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亮
組織工作作為黨的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堅持群眾路線,才能更具活力、更有作為,才能不斷提高科學化水平,讓黨和人民滿意放心。
一、群眾路線的深刻內涵
群眾路線是中國政治形態中特有的、廣泛運用的概念,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創舉。群眾路線的基本內涵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群眾路線是一種認識論。黨的正確認識主要不是來源于黨員干部自身的“認識實踐”,而是來源于對“群眾實踐”的“認識”。黨必須履行深入群眾的實踐,從理論上對群眾實踐集中化、系統化,以這種理論作為群眾路線實踐發展的導向,在為群眾實踐所堅持的同時接受檢驗,又形成新的認識,指導新的實踐。
群眾路線是一種工作方法。黨的根本工作就在于動員、組織和領導群眾。黨必須走入群眾中間,考察群眾狀況,接觸群眾生活,關注和滿足群眾需要。群眾路線作為工作方法,不僅體現在黨對群眾的動員、組織和領導中,黨的任何工作都要體現和堅持這種工作方法。
群眾路線是一種工作作風。黨與群眾的關系,一方面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另一方面也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不以領導為手段,服務就是一句空話;不以服務為目的,領導就變成了“統治”。黨的工作作風,特別是領導作風,尤其要注意對待群眾的態度,實現領導與服務的有機融合。
群眾路線是一種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也是群眾路線在黨的生活中的表現和應用。民主集中制不僅表現為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互結合,也表現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堅持真理、修正錯誤,集中起來、堅持下去。
群眾路線是一種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表明黨不僅將自身和無產階級作為社會發展的領導者,而且將代表最廣大群眾利益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這種價值取向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中并不鮮見,但正是由于群眾路線的提出、發展和運用,才使得這種價值取向更為明確。
二、貫徹群眾路線的制度瓶頸
群眾路線在落實中缺乏具體的制度性保障。即群眾路線自身的制度化、群眾路線可操作的制度體系以及保障群眾路線的制度體系,都還存在著一定的欠缺。
黨員干部執行群眾路線是以領導者的身份出現,群眾則處于較被動的地位。黨員干部是否真正堅持群眾路線,沒有強有力的制度約束,同時也沒有有效的機制改變群眾的被動地位。
群眾路線作為“方法、作風與價值取向”而存在,很難形成和發展為一種簡單、明晰和穩定的制度形態。解決群眾路線制度性保障問題,要從其所體現的黨與群眾的關系著手,完善并落實黨自身約束以及群眾對于黨的規約機制和方式,進而推動群眾路線的制度性保障進程。
三、以組織工作實踐推動群眾路線貫徹
組織部門是管理服務黨員干部的職能部門,在保證黨員干部自覺堅持群眾路線上擔負著重要的責任。要通過組織工作制度、機制的健全完善,為群眾路線的貫徹落實提供保障。
讓群眾參與,擴大群眾民主權利。要充分運用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選任干部要給群眾知情權、話語權,將群眾滿意度作為考核的重要依據。要完善行政問責制度,確保群眾對干部的有效監督,讓干部的“烏紗帽”掌握在群眾手中。要通過建立、完善和落實干部聯系群眾制度,確保群眾路線在實際工作中落到實處。
使群眾受益,夯實群眾利益基礎。要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實現群眾根本利益的基礎工程,通過強化基層組織運轉保障,改善基層干部待遇,抓好帶頭人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基層黨建工作考核評價制度等,使基層黨組織、黨員發揮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不斷創新服務方式、拓寬服務領域、強化服務功能,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
向群眾宣傳,贏得群眾廣泛支持。要健全新聞發言人制度,開展“組織部門開放日”活動,運用網絡、電視、報刊等媒體及座談、對話等形式,宣傳組織部門工作部署、重要活動、優秀典型,推進政策公開、標準公開、過程公開、結果公開,拉近與群眾的距離。
請群眾評判,回應群眾意見訴求。要積極探索建立健全組織工作閉環反饋系統,全面了解和把握群眾對組織工作和組工干部形象的真實看法,努力做好反饋調解,從群眾最滿意的地方做起,從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及時準確地回應群眾的意見和訴求,體現出貫徹落實群眾路線的實際成效。
(作者單位: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