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梅
摘 要:新的課堂教學改革,讓曾經死氣沉沉的課堂,變成了學生自由思考的天堂,通過教師用心研習課標,潛心鉆研教材,預設教學目標,力求達到目標導引;重視學生合作、展示,狠抓當堂知識,鞏固提升;強化課后反思,師生共同成長等方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課改;合作探究;目標導引;鞏固提升;課后反思
新的課堂教學改革,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法,改變了學生的上課方式,也隨之改變了我校的教學成績。自開展“導引、合作、展示、提升”為核心的“四環節”課堂教學改革以來,學校組織各種活動——學習、教研、實施、總結。抓好“導引、合作、展示、提升”,優化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用心研習課標,潛心鉆研教材,預設教學目標,力求達到目標導引
鉆研教材,集體研課,預設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目標導引包含兩個方面的因素:學生的預習和教師的備課。
1.注重課前學生的預習指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所以,學生的情況才是第一位的,學生的課前預習才尤為重要。課前必須要加強對學生預習環節的指導,在預習的時間、任務、方法上給學生具體、明確的指導和幫助。使學生更有效地學習,更有目的地學習,更快樂地學習!
2.教師確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檢查和評價課堂教學效果的依據。因此,構建有利于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是優化教學過程的關鍵一步。
3.組織教學內容
首先要抓住知識的重點、難點、連接點,著力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形成科學的知識結構。其次,要抓住技能的訓練點、智能的開發點、著力使學生形成多種能力。再次,要抓住思想教育的滲透點,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點,著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
二、重視學生合作、展示,狠抓當堂知識,鞏固提升
課堂教學中知識的鞏固提升,就是通過優化教學環節,在課堂教學中力求使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展示點撥,準確理解知識,獲得能力,高效地達到課堂確定的教學目標。
1.科學的教學方法
只有科學地選擇和組合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才能達到優化的教學效果。優化的教學方法應體現在:合作探究,重視情趣性;展示點撥,運用多種方法。
2.指導交流學法
教學方法是教法與學法的統一,教師在選用高效教法的同時,還必須設計、引導和啟發學生實施最佳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讀書,初步培養其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
3.教學手段(媒體)
原來的教學模式——老師講,學生聽,很少有輔助手段,粉筆、圖畫等是僅有的輔助手段,只是這簡單的物品也非常有利于學生實際觀察能力的培養。
4.課堂教學結構
課堂教學結構是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師在時間和空間上,對各種教學因素的“排列”和“組合”,對課堂教學的整體安排。(1)引起學生注意,體現知識的實用價值,緊密結合生活實際導入,提高導入的目的性、針對性、啟發性與趣味性。(2)明確教學目標,使學生知道學什么,內容集中,真正認識到學習本課的目的。(3)呈現新課內容,內容要有科學性、針對性,教法要有啟發性、多樣性,時間要適宜,語言要嚴謹、有感染力。(4)合作交流討論。(5)強化保持與遷移。各個環節需要很好地配合,教師是導演,總攬全局,實施每個環節,使課堂真正達到合作提高。
三、強化課后反思,師生共同成長
課堂教學之后的評價反饋,通過思維調整、練習訓練等鞏固所學知識。
1.反饋評價過程
課堂反饋要及時,信息交流渠道要廣,體現出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進行多向信息交流的特點。教師應作為評價過程的主導者和信息傳遞的中心,把握好時機,及時調控,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控制教學過程,及時帶給學生成功的歡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造精神。
2.反饋評價體系和方法
要樹立全面衡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的綜合評價觀。在評價方式上,將口頭與筆頭、知識與技能、操作與實驗、競賽與活動、問題情境與社會實踐靈活地運用到評價中,創造性地“寓考于樂”,淡化考試競爭、淡化分數意識,重視形成性評價。
3.反饋評價的應用
反饋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甄別老師和學生的教學和學習情況,更重要的是及時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糾正問題,達到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教師、學生應通過評價反饋信息,反思、調整、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和學習中出現的不足、為今后的教學和學習做好
準備。
常言道:“學無止境”,我想“教”也應該是“無止境”的。教無定法,我們要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使課堂充滿歡聲笑語,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 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芹池鎮初級中學校)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