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于兵 深圳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象湖景區改造范圍位于南昌市灌嬰路以南、施堯路以西、昌南大道以北、朝陽片區以東的現有象湖開發區域,總建設規模530萬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積為269萬平方米。
經過多次的實地調研,并和當地主管部門詳細溝通后,我們梳理出象湖景區現階段迫切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城市各區域水網不通;景區現有景點缺乏規模、布局散亂不成體系;施堯路對于象湖景區東岸造成嚴重的交通壓力;景區內部交通系統極不完善,人車交織混行,存在安全隱患;現有景區的配套設施及便民設施的極其缺乏。
針對象湖景區面臨的種種問題,項目組在深圳大學吳家驊教授的指導下提出象湖景區五大改造策略:
1、水資源體系優化策略——以象湖主景區為匯水中心進行清淤截污整治,逐步將周邊水系聯通,并進行水系高程調整,使象湖融入城市水網系統,解決城市排洪、水系自潔問題,完善象湖景觀連續和環湖綠道游覽體系,開發游船線路,實現大象湖景區的通水、通行和景觀提升。
2、恢復候鳥棲息地條件——通過減少象湖景區土建建設開發量并加強濕地養護,來進行生態環境恢復、有效地減少人類有形干擾,豐富物種多樣性,達到候鳥覓食、停留、棲息的必要條件。
3、水陸路交通解決策略——以象湖景區為核心,建立城市生態綠道系統,實現與北青山湖景區、西滕王閣景區、東梅湖景區的水路及綠道系統的全線貫通,完善水陸路的交通系統。
在保持象湖水體面積不變和湖面“象”形不變的前提下,適當拓寬象湖景區東岸,緩解施堯路對于東岸的交通壓力和提供市民休閑活動的公共空間;利用西堤以西形成集中生態停車帶,解決象湖景區主要的停車問題。
4、景區規劃提升策略——以現有象湖水體為基礎,局部適當擴容,為主要觀光及游船通行區;西堤及濕地景觀之間營造萬頃荷塘景區,南北長約2800米,形成具有相當規模的景觀觀賞區域;以原有水塘為營造濕地的基礎條件,改善原有生態環境,加強象湖與濕地景區的聯系,在濕地景區適宜位置設置景觀小品,并增加內部航道線增加觀賞游覽線路;位于昌南大道以南區域,維持和養護該片區的原生態類濕地環境,達到候鳥棲息地所需要的必要條件。
5、文化景點布局策略——利用現有象湖景區的景點設置,合理進行文化景點布局,形成包括豫章環湖文化鏈、景區中心文化軸線、濕地生態文化區、昌南大道以南江西歷史文化名人會所四個片區,營造能夠體現江南都市人文情懷的生態景區。
目前,象湖景區改造已進入實施階段,我們對于未來將展現在民眾面前的象湖景區充滿期待。
象湖景區改造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美化工程;而是直面景區的嚴重問題,通過具有針對性的技術手段解決好水網資源、優化交通系統,構建城市綠道、恢復候鳥棲息地條件、保護生態濕地,在科學合理地利用國土資源的同時,進一步地與南昌市的總體規劃進行有效銜接并給予其必要的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