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翠柳
摘 要: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用問題喚起學生思維,從而激發起興趣。以實物觀察、實驗演示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加深興趣。運用好多媒體更能激發興趣。制作植物藝術標本,使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增長智慧,激發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鞏固課內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思維;生命科學;多媒體;實物觀察;實驗演示;藝術標本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所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迸d趣是推動人們追求知識和從事某項活動的一種巨大精神力量。中學生正是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他們對知識具有較強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易集中,極易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從而產生偏科甚至厭學等現象,特別是生物科不列為升學考試科目,更容易被學生所忽視。在有興趣的情況下,學生的注意力較為集中,最容易接受知識,也更有利于其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求知欲是非常必要的。
一、用問題喚起學生思維,從而激發起興趣
如“探究種子的成分”實驗中:(1)先把干燥的黃豆種子,放入無水的試管,在酒精上加熱,讓學生慢慢觀察,過一段時間會出現什么現象?然后把烘干的黃豆種子放在鐵絲網上燃燒后又會出現什么,讓學生思考出現現象的原因是什么。(2)將黃豆種子加工成粉末,再加水和成面團后包在紗布內放在盛有清水的容器里不斷揉擠,可擠出乳白色物質,然后用試管裝進一些乳白色的液體,滴一滴碘液,會出現什么現象。最后用碘液檢查黃色的粘面團,看看發生什么變化,并讓學生思考其原因。(3)把黃豆種子烘干,切下胚,放在白紙上,用力壓擠,白紙上會出現什么現象呢?
以上問題讓學生解決較好,因為學生的解決疑難,探究原理,處理信息與運用信息有效溝通和表達等核心能力無一不與“問
題”有關。像這樣,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用問題喚起學生的思維,才能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主動掌握獲得知識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充分認識生命科學的價值,才能引發學生的興趣。
二、以實物觀察、實驗演示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加深興趣
例如,在講脊髓的反射功能時,課前預先準備兩只青蛙(一只沒有腦,另一只沒有腦也沒有脊髓),待在上課時,先把一只沒有腦而只有脊髓的青蛙掛在鐵架臺上,接著用帶有酒精的棉棒涂在青蛙的大腿上,出現搔扒反射;然后再把另一只沒有腦也沒有脊髓的青蛙掛在上面,同樣用帶有酒精的棉棒涂在此青蛙上,但學生看到的此青蛙并沒有出現搔扒反射。通過對照實驗,明顯說明了脊髓具有反射功能。又如,在講“魚的形態”時,先讓學習觀察活鯽魚的外形、體色、體表結構及其運動狀態,然后分別剪掉它們的胸鰭、背鰭和尾鰭(事先準備幾條魚),再讓學習觀察其運動狀態的變化。學生看到剪掉背鰭的魚會失去平衡而側翻,剪掉胸鰭的魚只能向前游動而不會轉彎,剪掉尾鰭的魚游動速度明顯減慢、身體搖擺不定。這些現象使學生異常興奮,自然激發了他們對理論學習的濃厚興趣。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精心設計好新課的導入,一開始就能緊緊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通過驗證性實驗可以鞏固課堂知識,通過探索性實驗可以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加強實驗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敏銳、細致的觀察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運用好多媒體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改變了傳統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關系,為學生營造了一個發現式的氛圍。在這個氛圍中,學生動手操作,自己參與發現新的事物并從中獲取新的知識,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在上《輸血與血型》這節課時,我采用了播放《亮劍》中師長失血過多需要輸血的那一片段,從護士和士兵們的對話中,大部分學生都知道輸血要輸同型血。接著又播放一個動畫,內容是這樣的:路人甲在嘲笑路人乙和一群朋友去獻血,并笑話他們是傻瓜。接著路人甲發生車禍被送到醫院,在他失血過多需要輸血時才體會到獻血的意義,最后等到他病好后,他也去獻血了。該內容的動畫生動有趣,學生在歡笑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獻血的意義。
多媒體顯示的畫面以其清晰、色彩豐富、調用方便等優點,在效果和吸引學生注意力等方面,比以往采用的幻燈、掛圖有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它能直觀、有效地誘導學生化難為易,使學生在主動探究中愛學、樂學,興趣盎然,事半功倍,收到實效。
四、適度利用課外資料搞好生物教學,給課堂教學帶來生機
有些授課內容平淡乏味,很難喚起學生注意力,如果有了資料的幫助,會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如,在導入《卵的結構》新課時,可問學生,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卵細胞是哪一種,相信很多學生會說是鴕鳥。從而引入鯨鯊是現代生存最大的魚類,它的卵比籃球還大,是現存動物中產下的最大的卵,比非洲鴕鳥的蛋還大許多,然后再導入新課。課外資料對生物課堂教學有很大的幫助,但也該注意量力、適時和適度。否則,將會導致主次顛倒,給人以喧賓奪主之感。
五、制作植物藝術標本,使學生在有興趣的基礎上發揮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第二課堂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各科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第二課堂活動不但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增長智慧,激發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鞏固課內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第二課堂要在摸清學生疑難的基礎上,因材施教,使學生的愛好特長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
我們可采用制作植物藝術標本引起學生的興趣。制作植物藝術標本最重要的還是講究制作過程??刹捎萌缦虏襟E進行:(1)有計劃地選集各種各樣的植物器官(葉、花等)的實物,然后壓在厚厚的書本中(目的:讓植物內的水分散失掉,利于標本的保存);(2)一個月后,用一張約10×15 cm(大小可另定)的白紙為底,然后將壓干的植物器官設計成各種各樣的圖案(要求:有趣的、富有主題及形象生動)放在白紙上面。(3)過膠。(4)對植物藝術標本進行評比,選出一、二、三等獎及創意獎。(5)將得獎的植物藝術標本做成展覽板,讓全校師生觀賞。
這樣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藝術感和審美情趣,調動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進行積極自覺的觀察,才能使他們獲取正確的信息,發展思維,獲得知識,掌握技能,進而認識生物的自然變化規律;才能較好地完成生物教學的目的和要求,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獨立能力,提高學生對生物的興趣和對生物知識的求知欲。多年來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利用以上幾點進行教學真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較好的教學
效果。
(作者單位 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斗門鎮初級中學)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