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摘 要:本研究在CHARLS調查所獲得的微觀數據的基礎上進行,首先對老年人養老方式選擇的結果和老年人人口特質、健康狀況、經濟狀況等方面的6個變量進行關聯分析,再通過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將是否選擇機構養老作為被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非機構養老方式仍是老年人的主要選擇,年齡、婚姻狀況、慢性疾病情況、經濟狀況等因素與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選擇存在顯著的關聯并對選擇結果產生影響。
關鍵詞:老齡化;養老方式;影響因素;二項Logistic回歸分析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7-0101-04
引言
養老是古老的社會現象,中國將孝敬老人作為重要的民族文化加以傳承,進入到新時期后,受到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化所帶來的影響,養老也逐步從社會現象演變成為社會問題,如何實現老有所養的目標、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是當前全社會所關注的重點。聯合國所提供的數據表明,從2000年向2025年過渡的二十五年時間里,世界老年人數量將整體增長9%,中國的增長率要比其高出2.1個百分點,達到11.1%的水平,在人口老齡化增速的背景之下,中國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日益突出[1]。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中國的家庭結構也正在發生改變,傳統的大家庭向小家庭轉換,家庭成員的數目減少,空巢老年人數目增加,工業化、現代化給人們帶來了更大的生活壓力,子女和老人之間的地理距離拉大使得家庭在老年人照料上發揮的功能較為有限[2]。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和發展,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選擇也是不斷變動的,分析老年人養老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將有助于了解養老問題的現實情況,對于實現老有所養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數據來源和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本研究的數據源自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3]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簡稱 CHARLS)所提供的數據,該調查覆蓋了全國 150 個縣、區中的 450 個村、居,對10 257 戶家庭的 17 708位個人進行了訪問,在對縣市、村居、家戶和個人進行多層次抽樣的基礎上,通過問卷和訪談的方式收集數據,經評估表明該數據在信度和效度上較好,基本代表了中國的中老年人群。本研究從CHARLS微觀數據中選取了60歲以上的老年人樣本4 072個,對老年人養老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探討。
(二)研究設計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描述性分析和二項Logistic回歸分析相結合的統計方法,利用Excel 2007軟件建立起數據庫,并通過SPSS 20.0軟件進行二項Logistic回歸分析。
(1)描述性分析
描述性分析將描述變量的分布狀況,利用卡方檢驗對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選擇與老年人在性別、婚姻、地區、年齡、慢性疾病情況、經濟自評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通過SPSS 20.0軟件計算卡方統計量及其對應的P值,在給定的顯著性水平下,判斷變量之間是否相互關聯(見下頁表1)。
(2)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
在描述性分析的基礎上,將自變量轉化為虛擬變量,把養老方式的選擇結果轉化為二分變量,即“機構養老方式”和“非機構養老方式”兩種,并將“機構養老方式”賦值為1,將“非機構養老方式”賦值為0,通過SPSS 20.0軟件建立起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進一步的統計分析。所構造的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方程為:
ln
=β0+βixi
在方程中pi是被解釋量yi取值為1時的概率,由于yi是取值為0和1的離散隨機變量,所以1-pi 是yi取值為0時的概率,可以視為yi取值為1時的發生比,通過Logit變換,建立起Logistic回歸模型。當其余的解釋變量不發生改變時,解釋變量xi每增加一個單位,將引起ln
改變βi個單位。發生比可以很好地闡述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所產生的影響,在其他解釋變量保持不變的前提下,xi每增加一個單位將導致發生比變為原來的發生比的exp(βi)倍。
2.研究理論假設
基于上述研究設計,本研究提出以下理論假設:假設一,相較于機構養老方式而言,非機構養老方式是老年人的主要選擇,傳統的子女照顧型的養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弱化。假設二,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選擇與老年人的人口特質、健康狀況、經濟狀況等方面的因素存在關聯,這些因素對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選擇產生影響。
