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吃喝是大項目,吃的安全是重中之重,如今,會吃會喝是要有點專業知識、專業精神的,否則可真就是胡吃海塞了……
解酒藥”真能解酒嗎?
“千杯不醉”、“千杯不倒”……春節臨近,喝酒應酬在所難免,各種解酒藥也開始“供銷兩旺”。然而,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市面上的解酒藥多數未經過臨床驗證和國家審批,有的甚至連保健品批文都沒有,但卻以藥品的名義進行宣傳銷售。專家表示,解酒藥效果并不靠譜,甚至可能對身體產生危害。
解酒藥“供銷兩旺” 宣傳“神乎其神”
解酒藥銷售有多火爆?在淘寶網輸入關鍵詞“解酒藥”,顯示出100多家網店,近2000件此類商品,價格從十幾元到數百元不等。記者探訪多家此類網店發現,各網店生意十分紅火,多數網店近一個月的銷量動輒成百上千,其中銷量排名第一的“中藥解酒千杯不醉”解酒藥30天內已售出3000多件。
對于解酒藥的效果,賣家均信誓旦旦。在一家名為“德仁堂”的網店,客服人員告訴記者,“酒前20分鐘服用就能提高酒量,一般白酒可提高三成左右,啤酒可以提高四、五成;酒后服用能快速醒酒醒腦,絕對不會宿醉,不會影響次日的工作。
但當記者詢問“此藥是否經過國家權威部門審批”時,他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這是100%純中藥,不是廠家生產的,是我們藥店自己配制的,我們都是16年的老店了。”
隨后,記者隨機走訪重慶市多家實體藥店后發現,各家藥店都將解酒藥擺放在顯眼位置,有的藥店還設置了解酒藥的專柜,多名銷售人員表示,節日臨近,購買解酒藥的顧客也越來越多。在重慶市渝北區新牌坊附近的桐君閣大藥房,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好幾種解酒藥都賣脫銷了,現在只剩下一種,其他幾款都暫時缺貨。”
很多“解酒藥”連保健品批文都沒有
每逢歲末年初,在重慶做建材租賃生意的周建立都要約老客戶出來喝上幾杯,一天喝兩頓酒是常有的事。2012年起,他開始在喝酒前和酒后服用解酒藥。他坦言,吃了解酒藥也沒感覺能多喝,該醉還會醉,酒后吃了解酒藥好像也沒有很快醒酒,最多就能起個心理安慰的作用。“這些解酒藥到底是不是正規的藥品,我也不知道。”
所謂的“解酒藥”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藥品?記者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官方網站查詢發現,淘寶網上銷量排名前十位的解酒藥,均未找到任何藥品或保健食品注冊信息。
在桐君閣大藥房、和平藥房等多家實體藥店,記者查看銷售人員推薦的7種解酒藥后發現,它們都沒有“國藥準字”批文,只有兩種解酒藥有“保健食品”批文,其他5種解酒藥連“保健食品”批文都沒有。
解酒藥“不靠譜” 量力而行才是王道
對此,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郭紅表示:
目前市面上熱銷的解酒藥大多未經臨床驗證和國家審批,效果并不靠譜,還有可能對身體產生較大的毒副作用。因此不能迷信解酒藥,喝酒時要量力而行。
“目前還沒有一種解酒產品,服用后能防御或阻斷酒精產生的副作用。”郭紅說,目前市場上的解酒藥大概有化學藥物、中藥制劑兩種,在未經臨床驗證的情況下,化學藥物和中藥制劑在解酒的同時,會對肝臟、腎臟造成代謝負擔,進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傷害,因此過于迷信解酒藥容易造成酒精中毒,肝、腎功能損傷等。
郭紅建議,健康飲酒關鍵就是要量力而行,不能超過肝臟處理酒精的能力。喝酒前喝一些牛奶可以保護胃黏膜,不要空腹喝酒,空腹喝酒會使身體對酒精的吸收加快,對腎、肝等臟器傷害更大。
一旦醉酒,可以喝一些糖水或蜂蜜水,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護肝、胃,食用梨、香蕉、橙子等水果,均有沖淡血液中酒精濃度、加速解酒的效果。如果癥狀嚴重,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陳先偉、趙宇飛)
把躲避反式脂肪酸
提上日程
隨著節日的日益臨近,年貨的購置也開始提上了人們的日程,各種餅干、糕點自然少不了。食品專家表示,不少餅干和糕點類食品含有反式脂肪酸,隨著我國膳食西方化趨勢明顯,反式脂肪酸攝入風險有增加趨勢,人們不可掉以輕心。
記者采訪中隨機查看了餅干、果凍、小蛋糕等食品,發現不少都含有氫化油成分,而氫化油中幾乎都含有反式脂肪酸。
廣西大學輕工與食品工程學院教授劉小玲介紹,反式脂肪酸又名反式脂肪,主要有兩大來源,一是天然食物,二是源自加工,一般是由植物油經過部分氫化處理產生的。與一般植物油相比,反式脂肪具有耐高溫、不易變質、存放更久等優點,比如人造奶油做的蛋糕花紋可以更華麗且不易變形。還可以改善食物的口感,比如曲奇更加酥脆、奶茶更加潤滑。此外它的化學性質比較穩定,可以延長保質期,且比動物油脂比如天然奶油成本更低,因此廣泛運用于餅干、蛋糕、酥油、巧克力、冰淇淋等食品的制作。
據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見的食品像油炸食品,含有人造奶油成分的加工食品,即沖型的糊狀食品,飲料中的奶茶、咖啡伴侶等也都含有反式脂肪酸。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提示,氫化油脂在標簽配料表中常見的表述形式包括以下幾種:
氫化植物油;
部分氫化植物油;
氫化棕櫚油;
氫化大豆油;
植物起酥油;
人造奶油。
因此,消費者購買包裝食品時,若配料表中包括上述成分,要多留意標簽上的營養成分表,可以選擇不含反式脂肪酸或反式脂肪酸含量較低的食品。按規定,若100克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低于0.3克就可以標示為“0”。因此,即使是標注0含量,并不代表不含有反式脂肪酸,也不宜多吃。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在今年發布了居民反式脂肪酸攝入水平的評估報告,北京、廣州這種大城市居民反式脂肪酸供能比為0.34%,低于WHO的建議值(<1%),但仍有一些城市居民(約占0.42%)的反式脂肪酸供能比超過了1%。
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營養科主任劉鈺博士表示,反式脂肪酸并不是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過量攝入反式脂肪酸容易引發肥胖以及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從人體健康的角度來看,要控制食物中反式脂肪酸的攝入量。
已有研究證明,反式脂肪酸攝入過多,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等風險。
最近美國發布嚴控反式脂肪初步措施的消息,對反式脂肪采取進一步的嚴控措施。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韓軍花稱,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如果過度依賴加工食品和西方食品,勢必會提高反式脂肪酸攝入量,所以不可掉以輕心。
專家呼吁稱,除實施相關標識管理規定之外,鼓勵企業積極探索降低甚至放棄使用氫化油。同時,建議大家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正確認識營養標簽,強化消費前閱讀營養標簽的行為,盡量減少長期大量食用反式脂肪酸含量較高的食品。(鄒婷玉 黃浩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