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志++韓雪濤


摘 要:2013年,商務部印發《全國城市配送發展指引》,啟動實施城市共同配送試點工作,城市配送成為當前物流業發展的重點工程。冷鏈物流是改善人們生活水平,滿足消費者需求,確保食品安全的客觀要求,是食品加工業發展的必要手段,城市配送位于農產品冷鏈物流末端,對冷鏈物流成本、冷鏈物流效率,以及顧客滿意度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構建城市冷鏈配送中心,發展冷鏈物流城市共同配送,科學設計城市冷鏈配送計劃,以及增加各級政府扶持力度四個角度優化農產品城市配送。
關鍵詞:農產品冷鏈物流;城市配送;共同配送
中圖分類號:F1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7-0115-03
引言
2013年,商務部印發《全國城市配送發展指引》通知,引導各方通過合理規劃城市物流節點,優化城市物流配送組織,啟動實施城市共同配送試點工作,并給予資金支持。由此可見,發展城市配送,完善城市配送物流網絡,解決城市物流“最后一公里”問題,成為當前物流業發展的首要問題。
中國是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農產品冷鏈物流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滿足消費者食品需求,保障食品新鮮安全的客觀要求,更是大力推進食品加工業發展的必要手段。對此,中國出臺“十二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其中明確指出開展冷鏈物流工程的重要性。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也于2010年,正式發布《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提出冷鏈物流工程是優化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動力,是促進農民增收,以及保障消費安全的有效途徑,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經途徑。
根據《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農產品冷鏈物流是指肉、禽、水產、蔬菜、水果、蛋等生鮮、易腐農產品從產地采收(或屠宰、捕撈)后,在產品加工、貯藏、運輸、分銷、銷售等環節始終處于適宜的低溫控制環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證產品的品質和質量安全、減少損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應鏈系統,主要由冷凍加工、冷凍貯藏、冷藏運輸及配送、冷凍銷售四個部分構成。
城市配送位于農產品冷鏈物流末端,占據冷鏈物流80%以上的時間,對冷鏈物流成本、冷鏈物流效率,以及顧客滿意度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優化農產品冷鏈物流城市配送,可以降低冷鏈成本,提高配送效率,減少食品損耗;可以促進規范化、標準化、統一化的冷鏈物流行業運作,穩定市場價格,確保冷鏈物流市場正常運行;可以提高社會資源利用,加快城市建設。因此,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城市配送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
一、中國農產品冷鏈物流城市配送發展現狀分析
中國冷鏈物流起步相對較晚,發展勢頭迅猛,每年約有四億噸生鮮農產品進入流通領域,農產品冷鏈物流比例逐年增加,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冷鏈物流發展仍不夠成熟,差別較大。根據《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調研數據顯示,中國冷鏈流通率:果蔬5%;肉類15%;水產品23%,冷藏運輸率:果蔬15%;肉類30%;水產品40%,而歐、美、加、日等發達國家均已達到100%。水果在采摘、運輸、儲存的環節中損失率達到20%~25%,蔬菜損耗約占30%,每年約有750億元直接經濟損失,而在發達國家,損耗率可控制在5%以下。由此可見,發達國家的食品冷鏈配送過程是一個確保食品質量、實現價值增值的過程,而中國食品冷鏈配送過程卻是一個食品質量減損、價值降低的過程。
1.第三方冷鏈物流發展滯后
因冷鏈物流服務的特殊性與局限性,中國第三方冷鏈物流發展滯后,現有冷鏈物流企業多以中小型、單一服務的冷鏈物流企業為主,經營實力弱、規模小,物流設備缺乏,無法實現專業化和規模化,難以形成高效率、高質量的冷鏈配送服務,配送成本高、商品損耗高。現在,易腐食品生產企業和經銷商的自營冷鏈物流配送占總物流量比例90%,而第三方冷鏈物流僅占10%,阻礙第三方冷鏈物流的發展,冷鏈物流市場化程度較低。
2.冷鏈物流配送規劃不完善
中國冷鏈物流配送規劃主要依據東南西北來簡單進行劃分,配送人員僅僅考慮車輛行駛里程長短,按照最短路徑的原則進行配送,并沒有仔細考慮一些實際因素,如道路運行狀況,需求點的需求量、具體位置、重要程度、時間窗特性等因素,從而導致車輛迂回行駛,運力浪費,貨物在途時間過長,配送不及時,忽略顧客滿意度,懲罰成本較高等情況的發生。
3.冷鏈物流信息化水平低
想要有效地整合冷鏈物流鏈,就必須在冷鏈物流的各環節為冷鏈物流的運作提供一體化的信息服務。首先,中國冷鏈物流企業相對較少,多為中小型物流企業,并不具備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條件,而相對大型的冷鏈物流企業所采用的信息系統功能比較單一,只能滿足基本的信息需求;其次,冷鏈物流信息化建設缺乏一個統一的、大型的信息平臺供企業之間相互交流,信息孤島現象比較普遍;最后,如RFID技術、GIS技術等現代冷鏈物流技術的應用還不廣泛。
二、中國農產品冷鏈物流城市配送發展對策研究
1.發展冷鏈物流城市共同配送
