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梧桐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心理狀態、價值觀念、思維旨趣的集中體現,是推動民族創造和發展的力量源泉。1840年鴉片戰爭后的近現代時期,中國面臨著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民族危機愈演愈烈。為了救亡圖強,有識之士急切地呼喚中華民族的覺醒,亟盼民族精神的重鑄,中華民族精神的研究因而成為學術界關注的一個重大課題,相繼涌現出一批研究成果。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贏得了民族獨立,意氣風發地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事業。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特別是從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深刻地意識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時并舉,培育與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便成為普遍關注的一個重大時代課題。中共十六大的報告即強調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的研究由此又掀起新的熱潮,有關的論著接連涌現。鄭師渠、史革新教授主編,由十多位老、中、青學者撰寫的《歷史視野下的中華民族精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就是其中的一部力作。
這部專著從歷史學的角度,對中華民族精神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進而就中華民族精神相關的諸多問題展開深入的探討,不僅整體風貌有別于從其他角度研究的論著,而且對許多重大問題發表了自己的新見解。
首先,對中華民族精神發展史的分期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作者認為,中華民族精神史不同于中國政治史,中華民族精神發展史分期不能遷就政治史的分期,而應以作為民族精神主體的中華民族的階段性發展為準來重新劃分。為此,作者主張,將中華民族精神的發展史,大致劃為古今兩大時期和前后五個發展階段,即:第一階段,先秦秦漢:中華民族精神的發軔與形成;第二階段,魏晉南北朝隋唐:中華民族精神的融合與發舒;第三階段,宋元明清: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與民族精神的升華;第四階段,晚清民國:近代中國社會的劇變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重鑄”;第五階段,新中國:中國的崛起與中華民族精神的新發展。這種分期法,顯然更符合中華民族階段性發展的歷史實際,便于人們更好地把握其發展脈絡和規律。
其次,深刻闡釋了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內涵。中華民族精神博大精深,人們對它的體認往往因時代的不同和個人視角的差異而見仁見智。該書將其基本內涵概括為“和”“重德”“自強不息”和“愛國精神”,逐一作了深刻的闡釋,并論述了四者之間的辯證關系。作者強調指出,“和”或稱“和合”、“中和”,處于最高的哲學層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范疇和最高準則。它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宇宙觀、價值觀、人生觀和思維方式,滲透到中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培育了中華民族博大的寬容精神。重德的核心是體現“和為貴”“仁”的人生觀。它不僅是注重個人的品格修養,同時更是強調以道德作為整個文化的價值取向,二者相輔相成,使重德精神深入到人們的內心世界,化為民情風習。自強不息是遵循陰陽相輔相成、生生不已、變化運動的“天行”法則是以和為哲學基礎的。其核心在于順天應時,日新求進,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民族精神。愛國精神則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特質,在民族、國家危難之際最集中、最有力的迸發與升華。它具有與“大一統”思想相統一,兼具深沉的憂患意識,注重民族氣節三大特色。要言之,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涵與特質,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深沉的理性與崇高的德性。這就是強調在實踐道德的基礎上,堅持自強不息,和而不同,將理想與現實相結合,進而追求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物質與精神的和諧統一。這樣的闡釋,顯然便于人們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中華民族精神的培育與弘揚。
第三,獨到的見解隨處可見。例如關于中華民族精神的構建問題,書中指出:“中華民族精神是長期構建與積淀的結果。先秦時期是古代中華民族精神構建的時代。夏商周歷經長達千年之久的文化積累,到了周公與孔子的時代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總結。“當秦的統一戰爭硝煙散盡的時候,中華民族精神的構建才算基本完成”。“天下一家的統一精神、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和厚德載物的兼容精神構成了古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點。這些精神的奠基是先秦時期所完成并為后世長期所發展的。漢唐雄風展現了古代中華民族精神‘外王’方面的開拓,而魏晉玄學和宋明理學則在‘內圣’方面有了深入的進展”。又如關于建設和諧社會的問題,該書根據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所強調的“弘揚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利于社會和諧的內容,形成符合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指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如果用一個字來提煉,‘合’字是最恰當不過”。“合是實現‘和’的前提和條件。只要能做到‘天合’‘地合’‘人合’‘心合’,就能‘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國共產黨吸收和發展了‘合’的思想,以構建和諧社會的大廈”。其具體措施是:“一,‘天合’:察知天時,順應歷史發展的規律”;“二,‘地合’:認識地利,適應自然呼吸的氣息”;“三,‘人合’:擺正自己,奏響人我和諧的樂章”;“四,‘心合’:修養身心,平衡人生跳動的節律”。這些發前人所未發的創新之見,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啟迪。
第四,探討弘揚與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途徑。作者指出,弘揚與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升民族素質的需要,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也是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需要。應該通過什么途徑來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呢?至關重要的有以下幾點:首先,站在時代的高度,將弘揚與培育中華民族精神作為國家戰略來實施,建立長效機制,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領域以及各項事業中,突顯民族精神對中國社會整體發展的促進作用。其次,創造良好環境,為弘揚與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打下堅實基礎。就政府而言,應大力推動物質文明、制度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互動,建構和諧社會的文明生態系統;就民間百姓而言,應盡力通過各種途徑提高各方面的素質。再次,加強制度建設,為弘揚與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提供制度保障。具體而言,要制定相關政策,落實組織機構,對相關載體做出制度規定,并建立弘揚與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過程機制,等等。最后,加強文化建設,為弘揚與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提供豐富養料。
由上可見,《歷史視野下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好作品,值得人們認真地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