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璐,高西寧,黃元財
(沈陽工學院,遼寧撫順 113122)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性問題。要想解決好“三農”這個關系國計民生的問題,全社會對農學專業人才的要求也相應地不斷提高。培養熟練掌握并應用現代農業理論與實踐技能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滿足國家農業經濟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是農學專業肩負的歷史重任。專業建設是高等學校最重要的教學基本建設工作,它決定著人才培養的格局與辦學水平,對高等學校的生存和持續健康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1]。沈陽工學院于2013年9月由民辦三本院校轉設成為民辦普通高等院校。在新形勢下,與時俱進,對傳統農學專業進行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對沈陽農業大學2002~2012年農學專業歷年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圖1),農學專業畢業生主要有4個就業方向: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其他方向和考取研究生。其中,2006年之前的畢業生就業在機關事業單位所占比例較大,近幾年有減少的趨勢;而畢業生選擇到企業就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長;近3年來選擇考取研究生的畢業生所占比例越來越多。根據農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去向,確定農學專業定位主要有兩大方向:一是作物栽培方向;二是種子科學與工程方向。作物栽培方向的就業崗位群主要有4個:一是與農業相關的行政管理崗位;二是作為推廣員到農村給農民進行科技推廣;三是從事與農業相關的試驗、示范和培訓工作;四是從事農業成果轉化工作。種子科學與工程方向的就業崗位群主要有4個方面:一是到農業院所或公司進行種子選育;二是從事種子生產、加工與貯藏方面的工作;三是從事種子檢驗方面的工作;四是從事種子經營與管理工作[2]。

圖1 沈陽農業大學2002~2012年農學專業歷年畢業生就業情況分析
沈陽工學院秉承應用為本、學以致用的辦學理念,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內涵是以突出應用型能力的培養為主,其培養目標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既不是單純的技能型,也不是單純的創新型,而是一個復合體。因此,在具體培養目標的實現手段上,也要有相應的措施。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在專業理論培養和實踐技能培養方面都有相應的措施,并且密切協調。農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專業課程體系由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實踐性教學環節模塊構成,為了達到培養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目標,立足學院實際,對原有本科生培養課程體系進行了修訂。為了加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增加了一些課程的實驗學時,例如植物生理學、基礎生物化學的實驗課由16學時增加到32學時;增加了某些課的實驗課教學環節,例如作物栽培學、作物育種學、農業植物病理學和農業昆蟲學在保證原有理論課學時的基礎上分別增加了8學時的實驗課學時。增加了種子生產與經營管理、農產品安全生產等相關網絡課程,以便學生更好地了解農業相關知識。同時,鑒于選修課數量的限制,刪除了園藝學概論、園林概論等幾門與農學專業結合不夠緊密的課程。
3.1 教學方法與手段多樣化 根據農學專業畢業生大多要到基層工作的需要,要特別注重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靈活多樣性。課堂教學的主體不僅局限于本校教師,還可聘請一些其他高校教師和在生產第一線具有豐富實踐經驗且有一定理論知識的專業技術人員、專家來進行教學。教學講授的內容不應只局限于教材,而是應該多聯系生產實踐,多講一些國內外最新的研究進展和專業技術;教學場所也不應只局限于教室,應多到實踐基地、大棚中去。在教學方式上,教師要多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根據課程性質與內容采取講授教學、討論教學、實驗教學、案例教學、課題研究教學、指導自學等多種方法,注重啟發式教學,加強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創新精神。
3.2 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本次培養方案的修訂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加大了實踐教學環節所占的比重。通過實驗課教學、專業實踐與實習、生產勞動、畢業(頂崗)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更好地鍛煉,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研態度、較強的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保證畢業生專業素質過硬,就業后能夠較快融入到工作崗位[3]。
3.3 規范教學管理制度 學校成立督導組,堅持教學檢查制度,每學期都進行開學前檢查、期中教學檢查、期末教學檢查及不定期檢查,教師每學期都要聽課并詳細填寫聽課記錄。督導組及時對教學情況給予反饋意見,以便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改進學生的聽課效果。
[1]李晶,寧海龍,王敬國,等.農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探討[J].農業教育研究,2011(1):17-18.
[2]任萬軍,楊文鈺.新世紀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4(22):27-28.
[3]官春云.高等農業院校農學專業人才(本科)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1998(7):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