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雯
摘 要:新課改所倡導的教育理念是讓學生學會學數學,而非學會數學。要讓學生學會學數學,就要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開展探究性教學。探究性教學是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與參加實踐活動,主動提出、分析、解決問題,以此來獲得數學知識的新型學習方法。對在小學數學學習活動中所積累的探究經驗進行總結,為廣大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所開展的探究性教學活動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探究實踐;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曾經說過:“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這種活動與游泳、騎自行車一樣,不經過親身體驗,僅僅從看書本、聽講解、觀察他人的演示是學不會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要“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要“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在小學數學活動中開展探究性活動已經成為新課改的要求。傳統的數學重視知識傳授,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這導致很多學生認為數學知識是非常空洞、枯燥的。探究性教學活動是通過讓學生自主觀察,并且觀察中提出、分析、解決問題,這不僅可以培養與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與創新性思維。
一、增加小學生的動手操作機會
學者史寧中曾說:“我們必須清楚,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不可傳遞的,只能靠親身經歷。智慧并不完全依賴知識的多少,而依賴知識的運用、依賴經驗,教師只能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磨煉。”要想開展探究性教學活動,首要任務就是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獲得數學知識,開發探究性思維。小學生還處于對世界進行摸索的階段,他們的認識水平比較低,如果在這個階段能夠多增加他們的實踐活動,就能夠開發他們的智力,讓他們明白實踐的重要性,從而學會如何把數學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小學四年級學生年齡比較小,很多心理研究證明,他們喜歡扮演游戲。老師可以利用他們的這一心理特點,講述乘除法的時候,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一種數學情境。老師可以扮演商家,讓學生模擬買家,通過商品買賣讓學生學會簡單的乘除法。比如,老師可以擬定一個書包是80塊錢,一本教科書是40塊錢,那么兩本書的價錢與一個書包的價錢是一致的。如果要用數學公式來表示的話,就是80÷40=2。
二、自主探究
探究活動應該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開展的學習活動。因此,自主探究活動是探究性教學中的重要步驟。新課程提出“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自主探究活動是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的核心要素,老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用開放式的問題來啟發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活動找到問題的答案。學習“兩點確定直線”一課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在本子上面畫一個點,然后經過這個點畫直線。學生通過這個活動可以看到,通過一個點可以引出無數條直線。在此基礎上,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畫兩個點,然后畫出直線。學生通過實踐會發現,通過兩個點,他們只能畫出一條直線。為了加深他的印象,老師可以讓他們先畫三個點,然后再畫直線。學生會發現,除非三個點在一條水平線上,否則一條直線無法同時經過三個點。老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大家通過這個活動,發現什么問題了嗎?”“兩個點之間只有一條直線。”由此,就完成了探究性活動。
三、小組合作
合作是發展學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新課標所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會獲得與同學合作的交際能力,這對他們未來進入工作也有很大的幫助。一個成功的人是離不開團隊合作力量的,只依賴個人能力也無法得到全面的發展。因此,老師除了要開展自主探究活動之外,還應該開展小組合作活動,讓學生樹立集體意識,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學習“圓柱體在什么情況下能夠滾得比較遠”的時候,老師可以先把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小組內的學生負責測驗并記錄在不同情況下圓柱體的滾動情況。在綜合考慮圓柱體的重量、滾動的坡度等情況之后,要把各小組成員的結果匯總起來,并且通過這些實驗數據,得出這個問題的結論。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中開展探究性活動,是培養創新性人才的需要,是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趨勢的,也是新課改對師生所提出的新挑戰。老師要勇于接受新的挑戰,樹立素質教育的新理念,接受新課程教育,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開展探究性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中,老師要注意總結這些探究活動的經驗與教訓,對于在探究性活動中出現的問題老師要及時糾正,對于充分發揮學生探究思維活動的要素老師要予以保留。
參考文獻:
[1]許和英.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如何積累探究活動經驗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4(35).
[2]康健.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J].小學科學(教師),2011(5).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