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花
摘要:課堂是充滿活力的生命整體,處處蘊含著矛盾,其中預設與生成之間的“共振”,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文章立足于化學教學的現狀,結合化學課堂教學的實際,根據教學實踐談了在化學教學中如何處理“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預設;意外;生成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4-0049-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課堂是充滿活力的生命整體,處處蘊含著矛盾,其中預設與生成之間的“共振”,是一個永恒的主題。課前預設是教學規劃實施的藍本,動態生成是課堂教學的點睛之作。“預設”與“生成”就如一對孿生兄妹,必須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缺一不可。
一、精心預設“意料生成”,埋設課堂生成之火種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化學課堂,關注的重點是學生主體的學習狀態。教學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課堂需要精心的預設,精心的預設是為了促進積極有效的生成,預設也是一種生成,一種“意料生成”。教學預設要更多地注入學習設計的內涵,這樣的設計應是“彈性預設”,即教師在課前預設時要為學生的活動和發展,留出更多彈性的空間。教師在活動設計過程中盡可能地進行多種考慮,考慮學生有可能出現的狀況,有可能產生的問題等等。只有充分預設,教師才能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游刃有余,使學生真正“活動”起來,并在“活動”的過程中撞擊出新思想,新創意,新觀念,新問題。
案例1: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片段)
教師:在一個集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中注入一定體積的水,立即旋緊瓶塞,振蕩,觀察實驗現象?
學生:觀察并回答:軟塑料瓶變癟了。
教師:該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說明瓶內壓強變小了。
追問:壓強為什么會變小,進一步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教師:很好。請根據剛才的實驗原理,再設計一些簡單的實驗來證明二氧化碳是能溶于水的事實。
學生的思維異?;钴S,他們設計出了不同的實驗方案:向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倒入一定量的水,蓋上玻璃片充分振蕩,用手試試玻璃片是否容易拿開;向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倒入一定量的水,蓋上玻璃片充分振蕩,將集氣瓶倒置,看玻璃片是否掉下來;向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倒入一定量的水,用一張紙片蓋住瓶口振蕩,將集氣瓶倒置,看紙片是否掉下來;將充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倒扣于水中,觀察集氣瓶內液面的變化,等等。
反思:滬教版教材中并未安排相關實驗來證明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只是說明在通常情況下,1L水中大約能溶解1L二氧化碳氣體,增大壓強會溶解得更多。我在演示了“軟塑料瓶變癟”的實驗后,并沒有停止教學的進程,而是要求學生根據剛才實驗的原理,利用桌上提供的用品,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來證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這一過程充分體現了教學的開放性和生成性。通過實驗探究,學生不僅掌握了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并且思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敏銳捕捉“意外生成”,捕捉課堂生成之火花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被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雖然教師在上課前的實驗準備非常充分,盡可能避免意外,但有時往往會因為實驗條件或某些人為的因素,出現一些意外或與實驗預期效果不同的現象。敏銳捕捉課堂“意外生成”, 等于是為化學課堂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作為教師要善于“放大”教學中的意外問題,將一個學生的問題轉化為全班同學的共同思考,帶領學生深入探究,讓學生的智慧盡情展現,讓課堂充滿鮮活與靈動,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案例2:探究氫氧化鈉和硫酸銅溶液的反應(片段)
教師:取一支試管加入1~2 mL的氫氧化鈉溶液,再滴加少量硫酸銅溶液,觀察實驗現象?
