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彪+趙樹志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居住在法庫東湖新城的老人們高興地說:我們趕上了好時候,生活太幸福了,過去是不敢想象的。一些過去在城市郊邊居住的農戶說:我們祖祖輩輩都住土坯房、磚瓦房,沒想到今天能住上這么漂亮的樓房。
法庫東湖新城位于老縣城東,始建于2009年7月,核心區總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區域規劃面積3.07平方公里,二期商貿流通區域規劃面積3.14平方公里,遼代風情小鎮6平方公里。目前,新城竣工和在建項目50多個,其中億元以上的達40個,總投資500多億元,房地產建筑面積達400多萬平方米,形成6大特色發展板塊。如今,面貌一新的東湖新城,已經成為全省特色新城新市鎮和省級服務業集聚區的一個樣板。
法庫新城人氣之所以如此急升,主要是因為他們緊密結合當地實際,抓當前立長遠,依托產業支撐,突出遼代鮮明城市個性,有序推進縣城科學、健康、可持續發展。
新城與產業相融
沒有產業支撐就不會聚集人氣。縣委、縣政府從建城之初,就把產業發展與新城建設緊密地結合起來,目前已形成多產業支撐的新城的格局。
他們依托陶瓷工業城建新城。把新城與工業城連在一起。把新城作為陶瓷工業城供給部和后花園,陶瓷工業城也成為新城發展的支撐。
他們依托現代服務業建新城。縣委、縣政府認為:沒有服務業的城市只是一座“空城”,缺少現代服務業的城市不是興旺發達的城市。他們在把老城的市場、商貿服務等功能優勢延伸至新城的同時,還通過招商引資等途徑大力發展新城區的現代服務業,為促進充分就業提供了空間。
目前,新建的6大特色發展板塊已粗具規模,即以中貿國際商城為代表的商貿服務綜合體板塊;以營口港法庫內陸港為重點的物流業板塊;以北方種子農資大市場、中國東北糧食大市場為重點的專業大市場板塊;以東方家居、大蘊城為重點的生活用品板塊;以文體中心、東湖中學、陶瓷學院為重點的文體教育板塊;以白鶴樓、遼代風情小鎮、東木葉山、靈山湖為標志的文化旅游板塊,構成了新城產業發展的主體框架。
新城與老城相連
東湖新城最明顯的特點是與老縣城實現了無縫對接。位居老縣城東部的城邊村、破舊廠房現已被徹底改造開發。
新城不僅是對老城東部的改造,也是老城區的延伸和拓展。過去的城邊廢棄地、閑置地,在改造中變成了新小區或商住區、學校。新城不但與老縣城渾然一體,而且更重要的是還依托沈康高速公路法庫路口和陶瓷產業集群等園區,源源不斷地帶來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
新城與老城區緊緊相連,使基礎設施、人文景觀、城市功能也包括生活習俗等資源,實現整合共享,大大降低了城市建設成本,節約了大量土地資源,有效地避免了因老城資源不能充分有效利用而使新城出現“有城無人、有城無市、有城無業”的尷尬局面。
新城與山水相依
建新城之初,法庫縣委、縣政府就提出要把新城打造成“東部青山入半城、藍天碧水到我家”的愿景,即讓新城處于生態宜居、山青水秀的優美環境之中。
如今郁郁蔥蔥的東木葉山、潺潺而流的東湖水,把新城映襯得更加生機勃勃,更加別具特色。特別是東湖新城管委會加大了新城綠化、亮化、美化力度,做到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全部實現了軟覆蓋,綠化面積已達30萬平方米。
修建橫穿東湖新城的金沙河,兩岸楊柳依依,樓臺亭榭,小橋流水,曲徑通幽,別具情調;依金沙河畔而建的廣場,精巧別致,詩情畫意,是東湖人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每到夜晚萬家燈火時,歌聲、琴聲、鼓聲、笛子聲,聲聲悅耳。
置身于新城,遠看山,近看水,山水相連樓成片,恰似欣賞著“一夜春風花盈眼,百里秋色果滿山”的雋永圖畫。當年規劃生態園林化新城的夢想,如今已成為現實。
新城與棚戶區改造相隨
沒建新城之前,縣城東部雜草叢生、荒蕪滿目,有的企業還遺留一大堆歷史問題。多數棚戶區低矮潮濕,道路泥濘難走,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滿腳泥。
在改造這片區域時,法庫縣委、縣政府就確立了以人為本、打造優良人居環境的出發點。如今,4年過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目前,幸福花園、領東國際、鴻福嘉、名都花園、法姬娜歐洲城、鉑金公館、和諧花園等相繼竣工,絕大多數回遷戶已喬遷新居,極大地改善了居住和生活質量,企業的遺留問題也隨之迎刃而解。
新城建設使老城東部的棚戶區、城邊村變成了花園小區、遼代風情小鎮,不僅顯著提升了城市的品位,也大大提高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同時,還強烈地吸引了縣城周邊富裕戶和陶瓷城的企業家踴躍購買新樓房。縣城購買力得到大幅提高,人氣指數也有了快速提升,常住人口增長一倍多。
新城與文化相映
東湖新城與其他新城的區別,主要特色是體現粗獷的遼代文化,最突出的色彩是遼代所崇尚的白色。無論是商住樓還是標志性建筑,甚至街路,法庫縣都盡量體現遼代風格、遼代元素、遼代色彩、遼代符號。
東湖新城最能反映遼代文化的當數遼代風情小鎮、東湖中學和白鶴樓。遼代風情小鎮從建筑風格到院落設計及裝飾等,都展現了遼代人文生活和社會理念,比如,宰相府、駙馬府、太后府、御膳房等19個文化府院,以及4條仿古商業街等。進入遼代風情小鎮,就像到了那種半游牧半定居的契丹民族社會。東湖中學的一些白色馬蹄形建筑,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新城的標志性建筑——白鶴樓巍巍矗立在東木葉山北山崗上,更體現了遼文化獨特魅力,構成黃鶴與白鶴遙相呼應、振翅齊飛的意境,形成了南有黃鶴樓、北有白鶴樓的絕妙格調,給人一種大氣磅礴、恢宏震撼的視覺享受。
宰相大橋、白鶴大橋、幸福大街、白鶴大道等也都賦予了鮮明的文化內涵。遼代風情景觀,現已成為東湖新城最鮮明的形象特征。
新城人氣旺不旺是推進新型城鎮化關鍵所在。與大中城市相比,縣城人口少,工業和服務業基礎薄弱,城市功能不完善,如此情況怎樣聚集人氣?這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最大挑戰。法庫縣在東湖新城建設中,通過傾聽民意、關注民生接“地氣”,靠多點支撐聚“人氣”,短短4年時間,新城的入住率、就業率就分別達到70%和100%。在新城拉動下,縣城常住人口由7萬猛增到15.5萬人,為全省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探索了有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