立暢通的農村消費品流通和采購體系,建立農村自有的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并形成區域特色。建立嚴格的市場監督管理制度,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行為。
4.加大全國農村社會保障力度。結合各省市的實際情況,調整政府救助的分配,制定合理的救助制度,要保障財政對農村地區的保障力度,擴大社會救濟覆蓋范圍,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擴大農村養老保險范圍。
參考文獻:
[1] Matthew Brzozowski,Martin Gervais.Consumption,income,and wealth inequality in Canada[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2010(13):
52-57.
[2] Binswanger H.The policy response of atriculture[J].Proceedings of the word bank annual conference on decelopment economics.1989:
241-257.
[3] 王明祥,周建華.農村消費環境對中國農戶消費需求增長的影響[J].消費經濟,2004,(6).
[4] 賀珍瑞.試析農村消費環境對農村消費需求的影響[J].商業研究,2007,(12).
[責任編輯 吳高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