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改變三農:企業的新使命
“誰來種地”?一個嚴峻而迫切的現實問題擺在十三億中國人的面前,成為中國農業發展邁向現代化、集約化發展過程中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v深看,農業、農村和農民三農問題暴露出來的各種危機,已經敲響了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程中正在遭遇一系列瓶頸的警鐘,更是成為影響我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障礙。橫向看,在全球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相繼打擊下,世界經濟乏力。在外需難以恢復到原來水平的嚴峻形勢下,拉動內需是中國經濟保持可持續科學發展必走之路。而有效拉動內需的著眼點在有著巨大潛力的7億人的農村消費市場。
《西部大開發》:土地是農民最重要的資產,是“命根子”。而土地制度則更是農村的基礎制度。但是,在推進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地方侵害農民最基本權利和利益的事情經常發生。“三農優化示范區”模式的“三三制”土地流轉實質是什么?
付文軍:在各地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并征求了國內外許多專家的意見,我們提出的“三三制”的企業下鄉工程模式,是一種符合在土地流轉中均衡各方利益的模式。
這個示范區是一個綜合性的現代農業開發項目,是以一個鄉鎮為基本單位,將所有閑置的宅基地整合,并根據該鄉鎮的實際情況劃分為耕地、居住用地和工商業用地三大功能部分,加上原有農業用地,建成以大型現代農業為特色的三農優化示范區,主要概括為“耕地經營規?;?、居住用地城鎮化、工商用地市場化”。整合后劃分出的新增耕地與原有耕地一起構成示范區耕地,由企業引導經營增加農民收入;居住用地一部分用于建立新型農民住宅區,另一部分建設商業住房供城市居民休閑度假;在保證農地面積和農戶居住面積的基礎上,最后的一部分才是由企業自行開發的工商用地,另一部分進入全國土地期貨交易市場參與交易。與目前眾多土地整理項目最重要區別點是“三三制”能夠有效保障并增加土地質量,這是一種符合在土地流轉中以農民利益為主,兼具各方利益均衡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最根本的意義在于保證農戶的生存、生產、生活權利。
《西部大開發》:農業具有一定弱質性,農業項目往往存在投入大、風險高、初期收益低的特點,銀行通常不愿冒險進行投資,地方政府也更不可能長期依賴土地出讓金和財政補貼?!叭r優化示范區”項目如何融資,以此完善農村的金融體系?
付文軍:我們力圖通過以下途徑努力破解融資難題:第一,申請國家金融政策支持。我們按照新一輪金融改革“超前探索、創新制度、先行先試”的原則,在符合規劃、符合程序的前提下,已提請國家相關部門對試驗區的項目建設優先給予支持,推動資金創新與項目建設有機結合,并明確在局部地區試驗區范圍內可以探索在機構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方面相關的改革試驗;在試驗過程中允許突破某些政策和體制障礙。第二,已與多家融資機構簽署戰略協議投資三農項目。近年來,我們已與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民生銀行等金融機構及投資公司進行了深入溝通和合作,在該項目上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共識?,F已與幾家金融投資公司達成合作協議,他們為“三農優化示范區”已入駐的下鄉龍頭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為三農優化示范區”當地提供整體金融服務方案;為地方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整理及流轉、農業產業園建設及運營、居住用地開發建設及城鎮化項目提供融資等一系列的相關實質支持。
《西部大開發》: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不能拋下農民;沒有農民的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但是,因為諸多因素和環境的影響,目前農民的知識水平有限,企業下鄉如何培養新型農民,助力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
付文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鍵在于培育城鎮自身的造血功能,而核心則在于中央鼓勵有社會責任感的實力企業在產業布局上都向城鎮或小城鎮推進,這才是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真正的動力。《“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顯示:中小企業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提供了全國約65%的發明專利、75%以上的企業技術創新和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產業集群多達2000多個。在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在改革開放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經驗的中國民營企業在城市中完成了資本、技術、經驗的積累后,轉戰農村廣闊的市場,進行“二次創業”并非難事。
大企業都有自己完整、成熟的管理培訓體系,下鄉參與新農村建設一定會按照自身的發展要求對農民進行技能的培訓。只有農民素質提高,才能夠保持對技術的敏感性,實現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并且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形成農村農業發展的最主要內生力量。企業下鄉不僅實現農戶增收,而且為農戶提供進一步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機會,對提高農民素質大有裨益。農民通過培訓后,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可以在企業莊園上班,既可以拿農田補助,又可以拿工資,還可以參與合作社獲得分紅等等。既促進了留守45歲以上有勞動能力的老人“老有所為”,也將為城鎮二三產業帶來蓬勃發展。
企業下鄉帶來了新觀念、新知識、新技術,參與企業下鄉的農戶是直接受益者。對于農戶來說,如果能夠抓住機會,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培養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對提高自身素質大有裨益。同時,可以為具有一定知識水平的農民工新生代因為戶籍、工作等原因在城市無法立足而返回故鄉創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西部大開發》:農村穩,則天下安。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進一步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如果說“新型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那么,企業下鄉如何能夠成為改變三農的有力抓手?
付文軍:選擇具有一定社會責任感的優質企業承擔歷史使命,利用好民俗文化,結合好人文歷史,開發好農村資源,保護好生態環境,使用好宏觀政策,以農民利益為重,立足一產,帶動二產、三產協調有序發展,有利于對目前諸多省份產業結構的不平衡進行一個有序、合理的調整,拉動國家新的經濟增長點。
企業下鄉將二、三產業引入農村,農村地區二、三產業的發展為小城鎮建設提供了基本條件。首先,企業下鄉將成熟產業帶入城鎮,直接或者間接為當地小城鎮建設提供了資金來源;其次,企業下鄉為當地農民提供就業崗位,吸引農民離開土地,促進農業勞動力向經濟中心轉移,為城鎮進一步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供給;第三,農民就業機會更多,更穩定,也進一步為第三產業繁榮提供了需求,促進城鎮功能配套進一步完善。最主要的是,企業能夠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根據科技進步新趨勢,發揮產業的比較優勢,積極構建彰顯城鎮經濟特色、結構優化、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農工商的產業體系。
《西部大開發》:新型城鎮化的最高價值取向,就是要讓棲居在這里的人們過得幸福。企業下鄉,在提升新型城鎮功能方面將會起到哪些促進作用?
