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煜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12-0032-01
審計失敗,是指注冊會計師由于沒有遵守公認審計準則而形成或提出了錯誤的審計意見。通常表現為在企業會計報表存在重大錯報或漏報的情況下,注冊會計師簽發了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大多數人認為導致審計失敗的原因包括兩大類:一是來自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的因素,包括會計報表的不實表達或被審計單位發生經營失敗;二是來自注冊會計師的因素,即審計報告中審計意見的不恰當表達。下面將從審計主體角度出發闡述審計失敗的具體原因。
一、會計師事務所及執業注冊會計師喪失獨立性
《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 規范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規定:注冊會計師執行鑒證業務時應當保持實質上和形式上的獨立,不得因任何利害關系影響其客觀、公正的立場。獨立性是注冊會計師執行鑒證業務的靈魂。因為注冊會計師要以自身的信譽向社會公眾表明,被審計單位的會計報表是真實與公允的。
二、會計師事務所及注冊會計師缺乏職業道德
注冊會計師的職業性質決定了其對社會公眾應承擔的責任,注冊會計師之所以能產生和發展,是因為注冊會計師能夠站在獨立的立場對企業管理當局編制的會計報表進行審計,并提出客觀,公正的審計意見,作為企業會計信息外部使用人進行決策的依據。注冊會計師盡管接受被審計單位的委托并向被審計單位收取費用,但服務的對象從本質上講卻是社會公眾的責任。
三、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體系不嚴
目前,我國已經頒布了具有初步規模的獨立審計準則和質量控制基本準則,尤其是質量控制基本準則的頒布,為規范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保證執業質量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從我國目前從業人員的質量和會計師事務所的構成及總體的執業環境來看,僅僅通過自覺遵守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四、監管方出現監管失靈
許多審計中的差錯是由于注冊會計師失察或未能對助理人員或其他人員進行切實的監督而發生的。對于業務復雜且重大的委托單位來說。其審計是由多個注冊會計師及許多助理人員共同配合來完成的,如果他們的分工存在重疊或間隙又缺乏嚴密的職業監督,出現監管失靈,發生過失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如何防止審計失敗,我有如下幾點建議:
(一)嚴格遵守《獨立審計準則》,增強職業獨立性
《獨立審計準則》是注冊會計師從事審計工作應遵循的規范和尺度,它提出了社會審計工作應達到的質量要求,是評價審計質量的權威性標準。注冊會計師從保護自身合法利益出發,必須樹立獨立審計準則的權威性。
(二)樹立正確的經營理念,謹慎選擇客戶,深入了解客戶的經營狀況
(1)選擇和保持客戶時需謹慎
在接受客戶之前,應先做好誠信調查,而且要問自己有無能力提供服務;應采取與前任注冊會計師聯系等程序,評價客戶管理高層的品格。一旦發現其缺乏正直的品格,對其誠信存有重大疑慮,不但要有勇氣堅持立場,抗拒壓力,并應有決心盡早拋棄。對于陷入財務困境的客戶要尤為注意,一旦判斷客戶陷入財務困境,最好考慮拒絕接受這類客戶;若無法拒絕,則應提高審計費用,執行較為詳細的審計,以降低審計失敗的風險。
(2)深入了解客戶的經營狀況
在謹慎的選擇了客戶后,深入了解客戶的經營狀況也是防止審計失敗的重要措施。客戶的經濟狀況不佳,可能影響管理階層的誠信,進而影響到財務報表的可靠性。評估客戶的經濟狀況,有賴于審計人員對客戶的經營及其產業的了解。經濟狀況包括內在及外在兩個因素,外在因素包括經濟景氣及競爭情況,內在因素包括財務結構及經營績效。了解這些因素,有助于審計人員評估客戶財務報表有無遭受重大錯誤或舞弊的可能性,判斷在審計過程可能遭遇的困難程度。
(三)重視審計業務約定書的作用 ——限定責任范圍
在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情況進行充分了解之后,若會計師事務所決定接受委托業務,就應該與委托人簽訂業務約定書,以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并取得管理當局聲明書,要求客戶對涉及會計報表的一些事項做出必要的陳述和聲明。通過簽定審計業務書,取得管理當局聲明書,可以明確被審計單位以及會計師事務所各自應負的法律責任,明確審計業務的性質和范圍。
(四)加強會計師事務所的內部管理,為減少審計失敗奠定基礎
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是獨立審計職業的執行主體,也是審計業務的具體行為人。會計師事務所及注冊會計師自身的素質、對風險的態度決定著其對審計失敗的駕馭能力,也是防范審計失敗的基礎和前提。因此,避免審計失敗的首要措施,就是加強會計師事務所的內部管理。主要包括:制定穩健的人事制度和后續教育制度,提高審計人員的業務能力和道德水平;進行風險意識教育,提高審計人員的風險意識;建立健全審計質量控制體系,提高審計質量等。
(五)建立健全事務所內部的質量控制
會計師事務所必須建立、健全一套嚴密、科學的內部質量控制制度,并把這套制度推行到每一個人、每一個部門和每一項業務,迫使注冊會計師按照專業標準的要求執業,保持整個會計師事務所的質量。首先要簽訂審計委托書,取得管理當局聲明書,對注冊會計師和客戶的責任、業務的性質、范圍等予以明確。其次,要正確地運用分析性復核程序。第三,要恰當地記錄審計工作,編制良好的工作底稿;收集充分的證據,恰當地評價證據;分配審計資源于高風險的審計領域,確保識別所有的重大錯報和漏報:對審計工作底稿實行三級復核制度,對重大問題實行報告制度。
(六)完善監督管理,強化執業監督
首先理順各個監管主體的監管權限與職責,明確劃分政府監管、市場監管和行業自律組織三者的監管職責,避免重復監管,降低監管成本,同時也可以減少不同監管部門之間的摩擦和協調成本,提高監管效率;其次建立起廣泛的司法介入機制,健全評判機制和防范機制以確保各種經濟關系得以正常維系,對出現的會計問題要加強與法院的溝通和對社會公眾的引導,司法機關應加大對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和民事索賠力度;最后加快行業自律組織和審計規范的建設步伐,進一步完善審計技術規范、職業道德規范、質量控制規范等具體規范和理論的構建,最終形成一整套安全有效的監管體系。
參考文獻:
[1]秦榮生.審計失敗的成因及規避[M].《審計研究》
[2]吳秋生、張玉珠.淺議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失敗及防范[M].《財經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