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鵬
(中煤科工集團南京設計研究院,南京 210031)
孫疃煤礦安全改建方案選擇
徐海鵬
(中煤科工集團南京設計研究院,南京 210031)
本文針對孫疃煤礦由于井田范圍擴大,生產采掘工作面數量增加以及瓦斯等級升級帶來的問題,進行了相應的安全改建,解決了礦井長遠瓦斯綜合治理、南北兩翼通風困難的問題,簡化和優化了礦井安全生產系統,保證礦井正常接替。
安全改建;通風系統;井筒改造
孫疃煤礦原井田面積44.3km2,井田南北走向長10km,東西傾斜寬3~5km,開采深度至-800m煤層底板等高線。礦井采用立井,大巷+分區石門開拓方式,一水平標高-545m。設計在工業廣場內布置主井(直徑5.0m)、副井(直徑7.0m)、回風井(直徑6.0m)3個井筒,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風方式,設計生產能力180萬t/a,2012年核定生產能力為300萬t/a,同年升級為高瓦斯礦井。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于安徽省淮北煤炭國家規劃礦區礦業權設置方案(修編)的批復》,孫疃煤礦井田面積擴大為146.78km2,南北長7.8~11.9km,東西寬10.8~16.5km,深度至-1500m煤層底板等高線,井田范圍見圖1。

圖1 孫疃煤礦井田范圍示意圖
由于孫疃礦目前開采一水平以淺可采煤量6730萬t,適宜正規綜采面開采的僅10年左右,接替的二水平(-800m水平)受孫疃鎮壓煤及構造影響,剩余可采儲量僅為2600萬噸,僅可供生產6年左右。考慮到礦井二、三水平為煤與瓦斯突出區域的可能性較大,需采用底(頂)抽巷等瓦斯預抽防突治理措施。因此,只有通過安全改建工程,提前打開深部三水平(-1100m水平)煤層,進行區域性瓦斯綜合治理,為煤層瓦斯治理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才能保證礦井正常的生產接替。
2.1 安全改建的內容
孫疃煤礦生產能力提高以及瓦斯等級升級,礦井生產面貌與原設計發生較大變化,為了保證礦井安全生產,需對礦井原有通風及運輸系統等進行改造。
首先,生產采掘工作面數量增加,帶來礦井配風量和通風阻力發生較大變化,礦井生產集中在淺部一、二水平時配風量達到371m3/s,深部三水平生產時,風量達到500m3/s,而原設計通風系統進風能力295.8m3/s(其中主井94.2m3/s,副井201.6m3/s),回風能力為314.4m3/s,故需對礦井現有通風系統進行改造。
其次,由于后期二水平瓦斯治理的需要,巖巷工程量增加,目前礦井副井裝備1.5t雙層四車雙罐籠(一寬一窄),JKMD-4×4(Ⅲ)型落地式多繩摩擦輪提升機,矸石提升能力僅50萬t/a左右,若后期二水平矸石及材料仍通過原副井提升,則原副井提升能力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需進行改造。
第三,孫疃煤礦井田范圍擴大后,自孫疃礦井原井口及工業場地至31煤層-1200m等高線距離達到約9km。因此,利用原工業場地內3個井筒無法解決長距離通風(最長約20km)、長距離運人(上下班時間單向2小時以上)等問題,因此新增井筒及工業場地開采深部資源是必要的。
因此,孫疃煤礦的安全改建工程內容主要概括為二個方面:一是開采淺部時增加進回風能力以及輔助提升能力,二是解決深部開采時的通風及運輸等問題。
2.2 淺部安全改建方案
為了解決淺部進回風能力以及輔助提升能力問題,設計提出四個方案:
方案一:增加南、北兩翼回風井,中央風井改造為箕斗井兼進風井,原主井提升矸石及劣質煤。
方案二:增加北回風井及新箕斗井(凈直徑6.0m),原主井提升矸石及劣質煤。
方案三:增加南、北兩翼回風井,中央風井改造為第二副井。方案四:增加北翼進風井,南翼回風井。
以上四個方案均新增2個井筒,其風量均能滿足淺部開采時的要求,但方案四輔助提升能力不足,安全改建不徹底,若將進風井裝備為副井,由于北風井位置位于井田邊界,若為副井,則折返運輸多,輔助運輸工作量大,此方案不予推薦。
方案三增加南、北風井的基礎上,將原工業場地內中央風井改造為第二副井,此方案優點是增加礦井輔助提升能力,不需要對礦井還有煤炭運輸裝載系統進行改造,且新增副井位于原工業場地內,方便材料及矸石運輸。此方案與方案一最大的不同是井下矸石運輸方式問題,方案一矸石采用膠帶運輸機運輸,方案三矸石采用礦車運輸,與礦車相比,采用膠帶輸送機運輸具有運量大、連續性好、轉載環節少、運營費用省、事故率低等主要優點。其次,方案一能夠實現不同煤種及煤質的分運要求,系統較為靈活,對提高煤質及當前形勢下提高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故方案一優于方案三。
根據原工業場地偏于井田南翼的實際情況,提出方案二,其風量及提升能力均能滿足要求,新增箕斗井位于原工業場地內,不需新征地且少壓煤,但南翼采區通風阻力不滿足要求,經計算,方案二南翼通風阻力過大,南翼一個采區生產時風量為137m3/s,中央風井最大負壓3500Pa左右,南翼二個采區生產時風量為238m3/s,中央風井最大負壓4000Pa左右,不滿足《煤礦井工開采通風技術條件》要求,且南翼回風大巷回風能力不足,需要新增掘進2.8km回風大巷。
故設計推薦方案一,增加南、北兩翼回風井,南風井場地選址于30-7鉆孔以東27m處,北風井場地選址于16-5鉆孔以北約390m處,待風井系統形成后,將原中央風井改造為箕斗井兼進風井(提升矸石及劣質煤)。
2.3 深部三水平延深時安全改建方案
當采場轉向深部時,根據現有瓦斯鉆孔資料,預計三水平將升級為煤與瓦斯突出區域,深部最多布置二個回采面。根據井田傾斜長度達到10.8~16.5km的特點,設計推薦深部采用分區通風,增加一對井筒,其中深部副井進風,井筒直徑8.6m,深部風井回風,井筒直徑7.5m,礦井通風系統為中央對角式和分區通風結合的混合式。工業場地布置于20-S5鉆孔東側約220m處,煤炭運輸采用分區布置主暗斜井接至一水平主運輸系統,經箕斗井提升至原工業場地進入原煤系統。
綜上所述,本次安全改建工程主要包括二個部分,一是在礦井淺部南、北翼新增南、北風井,解決井田南、北部采區通風問題,實現礦井兩翼對角式通風,優化礦井通風系統;同時對原淺部中央風井進行改造,將原中央風井改造為箕斗井(煤炭提升),原主井改為提升矸石及劣質煤,以解決淺部進風、提矸能力不足問題;二是礦井三水平延深,增建深部副井和回風井2個井筒,以解決礦井深部開采時瓦斯治理、人員設備運輸以及通風安全等問題。
安全改建工程實施后,礦井共有4個場地(見圖1),分別為原礦井主工業場地,新增南、北風井場地以及深部工業場地,安全改建工程可以有效解決孫疃礦井長遠瓦斯綜合治理、南北兩翼通風困難的問題,簡化和優化礦井安全生產系統,保證礦井正常接替。
[1]張榮立,何國緯,李鐸.采礦工程設計手冊[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3.
徐海鵬(1981—),男,江蘇東臺人,工程師,碩士,從事礦山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