學生:進行實驗,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教師:巡視,對學生實驗中出現的一些不規范操作進行糾正。實驗結束,學生交流實驗結果。
學生1:產生藍色沉淀。
學生2 :產生綠色沉淀。
對于后一種現象,我也感到很意外。我的第一反應是:是不是藥品有問題?我用學生的藥品重新進行實驗,結果與預期的現象一致。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這樣大的差異呢?于是我讓該小組學生匯報他們的操作過程:“在1~2 mL硫酸銅溶液中滴加少量氫氧化鈉溶液”。很快我心中有了底,原來問題出在所加藥品的順序和用量上,這種滴加順序的變化及藥品用量對實驗結果是有影響的。我把問題拋給學生:“為什么用同樣的藥品實驗,老師跟同學們得到的現象不一樣呢?”學生們提出了好幾個猜想:可能與藥品的滴加順序有關;可能與滴加的溶液量有關……我趁勢引導學生現場驗證猜想:原正確操作的組按錯誤操作一次,原錯誤操作的組按正確操作一次。發現真的是滴加順序惹的“禍”, 滴加的溶液量也影響了實驗結果。
反思: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實驗,工作至今,從未出過意外。課堂上出現的這個小插曲雖然“浪費”了幾分鐘教學時間,但是,它讓學生懂得了實驗中“加入”與“滴入”、“先滴”與“后滴”的重要;也讓學生明白了實驗中若出現與預期不一致的現象一定要認真分析問題所在,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三、合理利用“預設”與“生成”,收獲課堂生成之精彩
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兩者相輔相成。作為教師課前應盡可能預計和考慮學生學習活動的各種可能性,減少低水平和可預知的“生成”,激發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教師有備而來,順勢而導,才能有真正的“生成”。這種“預設”越充分,生成就越有可能,越有效果。只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才能收獲課堂生成之精彩。endprint
案例3:探究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片段)
教師:將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可以觀察到什么現象?
學生: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產生白色沉淀)。
教師: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發生了化學反應。氫氧化鈉也是一種常見的堿,若將二氧化碳通入氫氧化鈉溶液會觀察到什么現象呢?
(教師演示將二氧化碳通入氫氧化鈉溶液,學生觀察)
學生:沒有明顯現象。
教師:沒有明顯現象是否就說明兩者沒有發生化學反應?
學生:不一定。
教師:對于這種無明顯現象的反應能不能設計出一些實驗,使反應產生一些現象,從而直觀地證明兩者發生反應呢?
學生展開分組討論,討論后學生交流設計成果,設計出兩個方案:
方案1:可以用酚酞試液來檢驗。
方案2:往充滿二氧化碳的礦泉水瓶中加氫氧化鈉溶液,看礦泉水瓶是否變癟。
方案1很快被排除,因為NaOH為堿,其溶液顯堿性;Na2CO3為鹽類物質,其溶液也顯堿性,不管有沒有反應,溶液都會變紅。
方案2可行,但有學生提出疑問,氫氧化鈉溶液中有水,二氧化碳也能和水反應使礦泉水瓶變癟。所以該學生提出可以做一個對比實驗,將氫氧化鈉溶液換成水,比較瓶子變癟的程度。
(教師按照學生的方案準備好儀器進行實驗)
反思:關于二氧化碳與石灰水的反應,同學們比較熟悉,但是關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由于實驗現象不明顯,使學生在學習這一反應時沒有感性認識,掌握較難。為突破難點,我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合作設計方案并按照學生的方案準備好儀器進行實驗,通過軟塑料瓶變癟的現象,使學生清楚的明白了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之間的反應。整堂課的課堂氣氛是非常熱烈的,學生的積極性高,思維活躍。通過安排隨堂實驗,不但加深了學生對有關知識的鞏固和應用,同時也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總之,教師應把預設與生成有機地融合起來,用精心的預設為精彩的生成留白,在充分預設的基礎上及時捕捉生成的契機,讓預設的教案在實施過程中納入直接經驗和彈性靈活的成分,讓學生創新的思維在課堂上充分活躍,飛揚個性,使課堂教學生機勃勃。
參考文獻
[1] 趙國忠等. 有效教學最需要什么[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 柳志英. 關注“預設”與“生成”展現動態品德課堂[J]. 蘇州教育研究與實踐,2011,(4):90-91endprint
案例3:探究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片段)
教師:將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可以觀察到什么現象?
學生: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產生白色沉淀)。
教師: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發生了化學反應。氫氧化鈉也是一種常見的堿,若將二氧化碳通入氫氧化鈉溶液會觀察到什么現象呢?
(教師演示將二氧化碳通入氫氧化鈉溶液,學生觀察)
學生:沒有明顯現象。
教師:沒有明顯現象是否就說明兩者沒有發生化學反應?
學生:不一定。
教師:對于這種無明顯現象的反應能不能設計出一些實驗,使反應產生一些現象,從而直觀地證明兩者發生反應呢?