付文軍:從國家的戰略發展角度講,當前,經濟改革與發展“腿長”、社會建設與管理“腿短”,改變這種現狀迫在眉睫。企業下鄉以滿足群眾切身利益需求為出發點、以助力提高政府效能為指向,把管理寓于城鎮化建設的全過程,努力向制度化、規范化、長效化邁進。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對城鎮及村莊建設發展作出合理規劃,不僅能夠提供充沛的資源,而且能夠提供完善的管理制度、高科技手段、完備的信息搜集渠道,能夠對產業一體化發展作出科學、合理的規劃。示范區整合后,各行政村村名變更為街道名,村民委員會變更為居委會。在各級政府的指導下破解諸如教育體制改革、鄉鎮綜合改革,以及構建新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等社會管理難題,達到城鎮生態環境逐漸好、民生福利好、治安好、文化氛圍濃、悠閑寧靜、人均GDP高、生活便利、交通完善……
總之,企業下鄉帶來的巨大資金鏈,能夠增強城鎮化的造血功能,讓地方財政得到改善。城鎮化的造血功能增強了,才能為轉為城鎮居民的農民提供均等的醫療、教育、養老、交通等公共服務,才能讓城市居民所擁有的幸福感在新型城鎮化中一樣變得可觸可摸。只有這樣,才能夠吸引徘徊在城市邊緣的新生代農民工和大學生回到農村進行二次創業,在新農村建設的廣闊天地中實現自己的最大價值。
《西部大開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在農業,企業下鄉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方面具有哪些優勢?
付文軍:企業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比種田大戶、家庭農場、股份合作社等規模經營在輻射帶動、盈利能力、資金來源、市場導向、產品認證、品牌建設、銷售渠道等方面更具有強大優勢:能夠以規?;黾由a收益;以科技化推動農業發展;以標準化提高產品品質;以集約化高投入高產出;以信息化實現無縫對接;以生態化保護土地良性;以創意化實現生產增收;以品牌化建立核心能力;以城鎮化促進區域發展;以國際化提升戰略視野。我們倡導在全國各地實施“三農優化示范區”工程,就是要在政府的鼓勵、支持、引導下,發揮農業發展領軍型企業帶動作用,發展優質糧食、精品畜牧業、高效特色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綠色食品產業和勞務經濟等主導產業,通過產業鏈要素結構的升級和不同環節協調狀況的改善,增強國家整個現代農業產業鏈的供給保障能力,提高農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抗風險能力和競爭能力。
《西部大開發》:農業生產面臨的威脅,表面上看是農業收入過低導致勞力外流的問題,實際上反映的是農業水平整體偏低及其引發的社會問題。企業下鄉如何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情況?
付文軍:不可否認,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業經營合作社等在實施農業產業化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要解決當前三農發展遭遇的深層次矛盾,最有效的出路在于龍頭企業的介入、引領、帶動。因為,龍頭企業在經營規模、輻射帶動、資金來源、技術創新、信息對接、產品認證、品牌建設、銷售渠道、抗擊自然風險等諸多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
我國農業現代化要破解發展過程中的難題和瓶頸,參與國際競爭,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我國科技體系中,投入農業的科技基礎最差,也最需要加強。企業下鄉,能夠帶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科技,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技投入體系,逐步解決當前農業重大創新成果不足、應用轉化效率不高、科技體制機制不順、人才教育培訓能力不強,特別是產學研、農科教脫節,科研領軍人才缺乏,農業院校優秀生源短缺,農業從業人員素質較低等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大挑戰和隱憂問題。涉農企業下鄉,能夠提升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與質量水平,提高農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有效抵御國家糧食安全正在面臨的危機。
《西部大開發》:國家建設美麗中國的目的就是要改變農村不盡人意的現狀,讓更多的人富裕。企業下鄉如何促進新農村建設?
付文軍:城鎮化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發展農業、富裕農民、繁榮農村的過程。按照三三制中“居住用地城鎮化”的規劃,根據當地風俗,民俗,進行村莊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把村莊建設成為規劃有序、綠樹成蔭、山秀水美、鳥語花香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區。
企業對傳統農民住宅房集中改建,可以達到基礎設施完好和配套設施完善,讓農村居民享受到在城市才具有的便利性。諸如新型農民小區設置文化中心、圖書館、電影院、學校、醫院、酒店等公共服務設施,為農戶提供充分完善的、便利的公共服務體系。同時,企業下鄉以企業文化理念融入城鎮化物質文明的同時,實施城鄉文化資源共享工程,大力創建城鎮社區文化、培育廣場文化、發展生態文化、挖掘歷史文化。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有機融合于新型城鎮化建設之中,對于穩定7億農村人口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企業下鄉在有地域特色的城鎮充分利用農村的生態田園景觀、農村的生產經營活動和農村的生態經營模式,將落后地區的鄉鎮整治和生態農業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利用農村土地資源較為豐富的優勢,引導組織農民發展特色種(養)植(殖),加快基地建設,發揮集約規模效應,打造以觀賞型、體驗型、生態型農業吸引都市群體發展農業旅游觀光產業,形成都市農業生態示范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