二、統計分析結果
(一)描述性分析結果
1.養老方式的選擇頻數分布
調查中將老年人的養老方式選擇劃分為五種類型:老年人與子女共同居住、與子女在同一社區分開居住、與子女在不同社區分開居住、入住養老機構和其他。從照顧的角度看,可將其理解為子女照顧型、子女為主自我為輔的照顧型、自我為主子女為輔的照顧型、社會為主自我為輔的照顧型以及其他。數據分析表明,老年人對子女照顧型的選擇處于首位,49.7%的老年人認為與子女共同居住是最為理想的養老方式;對于子女—自我照顧型的選擇處于第二位,41.5%的老年人選擇與子女在同一社區中分開居住;對于自我—子女照顧型的選擇處于第三位,5%的老年人選擇與子女居住于不同的社區;對于社會—自我照顧型的選擇處于第四位,2.5%的老年人選擇入住養老機構作為理想的養老方式;其他類型的選擇比重為1.2%。從機構與非機構的角度來看,可將子女照顧型(與子女同住)、子女—自我照顧型(同一社區,分開居住)、自我—子女照顧型(不同社區,分開居住)以及其他類型歸為非機構養老方式,將社會—自我照顧型(入住養老院)歸為機構養老方式。在這一劃分標準下,選擇非機構養老方式的老年人共計3 969位,占樣本比重的97.5%,選擇機構養老方式的老年人共計103位,占樣本比重的2.5%。endprint
2.養老方式的選擇與變量間的關聯分析
通過卡方檢驗對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選擇與其在人口特質、健康狀況、經濟狀況幾個方面的變量進行關聯分析:首先,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選擇與人口特質變量的關聯分析。從性別來看,樣本中男性比重為65.5%,女性比重為34.5%。統計結果未通過卡方檢驗(χ2=0.101,P=0.412),表明性別與養老方式的選擇之間無顯著關聯。從年齡來看,樣本中60~70歲(含60)的老年人比重為60.4%,70~80歲(含70)的老年人比重為31.2%,80~90歲(含80)的老年人比重為7.7%,9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比重為0.7%。統計結果在0.01的顯著水平下通過卡方檢驗(χ2=14.407,P=0.002),表明年齡與養老方式的選擇之間顯著相關。從婚姻狀況來看,樣本中已婚的老年人比重為64.4%,分居的老年人比重為4.4%,離異的老年人比重為1%,喪偶的老年人比重為28.8%,未婚的老年人比重為1.4%。統計結果在0.01的顯著水平下通過卡方檢驗(χ2值為14.692,P=0.005),表明婚姻狀況與養老方式的選擇之間顯著相關。從地區來看,樣本中農村的老年人比重為76.2%,城鎮的老年人比重為23.8%。統計結果未通過卡方檢驗(χ2=1.081,P=0.177),表明地區與養老方式的選擇之間并無顯著關聯。其次,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選擇與健康狀況變量的關聯分析。從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來看,樣本中無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比重為25.9%,患1~2種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比重為50.3%,患3~4種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比重為19%,患5種及以上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比重為4.8%。統計結果在0.01的顯著水平下通過卡方檢驗(χ2=13.626,P=0.003),表明慢性疾病情況與養老方式的選擇之間有顯著關聯。最后,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選擇與經濟狀況變量的關聯分析。從經濟狀況來看,樣本中自評為非常高的老年人比重為0.3%,自評為偏上的老年人比重為3.4%,自評為中等的老年人比重為52.8%,自評為偏下的老年人比重為30.1%,自評為貧困的老年人比重為13.4%。統計結果在0.01的顯著水平下通過卡方檢驗(χ2=
15.064,P=0.005),表明經濟狀況自評與養老方式的選擇之間有顯著關聯。綜上所述,老年人在年齡、婚姻、健康、經濟上的因素差異與其養老方式的選擇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
(二)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結果
關聯分析證明了老年人在養老方式的選擇上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彼此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為了進一步探究解釋變量對于被解釋變量的影響,將在關聯分析的基礎上,通過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對于被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本研究將“機構養老方式”賦值為1,“非機構養老方式”賦值為0,作為被解釋變量引入模型。將人口特質類變量(性別、婚姻、地區、年齡)、健康狀況類變量(慢性疾病情況)以及經濟狀況類變量(經濟狀況自評)轉化為虛擬變量,作為解釋變量引入模型。在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中,所選取的參照組為:性別(男性)、婚姻(已婚)、地區(農村)、年齡(60~70歲,含60)、慢性疾病情況(無慢性疾病)、經濟狀況自評(非常高)。通過SPSS 20.0軟件,采用Forward LR的形式將解釋變量加入到模型中,結果表明:在模型一中加入人口特質類的變量(性別、婚姻、地區、年齡)后,進入模型的變量有婚姻狀況(未婚)、年齡(70~80歲,含70)、年齡(80~90歲,含80);在模型二中繼續加入健康狀況類的變量(慢性疾病情況)后,進入模型的變量有慢性疾病(5種及以上);在模型三中繼續加入經濟狀況類的變量(經濟狀況自評)后,進入模型的變量有經濟狀況自評(貧困)。