學生展開分組討論,討論后學生交流設計成果,設計出兩個方案:
方案1:可以用酚酞試液來檢驗。
方案2:往充滿二氧化碳的礦泉水瓶中加氫氧化鈉溶液,看礦泉水瓶是否變癟。
方案1很快被排除,因為NaOH為堿,其溶液顯堿性;Na2CO3為鹽類物質,其溶液也顯堿性,不管有沒有反應,溶液都會變紅。
方案2可行,但有學生提出疑問,氫氧化鈉溶液中有水,二氧化碳也能和水反應使礦泉水瓶變癟。所以該學生提出可以做一個對比實驗,將氫氧化鈉溶液換成水,比較瓶子變癟的程度。
(教師按照學生的方案準備好儀器進行實驗)
反思:關于二氧化碳與石灰水的反應,同學們比較熟悉,但是關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由于實驗現象不明顯,使學生在學習這一反應時沒有感性認識,掌握較難。為突破難點,我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合作設計方案并按照學生的方案準備好儀器進行實驗,通過軟塑料瓶變癟的現象,使學生清楚的明白了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之間的反應。整堂課的課堂氣氛是非常熱烈的,學生的積極性高,思維活躍。通過安排隨堂實驗,不但加深了學生對有關知識的鞏固和應用,同時也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總之,教師應把預設與生成有機地融合起來,用精心的預設為精彩的生成留白,在充分預設的基礎上及時捕捉生成的契機,讓預設的教案在實施過程中納入直接經驗和彈性靈活的成分,讓學生創新的思維在課堂上充分活躍,飛揚個性,使課堂教學生機勃勃。
參考文獻
[1] 趙國忠等. 有效教學最需要什么[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 柳志英. 關注“預設”與“生成”展現動態品德課堂[J]. 蘇州教育研究與實踐,2011,(4):90-91endprint
案例3:探究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片段)
教師:將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可以觀察到什么現象?
學生: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產生白色沉淀)。
教師: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發生了化學反應。氫氧化鈉也是一種常見的堿,若將二氧化碳通入氫氧化鈉溶液會觀察到什么現象呢?
(教師演示將二氧化碳通入氫氧化鈉溶液,學生觀察)
學生:沒有明顯現象。
教師:沒有明顯現象是否就說明兩者沒有發生化學反應?
學生:不一定。
教師:對于這種無明顯現象的反應能不能設計出一些實驗,使反應產生一些現象,從而直觀地證明兩者發生反應呢?
學生展開分組討論,討論后學生交流設計成果,設計出兩個方案:
方案1:可以用酚酞試液來檢驗。
方案2:往充滿二氧化碳的礦泉水瓶中加氫氧化鈉溶液,看礦泉水瓶是否變癟。
方案1很快被排除,因為NaOH為堿,其溶液顯堿性;Na2CO3為鹽類物質,其溶液也顯堿性,不管有沒有反應,溶液都會變紅。
方案2可行,但有學生提出疑問,氫氧化鈉溶液中有水,二氧化碳也能和水反應使礦泉水瓶變癟。所以該學生提出可以做一個對比實驗,將氫氧化鈉溶液換成水,比較瓶子變癟的程度。
(教師按照學生的方案準備好儀器進行實驗)
反思:關于二氧化碳與石灰水的反應,同學們比較熟悉,但是關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由于實驗現象不明顯,使學生在學習這一反應時沒有感性認識,掌握較難。為突破難點,我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合作設計方案并按照學生的方案準備好儀器進行實驗,通過軟塑料瓶變癟的現象,使學生清楚的明白了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之間的反應。整堂課的課堂氣氛是非常熱烈的,學生的積極性高,思維活躍。通過安排隨堂實驗,不但加深了學生對有關知識的鞏固和應用,同時也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總之,教師應把預設與生成有機地融合起來,用精心的預設為精彩的生成留白,在充分預設的基礎上及時捕捉生成的契機,讓預設的教案在實施過程中納入直接經驗和彈性靈活的成分,讓學生創新的思維在課堂上充分活躍,飛揚個性,使課堂教學生機勃勃。
參考文獻
[1] 趙國忠等. 有效教學最需要什么[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 柳志英. 關注“預設”與“生成”展現動態品德課堂[J]. 蘇州教育研究與實踐,2011,(4):90-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