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朕韜
【摘 要】隨著世界經濟重心逐漸向亞洲轉移,亞洲經濟的增長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目前東南亞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并且東盟已與中國建立了自由貿易區,即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本文運用了大量的數據,采用實證分析方法,分析了該自由貿易區發展的積極因素,分析該自由貿易區未來的發展潛力。本文的部分研究從國際貿易理論出發,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關鍵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貿易發展;直接投資;經濟合作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12-0046-02
一、引 言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依然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兩者相互并存,相互發展,可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為了能在經濟全球化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增強自身經濟實力,盡可能規避風險,許多鄰近國家聯合起來組建各種區域經濟體。中國和東南亞各國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為了促進各自經濟的發展,建立起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簡稱CAFTA。CAFTA是世界第三大自由貿易區,該區域擁有19億人口,GDP達到了6萬億美元,其發展前景廣闊。該貿易區的健康發展將對亞太地區經濟甚至是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未來幾年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黃金發展期和重要機遇期,能否把握機遇,拉動該區經濟騰飛,需要各成員國共同的努力。
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的積極因素
(一)貨物貿易迅速發展
1、貨物貿易發展的理論基礎
中國與東盟各國的貨物貿易符合國際貿易理論中的絕對優勢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絕對貿易理論又稱絕對成本說,由亞當·斯密創立。該理論指出某兩個國家之間生產某種產品的生產效率存在絕對差異,生產效率低的國家向生產效率高的國家進口該產品。就農產品而言,東盟國家在某些熱帶農產品上具有絕對優勢,比如泰國的榴蓮、紅毛丹等。中國在溫帶農產品上有絕對優勢,如蘋果、梨子等。比較優勢理論由大衛·李嘉圖創立,該理論指出兩國在產品生產上存在相對成本差別,需要“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一國應進口“比較劣勢”的產品,出口“比較優勢”的產品。中國與東盟多數國家都是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產品進出口的相似度較高。
2、貨物貿易發展空間廣闊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各國的資源具有互補性,而且主導產業具有差異性。比如東盟小國文萊盛產石油、天然氣,緬甸主要資源是稻米、森林,新加坡植物資源豐富,印尼熱帶農業、海洋產品豐富。從主導產業上來看,新加坡為制造業和服務業,文萊為石油、天然氣的開采業,中國為金屬冶煉、加工制造業,泰國為農業、旅游業,柬埔寨為農業、紡織業、制鞋業等等。這些都將為雙方貨物貿易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與東盟各國的貨物貿易額呈現快速增長態勢。中國與東盟各國的貨物貿易額逐年提高,展現出該自由貿易區巨大的發展潛力。
(二)服務貿易潛力巨大
為了盡早實現《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中指出的完成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目標,中國與東盟各國在2006年底簽署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服務貿易協議》,提出了擴展區域服務貿易的深度和廣度,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服務貿易健康發展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
雙方在服務貿易首先開放的領域是旅游。雙方首先選擇旅游業開放是基于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業易于開放以及帶來巨大的就業機會,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下面就從這三個方面分析雙方首選旅游業的原因。
1、旅游資源豐富
中國幅員遼闊,旅游資源相當豐富,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吸引著外國游客前來,例如桂林山水、長城、布達拉宮等。東南亞國家處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其旅游市場在世界旅游版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島嶼和人文景點是其主要的旅游資源,如普吉島、巴厘島、吳哥窟、玉佛寺等,吸引這大批外來游客。而且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旅游資源有顯著的互補性。旅游業的開放合作前景廣闊,將會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提升。
2、旅游業易于開放
旅游業本身就是具有流動性的活動,只有在開放的情況下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才能創造更多的收益。旅游資源理論上可以無限次的反復使用,在不考慮破壞性的情況下,開放程度越高,面對的游客越多其資源的利用效率越大,成本越低。中國與東盟各國首先選擇旅游業作為開放項目正是由于其易于開放。
3、促進就業,帶動國民經濟發展
一國要想充分發揮旅游資源的效用,就要做好配套設施。比如旅游設施建設和旅游服務建設。旅游設施建設不僅包括基礎設施,如水、電基本設施,交通、通信設施,醫療設施等,還包括上層設施建設,如食宿、娛樂等相關的設施。一國為了旅游業而投資于基礎設施,具有正外部經濟效應,可以帶動水泥、鋼材等行業的快速發展。而上層設施的建設更能創造經濟效益,相對于基礎設施建設更能提供持久性的就業崗位,持續地拉動國民經濟的發展。