將所有解釋變量加入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后的分析結果表明:首先,人口特質方面。養老方式的選擇和年齡呈負相關關系,相較于60~70歲(含60)年齡段的老年人,70~80歲(含70)年齡段的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方式的發生比是其0.498倍,80~90歲(含80)年齡段的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方式的發生比是其0.193倍。未婚狀態的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機構養老方式,其選擇機構養老方式的發生比是已婚老年人的3.410倍。其次,健康狀況方面。患有5種及以上的慢性病的老年人更傾向選擇機構養老方式,其選擇機構養老方式的發生比是無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的2.659倍。最后,經濟狀況方面。經濟自評為貧困的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機構養老方式,其選擇機構養老方式的發生比是自評為非常高的老年人的2.229倍。
小結
通過描述性分析和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設得到了較好的支持,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相較于機構養老方式而言,非機構養老方式依然是老年人的主要選擇。第二,受社會、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完全依靠子女照顧的養老方式呈現出弱化的趨勢,子女照顧和機構照顧之間的空缺為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提供了空間。第三,老年人在年齡、婚姻狀況、慢性疾病情況、經濟狀況上的差異與養老方式的選擇有顯著關聯。處于70~90歲年齡段的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非機構養老方式,處于未婚狀態的老年人、患有5種及以上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經濟狀況較為貧困的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機構養老方式。
結合日益嚴峻的養老問題來看,本研究為實現老有所養的目標提供了以下啟示:第一,應維護家庭的養老功能,鞏固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本研究中有近半數的老年人認為與子女共同居住是最為理想的養老方式,可見家庭作為養老的載體依然起著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門可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為家庭贍養老人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如給予履行贍養義務的子女在稅收上的減免、對孝敬老人的子女進行獎勵和表彰等,并對不履行贍養義務、損害老年人權益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鞏固和維護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第二,應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為家庭養老提供有益補充。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與發展,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無法和子女居住在一起,基于此,社區在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上就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通過社區開展養老服務,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捷,是解決家庭養老人力資源不足,實現老有所養目標的重要途徑。第三,應完善機構養老服務,發揮養老機構的基本功能。本研究的結論表明,未婚、身體條件較差或較為貧困的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機構養老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養老機構對于這一部分弱勢老年人群體的重要性,不斷完善機構養老服務,將有助于更好地滿足老年弱勢群體的養老需求,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參考文獻:
[1] 王石泉.中國老年社會保障制度與服務體系的重建[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169.
[2] 魏彥彥.中國特色養老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2.
[3] Yaohui Zhao;John Strauss;Gonghuan Yang;John Giles;Peifeng (Perry) Hu;Yisong Hu;Xiaoyan Lei;Albert Park;James P.Smith;Yafeng
Wang (2013).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2011-2012 National Baseline Users Guide,National School of
Development,Peking University.
[4] 郭愛姝,張戌凡.城鄉空巢老年人的生存狀態與社會保障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104.