目前,中國冷鏈物流城市共同配送業務發展不完善,應盡快建立符合國情的專業化冷鏈物流城市共同配送體系,既可以保障食品流通安全,提高民眾生活質量,提高經濟效益,也可以緩解城市交通壓力,降低環境污染,提高社會效益。
第三方冷鏈物流發展緩慢,冷鏈物流基礎相對薄弱,同時冷鏈物流的銷售網絡覆蓋范圍廣泛,且同一網點需求量不大,所以應選擇多企業滿足多客戶的共同配送模式,即區域內多家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合作,通過配送中心統一調度,分別在各自負責的配送區域內,滿足銷售商的冷鏈配送需求。一方面,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達到冷鏈配送的經濟規模效益,降低配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另一方面,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間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共同完善冷藏冷凍配套設施,推進冷鏈物流技術應用,實現標準化,統一化的冷鏈物流服務。
2.構建以第三方冷鏈物流為主導的城市共同配送中心endprint
配送中心是共同配送的基礎設施,是多種物流活動銜接、集中發生的場所,對共同配送的實施發揮重要作用。基于農產品易腐性、時效性等特點,及城市共同配送體系建設,中國冷鏈配送中心建設主要由政府引導,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共同投資興建,充分利用第三方冷鏈物流積累的基礎設施資源和客戶群,以及自身的品牌價值和網絡優勢。
構建以第三方冷鏈物流為主導的合作型城市共同配送中心,向農產品供應鏈上下游延伸,與農產品供應商、銷售市場聯結,形成農產品生產、儲存、加工、配送以及提供需求信息等一體化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模式,即由農產品供應商將產品送達到主要城市冷鏈配送中心,經過整合、調度,發往城市、地區冷鏈共同配送中心,再經過整合,直接配送到零售點,配送中心獨立于農產品供應商和銷售商,能夠靈活、積極應對市場變化,擴大服務范圍。
3.科學設計農產品冷鏈物流城市配送計劃
配送計劃包含的主要內容有車輛選擇、貨物裝載以及配送時間、配送路線、配送順序等的具體選擇。基于冷鏈物流配送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在制訂冷鏈配送計劃時,首先應充分考慮冷鏈物流質量管理“3T”原則,即冷鏈食品的最終質量取決于冷鏈的流通時間(Time)、溫度(Temperature)、產品的耐藏性(Tolerance),應根據不同的食品的“3T”要求、配送目的地、配送數量,制訂車輛裝載計劃,保證車輛的裝載率,確保食品質量新鮮、安全、不受污染;其次應根據冷鏈物流企業的具體發展規劃進行冷鏈物流配送計劃的制訂。多數研究學者認為,當前冷鏈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是制約冷鏈物流發展的主要障礙,故冷鏈物流配送計劃的設計依據是以配送費用最低為主,顧客滿意度為輔,其中配送費用主要包含冷鏈配送過程當中的運輸成本、能耗成本、制冷成本、食品配送過程中發生的損耗,以及由顧客時間窗引起的懲罰成本。科學設計城市冷鏈配送計劃,使冷鏈配送過程透明、暢通,降低冷鏈物流成本,提高冷鏈物流效率。
4.增加各級政府對農產品冷鏈物流城市配送的扶持力度
在推進農產品冷鏈物流城市配送高效運作的過程中,需要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的全力配合,增大對城市“最后一公里”配送主體的扶持力度。應盡快出臺城市配送車輛的標準化管理細則,確定車輛的規格、運力、運量及環保標準;聯合各級交通管理部門,制定對城市配送車輛的各種交通管制與限行的解除政策,解決車輛停靠難、通行難、裝卸難的“三難”問題,確保農產品城市配送車輛“無死角”運行;明確各職能部門的相關職責,從不同角度,對城市配送進行管理;通過政府擔保、銀行補給等辦法,增加對城市“最后一公里”配送承擔企業的補貼力度,提高參與企業的積極性,確保城市配送的環保、低耗、高效、規范化運作。
結論
中國農產品冷鏈物流雖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市場需求與市場供給均處于上升期,但是第三方冷鏈物流還不能完全滿足顧客的需求。在當前中國冷鏈物流基礎比較薄弱的情況下,需要各級政府的大力扶持,依托城市共同配送試點工作的建設,構建以第三方冷鏈物流為主導的共同配送中心,開展冷鏈物流城市共同配送模式,科學制定冷鏈城市配送計劃,從而降低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成本,提高城市配送效率,加強社會資源利用等。中國冷鏈物流城市配送仍處于起步階段,有諸多問題還需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全國城市配送發展指引[Z].2012:12.
[2] 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Z].2010:6.
[3] 葉海燕.中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現狀分析及優化研究[J].商品儲運與養護,2007,(3):38-42.
[4] 劉培軍.對城市冷鏈配送系統建設的三點建議[J].物流技術與應用(貨運車輛),2009,(4).
[5] 趙玉國.冷鏈物流配送模式選擇探微[J].現代商業,2008,(24).
[6] 文曉巍.共同配送:中國冷鏈物流配送模式的優化選擇[J].現代管理科學,2008,(3):13-14.
[7] 繆小紅,周新年,巫志龍.生鮮食品冷鏈物流研究[J].物流技術,2009,(2):24-27.
[8] 姚麗紅,胡永舉.中國冷鏈物流業發展狀況的SWOT分析[J].供應鏈管理,2010,(4):94-96.
[9] 毋慶剛.中國冷鏈物流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11,(2):24-28.[責任編輯 吳明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