除了旅游業外,雙方正向交通運輸,金融、電信、教育、醫療等行業開放。中國與東盟各國都有陸路、海陸相連,交通運輸便利。新加坡是東南亞的航空中心,航空業發達,它與馬拉西亞的陸路交通也比較發達。雙方在交通運輸上的開放可以為區域內人員的流動、貨物運輸帶來便利,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在金融方面,新加坡和中國的香港地區的金融體系發達,可以作為支點,帶動整個貿易區的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教育的合作可以促進區域內人才的交流,為發展區域內的服務貿易提供人才保障。
(三)相互直接投資不斷擴大
國際投資是指投資者跨出國界進行投資活動的行為,一般可以分為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間接投資。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雙方直接投資不斷擴大。2009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投資協議》的簽署讓該區域投資有了法律上的規范,擴大了雙邊直接投資凈額。下面是2008—2012年,中國對東盟經濟發展層次不同的國家進行投資的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在2008—2012年,中國對上述國家直接投資凈額呈上升趨勢。(雖然在部分年份有所下降,但不影響上升的總趨勢。)新加坡最為東盟成員國中最發達的國家,是中國首選的投資國家。東盟各國自身社會經濟的發展將會吸引更多的中國投資。
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出,在2008—2012年間,除了2009年直接投資略有下降,東盟對中國的投資總額呈現出上升的趨勢。2008年東盟對中國的投資總額為546099萬美元,而到了2012年變為了707299萬美元,比2008年增加近30%,增長是十分顯著的。這反映了東盟對中國投資的動力在加大。中國的改革開放30多年,投資商機不斷加大,越來越能吸引外國投資者進入。東盟各國利用自由貿易區的優惠條件,加快了在中國投資的步伐。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出東盟各國對中國的投資是不平衡的。主要集中在文萊、新加坡、馬來西亞三國,其三國2011年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達到了671091萬億美元,占東盟總額的95%。過于集中會造成短期投資波動加大,這是未來幾年區域內投資值得關注的問題。
(四)雙方經濟合作不斷加深
雙方在勞務合作和工程承包上的合作不斷加深,潛力巨大。勞務合作是一種經濟合作的新形式,分為一般勞務輸出和特殊勞務輸出。一般勞務輸出是提供基本的勞動力服務,與工程承包緊密聯系在一起。特殊勞務輸出是以提供專業技能為主的服務,如專業的醫護人員輸出、技術人員輸出等。從勞務合作方面看,該自由貿易區中的中國目前進入了老齡化社會,長期的獨生子女政策增加了青年人贍養老人的壓力,中國有引進菲律賓的專業醫護勞務人員的需求,而且這種趨勢還在不斷加強。與勞務合作關系密切的工程承包項目的完成額占雙方經濟合作完成額的大部分。
表4就是中國2008—2012年對東盟各國承包工程的完成營業額的統計,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對東盟各國的工程承包完成營業額是逐年提高的(除了個別年份下降外)。在2008—2012年間,中國對有些國家(文萊、緬甸、柬埔寨、菲律賓、老撾)的工程承包完成營業額都是3倍以上的增長,顯示了雙方經濟合作的成效。東南亞國家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承包工程市場。并且近年來,東盟國家對中國的承包工程項目也在增長,雙邊經濟合作得到了擴展。
三、小結
本文運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分析促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的積極因素,在當今世界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經貿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不論在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上,還是在經濟合作上都顯示出巨大的潛力。本文的研究不僅指出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的現狀,而且也說明了發展與東盟各國的貿易符合中國的經濟利益,為實現中國與東南亞甚至整個世界的經濟穩定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廣華.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障礙性因素分析[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6(2)
[2] 莊芮.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實踐效應、現存問題及中國的策略[J].區域與國別經濟,2009(4)
[3] 陸健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展與問題[J].亞太經濟,2006(特約稿)
[4] 李光輝..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投資協議[J].理論前沿,2010,
[5] 張靜宜.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服務貿易發展的思考[J].經濟與管理,2010,24(6)
[6] 張久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問題與對策[J].國際經濟合作,2010(7)
[7] 張琦.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投資動態效應分析[J].國際經濟合作,2010(8)
[8] 姜文仙.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經濟效應的分析[J].東南亞南亞研究,2010(1)
[9] 苑春強.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進展、問題及其與ECFA的互動[J].亞太經濟,2011(1)
[10] 周曙東.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J].東亞經濟合作,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