[責任編輯 陳麗敏]endprint
2.養老方式的選擇與變量間的關聯分析
通過卡方檢驗對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選擇與其在人口特質、健康狀況、經濟狀況幾個方面的變量進行關聯分析:首先,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選擇與人口特質變量的關聯分析。從性別來看,樣本中男性比重為65.5%,女性比重為34.5%。統計結果未通過卡方檢驗(χ2=0.101,P=0.412),表明性別與養老方式的選擇之間無顯著關聯。從年齡來看,樣本中60~70歲(含60)的老年人比重為60.4%,70~80歲(含70)的老年人比重為31.2%,80~90歲(含80)的老年人比重為7.7%,9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比重為0.7%。統計結果在0.01的顯著水平下通過卡方檢驗(χ2=14.407,P=0.002),表明年齡與養老方式的選擇之間顯著相關。從婚姻狀況來看,樣本中已婚的老年人比重為64.4%,分居的老年人比重為4.4%,離異的老年人比重為1%,喪偶的老年人比重為28.8%,未婚的老年人比重為1.4%。統計結果在0.01的顯著水平下通過卡方檢驗(χ2值為14.692,P=0.005),表明婚姻狀況與養老方式的選擇之間顯著相關。從地區來看,樣本中農村的老年人比重為76.2%,城鎮的老年人比重為23.8%。統計結果未通過卡方檢驗(χ2=1.081,P=0.177),表明地區與養老方式的選擇之間并無顯著關聯。其次,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選擇與健康狀況變量的關聯分析。從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來看,樣本中無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比重為25.9%,患1~2種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比重為50.3%,患3~4種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比重為19%,患5種及以上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比重為4.8%。統計結果在0.01的顯著水平下通過卡方檢驗(χ2=13.626,P=0.003),表明慢性疾病情況與養老方式的選擇之間有顯著關聯。最后,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選擇與經濟狀況變量的關聯分析。從經濟狀況來看,樣本中自評為非常高的老年人比重為0.3%,自評為偏上的老年人比重為3.4%,自評為中等的老年人比重為52.8%,自評為偏下的老年人比重為30.1%,自評為貧困的老年人比重為13.4%。統計結果在0.01的顯著水平下通過卡方檢驗(χ2=
15.064,P=0.005),表明經濟狀況自評與養老方式的選擇之間有顯著關聯。綜上所述,老年人在年齡、婚姻、健康、經濟上的因素差異與其養老方式的選擇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
(二)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結果
關聯分析證明了老年人在養老方式的選擇上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彼此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為了進一步探究解釋變量對于被解釋變量的影響,將在關聯分析的基礎上,通過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對于被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本研究將“機構養老方式”賦值為1,“非機構養老方式”賦值為0,作為被解釋變量引入模型。將人口特質類變量(性別、婚姻、地區、年齡)、健康狀況類變量(慢性疾病情況)以及經濟狀況類變量(經濟狀況自評)轉化為虛擬變量,作為解釋變量引入模型。在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中,所選取的參照組為:性別(男性)、婚姻(已婚)、地區(農村)、年齡(60~70歲,含60)、慢性疾病情況(無慢性疾病)、經濟狀況自評(非常高)。通過SPSS 20.0軟件,采用Forward LR的形式將解釋變量加入到模型中,結果表明:在模型一中加入人口特質類的變量(性別、婚姻、地區、年齡)后,進入模型的變量有婚姻狀況(未婚)、年齡(70~80歲,含70)、年齡(80~90歲,含80);在模型二中繼續加入健康狀況類的變量(慢性疾病情況)后,進入模型的變量有慢性疾病(5種及以上);在模型三中繼續加入經濟狀況類的變量(經濟狀況自評)后,進入模型的變量有經濟狀況自評(貧困)。
將所有解釋變量加入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后的分析結果表明:首先,人口特質方面。養老方式的選擇和年齡呈負相關關系,相較于60~70歲(含60)年齡段的老年人,70~80歲(含70)年齡段的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方式的發生比是其0.498倍,80~90歲(含80)年齡段的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方式的發生比是其0.193倍。未婚狀態的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機構養老方式,其選擇機構養老方式的發生比是已婚老年人的3.410倍。其次,健康狀況方面。患有5種及以上的慢性病的老年人更傾向選擇機構養老方式,其選擇機構養老方式的發生比是無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的2.659倍。最后,經濟狀況方面。經濟自評為貧困的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機構養老方式,其選擇機構養老方式的發生比是自評為非常高的老年人的2.229倍。
小結
通過描述性分析和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設得到了較好的支持,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相較于機構養老方式而言,非機構養老方式依然是老年人的主要選擇。第二,受社會、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完全依靠子女照顧的養老方式呈現出弱化的趨勢,子女照顧和機構照顧之間的空缺為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提供了空間。第三,老年人在年齡、婚姻狀況、慢性疾病情況、經濟狀況上的差異與養老方式的選擇有顯著關聯。處于70~90歲年齡段的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非機構養老方式,處于未婚狀態的老年人、患有5種及以上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經濟狀況較為貧困的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機構養老方式。
