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廣明
“耳根子軟”是個貶義詞,多用于批評人無主見。人們都知道耳根子軟不可取,自己說了算才榮耀。為什么還是有人無主見呢?這就不是簡單的事情了。有人想自作主張,但是拿不出主意,只好聽別人的;有人有自己的想法,但這想法是否正確、可行,不敢肯定,別人有點異議,就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耳根子軟不為人贊賞,特別是當領導的,更為人輕視。那么,“耳根子硬”好不好呢?雖然有的名人、成功人士表示:“我這個人就是耳根子硬”,不在乎一些非議,有點自詡的味道。但用于評價別人,很少聽到稱贊誰耳根子硬,要表達這方面意思,用“有魄力”“有主見”“敢擔當”等詞語更為明確和恰當。
“耳根子硬”本來不常用,現在更沒有必要倡導這種說法。有權力、說了算的人容易產生的傾向是獨斷專行,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封建時代統治者“一言堂”盛行,不是一概不聽取意見,“納諫”的佳話也很多,但那是在想聽的時候;如果拂逆了圣意,冒犯了皇威,皇上不但聽不進去,還可能以言治罪。《說苑》記載,吳王要進攻楚國,向左右大臣警告說:“如有人敢于進諫,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輕人,想進言又不敢,他就懷揣彈弓到后花園去,露水浸濕了衣裳,這樣過了三個清晨。吳王知道后說:“你來,何苦把衣裳淋成這個樣子?”年輕人回答道:“園子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它一邊放聲地叫著一邊吸飲著露水,卻不知道背后有一只螳螂啊;螳螂縮著身子緊貼樹枝,彎起了前肢,想要抓這只蟬,卻不知道它的旁邊有一只黃雀啊;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螳螂,卻不知道有人在他所處的樹下拿著彈弓正瞄準了它啊。這三個小東西都在力求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考慮到隱伏在它們身后的災禍啊!”吳王醒悟了:“您說得好啊!”于是停止了用兵。“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建言的人用了如此巧妙的比喻,費了這么多心機,才說服了皇上。看來皇上原來的決策并不高明,可又專橫武斷,誰敢說個不字竟要殺頭,無非是依靠威權罷了。
當今時代,領導者能不能聽進去別人的意見,首先不是個人的性格脾氣問題,而是怎樣對待權力問題。民主集中制是重大決策必須遵循的根本制度,執行的原則和程序都是有規矩的。領導人首先要執行制度,然后才是施展自己的才能,發揮自己的本領。耳根子硬,可以擇善固執,但不能違反組織原則、工作規則。《三國演義》里將帥常常一意孤行:“吾意已決,爾等不必多言。”這是封建時代,不講民主,再者就是戰爭時期,無時間過多討論。現在有些領導干部喜歡搞“一言堂”,想靠“耳根子硬”樹立權威,是很難行得通的。要大多數人認可你的意見,取得共識,主要在于領導者的見解是否可行,是否高明,是否善于凝聚共識。已經拿定主意,做出決策,就不要輕易改變,不因議論紛紛而猶豫動搖。這時的耳根子硬,才是硬得有理。
人們厭棄的耳根子軟,主要還是指個人缺少主見、定見,對別人的意見盲從,忽左忽右,亂了陣腳。表面看來是性格懦弱、畏首畏尾,實質還是素質、能力不高不強的問題。自己對事情了解不透徹,提不出對策,對別人的意見又不能透徹分析,比較優劣,擇善而從,更談不到將合理的意見歸納集中,生發出深謀遠慮的見識。自己沒主意就聽別人的,誰有機會靠近說話,就接受誰的建議;聽從了這個意見,又聽從那個意見,毫無主見,思維必然陷入混亂。
認真聽取群眾的意見,集思廣益,堅持民主基礎上的集中,這是領導干部決策必須遵循的原則。怎樣在決策的實踐中處理好民主與集中、個人意見與他人意見的關系,提高決策的科學性,需要領導干部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決策能力。耳根子硬,還是耳根子軟,應是在科學決策大原則下的具體說法。這樣一些形象的說法可以使我們思維更豐富,考慮問題更全面,但不必當成條條框框束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