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楓逸
[微觀點]:監管部門甘愿充當“救火隊員”而不去及時消除火災隱患,一方面縱容了問題的蔓延發展,同時也助長了企業廠家無視消費者權益的底氣。希望少些3·15曝光后的“連夜查處”,多些常態化的主動作為。只有每一位消費者的聲音得到聆聽,每一起質量問題及時處理,監管部門才配得上公眾“守護神”的角色。
央視“3·15”晚會,集中曝光杭州廣琪貿易公司銷售過期進口食品原料、尼康D600所攝照片屢現奇怪黑點等案例。浙江省食藥監局迅速控制住杭州廣琪7名涉案人員,上海食藥監管部門連夜對廣琪公司的“上家”福基食品銷售(上海)有限公司展開調查。上海工商部門連夜召開緊急會議,梳理了近幾年關于尼康公司的投訴案件,并于次日到尼康公司進一步調查。(3月16日《解放日報》)
今年3·15恰逢周末,央視晚會又是晚上才播出的,上海、浙江等地相關部門能夠有如此高效率,“一經曝光,連夜查處”,似乎應該給他們點個贊。然而,對于這樣的“連夜查處”,總讓人有些五味雜陳。
縱觀近年來的3·15,仿佛已經形成了某種定式。包括央視在內,大大小小的媒體都會提前進行明察暗訪,搜集一大堆內幕猛料,等到3·15這天集中曝光,引發社會強烈關注。然后,監管部門聞風而動,一面向社會表明絕不姑息、嚴懲不貸的態度,另一方面,在眾目睽睽之下高調進行調查處理。最后,相關產品被查封退市,一批涉案人員被追究責任,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只是,這樣的監管“馬后炮”,對于消費者來說又有多少實際價值?
一個3·15,不可能承擔起一年365天的維權重任,媒體的曝光,也不可能窮盡所有的侵權問題。保護消費者權益,必須依靠職能部門的盡職履職,主動作為。事實上,無論是尼康D600的黑點,還是面包新語使用過期原料,都并非首次出現,在相關部門均有“案底”。尼康D600從一上市就陷入“進灰門”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上海工商部門坦言,去年7月尼康D600已有相關投訴發生。去年6月,面包新語昆明西南店就因使用過期原輔料,被當地食品藥監部門予以查處。遺憾的是,消費者投訴尼康D600未能受到重視,有關部門也未對面包新語的其他分店和供貨商展開進一步調查,才有了今天的央視曝光。
從毒饅頭、毒豆芽,到甲醛白菜、皮革膠囊,近年來許多質量安全事件中,都是媒體沖鋒在前,監管部門在后。與這種角色錯亂相比,一些部門頭腦中的理念混淆更值得警惕。不主動加強監管,對消費者的投訴置若罔聞,只唯媒體的曝光馬首是瞻,“不曝光不處理,小曝光小處理,大曝光大處理”。或許,在這些部門和官員看來,與其平時默默無聞做好工作,不如在媒體報道引發關注后“連夜查處”更能體現雷厲風行,在公眾面前邀功請賞。
監管部門甘愿充當“救火隊員”而不去及時消除火災隱患,一方面縱容了問題的蔓延發展,造成更大的影響和傷害,同時也助長了企業和廠家無視消費者權益的底氣。尼康D600的質量問題出現后,尼康公司在歐洲推出的解決方案是免費更換新機,但在中國,盡管按三包規定“在保修期內連續維修兩次可以更換新機”,但尼康公司面對消費者的要求,仍以種種理由拒絕更換新機。
今后,我們更希望少些3·15曝光后的“連夜查處”,多些常態化的主動作為。只有每一位消費者的聲音得到聆聽,每一起質量問題及時處理,監管部門才配得上公眾“守護神”的角色,公眾消費權益才能真正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