結合日益嚴峻的養老問題來看,本研究為實現老有所養的目標提供了以下啟示:第一,應維護家庭的養老功能,鞏固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本研究中有近半數的老年人認為與子女共同居住是最為理想的養老方式,可見家庭作為養老的載體依然起著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門可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為家庭贍養老人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如給予履行贍養義務的子女在稅收上的減免、對孝敬老人的子女進行獎勵和表彰等,并對不履行贍養義務、損害老年人權益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鞏固和維護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第二,應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為家庭養老提供有益補充。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與發展,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無法和子女居住在一起,基于此,社區在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上就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通過社區開展養老服務,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捷,是解決家庭養老人力資源不足,實現老有所養目標的重要途徑。第三,應完善機構養老服務,發揮養老機構的基本功能。本研究的結論表明,未婚、身體條件較差或較為貧困的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機構養老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養老機構對于這一部分弱勢老年人群體的重要性,不斷完善機構養老服務,將有助于更好地滿足老年弱勢群體的養老需求,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參考文獻:
[1] 王石泉.中國老年社會保障制度與服務體系的重建[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169.
[2] 魏彥彥.中國特色養老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2.
[3] Yaohui Zhao;John Strauss;Gonghuan Yang;John Giles;Peifeng (Perry) Hu;Yisong Hu;Xiaoyan Lei;Albert Park;James P.Smith;Yafeng
Wang (2013).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2011-2012 National Baseline Users Guide,National School of
Development,Peking University.
[4] 郭愛姝,張戌凡.城鄉空巢老年人的生存狀態與社會保障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104.
[責任編輯 陳麗敏]endprint
2.養老方式的選擇與變量間的關聯分析
通過卡方檢驗對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選擇與其在人口特質、健康狀況、經濟狀況幾個方面的變量進行關聯分析:首先,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選擇與人口特質變量的關聯分析。從性別來看,樣本中男性比重為65.5%,女性比重為34.5%。統計結果未通過卡方檢驗(χ2=0.101,P=0.412),表明性別與養老方式的選擇之間無顯著關聯。從年齡來看,樣本中60~70歲(含60)的老年人比重為60.4%,70~80歲(含70)的老年人比重為31.2%,80~90歲(含80)的老年人比重為7.7%,9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比重為0.7%。統計結果在0.01的顯著水平下通過卡方檢驗(χ2=14.407,P=0.002),表明年齡與養老方式的選擇之間顯著相關。從婚姻狀況來看,樣本中已婚的老年人比重為64.4%,分居的老年人比重為4.4%,離異的老年人比重為1%,喪偶的老年人比重為28.8%,未婚的老年人比重為1.4%。統計結果在0.01的顯著水平下通過卡方檢驗(χ2值為14.692,P=0.005),表明婚姻狀況與養老方式的選擇之間顯著相關。從地區來看,樣本中農村的老年人比重為76.2%,城鎮的老年人比重為23.8%。統計結果未通過卡方檢驗(χ2=1.081,P=0.177),表明地區與養老方式的選擇之間并無顯著關聯。其次,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選擇與健康狀況變量的關聯分析。從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來看,樣本中無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比重為25.9%,患1~2種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比重為50.3%,患3~4種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比重為19%,患5種及以上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比重為4.8%。統計結果在0.01的顯著水平下通過卡方檢驗(χ2=13.626,P=0.003),表明慢性疾病情況與養老方式的選擇之間有顯著關聯。最后,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選擇與經濟狀況變量的關聯分析。從經濟狀況來看,樣本中自評為非常高的老年人比重為0.3%,自評為偏上的老年人比重為3.4%,自評為中等的老年人比重為52.8%,自評為偏下的老年人比重為30.1%,自評為貧困的老年人比重為13.4%。統計結果在0.01的顯著水平下通過卡方檢驗(χ2=
15.064,P=0.005),表明經濟狀況自評與養老方式的選擇之間有顯著關聯。綜上所述,老年人在年齡、婚姻、健康、經濟上的因素差異與其養老方式的選擇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
(二)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結果
關聯分析證明了老年人在養老方式的選擇上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彼此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為了進一步探究解釋變量對于被解釋變量的影響,將在關聯分析的基礎上,通過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對于被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本研究將“機構養老方式”賦值為1,“非機構養老方式”賦值為0,作為被解釋變量引入模型。將人口特質類變量(性別、婚姻、地區、年齡)、健康狀況類變量(慢性疾病情況)以及經濟狀況類變量(經濟狀況自評)轉化為虛擬變量,作為解釋變量引入模型。在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中,所選取的參照組為:性別(男性)、婚姻(已婚)、地區(農村)、年齡(60~70歲,含60)、慢性疾病情況(無慢性疾病)、經濟狀況自評(非常高)。通過SPSS 20.0軟件,采用Forward LR的形式將解釋變量加入到模型中,結果表明:在模型一中加入人口特質類的變量(性別、婚姻、地區、年齡)后,進入模型的變量有婚姻狀況(未婚)、年齡(70~80歲,含70)、年齡(80~90歲,含80);在模型二中繼續加入健康狀況類的變量(慢性疾病情況)后,進入模型的變量有慢性疾病(5種及以上);在模型三中繼續加入經濟狀況類的變量(經濟狀況自評)后,進入模型的變量有經濟狀況自評(貧困)。
將所有解釋變量加入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后的分析結果表明:首先,人口特質方面。養老方式的選擇和年齡呈負相關關系,相較于60~70歲(含60)年齡段的老年人,70~80歲(含70)年齡段的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方式的發生比是其0.498倍,80~90歲(含80)年齡段的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方式的發生比是其0.193倍。未婚狀態的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機構養老方式,其選擇機構養老方式的發生比是已婚老年人的3.410倍。其次,健康狀況方面。患有5種及以上的慢性病的老年人更傾向選擇機構養老方式,其選擇機構養老方式的發生比是無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的2.659倍。最后,經濟狀況方面。經濟自評為貧困的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機構養老方式,其選擇機構養老方式的發生比是自評為非常高的老年人的2.229倍。
小結
通過描述性分析和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設得到了較好的支持,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相較于機構養老方式而言,非機構養老方式依然是老年人的主要選擇。第二,受社會、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完全依靠子女照顧的養老方式呈現出弱化的趨勢,子女照顧和機構照顧之間的空缺為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提供了空間。第三,老年人在年齡、婚姻狀況、慢性疾病情況、經濟狀況上的差異與養老方式的選擇有顯著關聯。處于70~90歲年齡段的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非機構養老方式,處于未婚狀態的老年人、患有5種及以上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經濟狀況較為貧困的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機構養老方式。
結合日益嚴峻的養老問題來看,本研究為實現老有所養的目標提供了以下啟示:第一,應維護家庭的養老功能,鞏固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本研究中有近半數的老年人認為與子女共同居住是最為理想的養老方式,可見家庭作為養老的載體依然起著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門可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為家庭贍養老人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如給予履行贍養義務的子女在稅收上的減免、對孝敬老人的子女進行獎勵和表彰等,并對不履行贍養義務、損害老年人權益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鞏固和維護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第二,應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為家庭養老提供有益補充。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與發展,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無法和子女居住在一起,基于此,社區在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上就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通過社區開展養老服務,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捷,是解決家庭養老人力資源不足,實現老有所養目標的重要途徑。第三,應完善機構養老服務,發揮養老機構的基本功能。本研究的結論表明,未婚、身體條件較差或較為貧困的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機構養老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養老機構對于這一部分弱勢老年人群體的重要性,不斷完善機構養老服務,將有助于更好地滿足老年弱勢群體的養老需求,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參考文獻:
[1] 王石泉.中國老年社會保障制度與服務體系的重建[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169.
[2] 魏彥彥.中國特色養老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2.
[3] Yaohui Zhao;John Strauss;Gonghuan Yang;John Giles;Peifeng (Perry) Hu;Yisong Hu;Xiaoyan Lei;Albert Park;James P.Smith;Yafeng
Wang (2013).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2011-2012 National Baseline Users Guide,National School of
Development,Peking University.
[4] 郭愛姝,張戌凡.城鄉空巢老年人的生存狀態與社會保障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104.
[責任編輯 陳麗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