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秀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12-0057-01
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實施,文登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目前,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202家,業務范圍涵蓋了種植業、畜牧業、漁業、中藥材、農機服務等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服務等方面。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提升農業產業化、標準化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認識不到位,影響合作社發展。
雖然農民入社積極性普遍較高,但由于受傳統小農經濟和家庭承包責任制影響,農民群眾已經習慣了分散自主經營,仍有不少農民擔心加入合作社后,在生產經營上會受到過多的限制和管束。已經入社的農民,期望值過高,短期行為偏重,往往是有利則合、無利則散,能共享收益不能共擔風險。并且,有些人辦合作社主要是為了規避稅費,爭取國家優惠政策,得到項目資金支持,空有合作社之名,不謀合作社發展之實。
(二)合作社規模小,帶動力弱。
一是全市202家合作社吸收的成員數量少,多的只有310個成員,成員少的不足10人,這種規模的合作社比例占到70%。按農業部有關規定,較小的規模不僅很難得到上級的獎勵扶持,而且直接影響了服務功能和帶動作用的發揮。二是合作社經營服務大多數只停留在蔬菜、蘋果種植、畜禽飼養和信息服務、技術咨詢及初級產品包裝、銷售的層面上,而沒有真正能進行深加工、精加工等能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合作組織,社員持續增收的能力不強。三是產品注冊商標少,品牌意識不強。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僅有注冊商標4個,另有12個已提出申請;通過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認證的合作社不足10家,市場知名度為高,品牌獲利能力不強。
(三)內部管理不規范。
一是相當部分合作組織機構不健全,理事會、監事會等必要的組織還沒有建立,有的即使建立了組織也沒有發揮作用。二是運作和管理隨意性較大,少數人操作,科學性和民主性不夠。三是有關制度和財務不健全,約束力不強,財務不公開、不民主。大部分合作社沒有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二次分配機制”,與社員的利益聯結方式是買斷式或定單式的,社員未看到合作社直接帶來的實惠,農民專業合作社缺乏活力和動力。四是風險管理機制不健全。很多合作社的章程中都未考慮到風險控制這方面,一旦當他們需要引進一些高風險的項目時,那么在成本和收益的分攤上就會遇到困難。
(四)資金缺乏影響發展。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種介于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非營利性經濟組織,其贏余除了提取少量公積金用于擴大再生產外,其余大部分都要返還給社員,自我積累能力很弱,資金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瓶頸”。目前,全市20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5萬元以下的占到了三分之一。專業合作社統一采購農資需要資金,農產品認證需要資金,邀請專家講課需要資金,特別是在農產品收購季節,更需要大量的周轉資金。但由于合作社沒有足夠可供抵押的資金,很難得到金融部門的信貸支持,不少合作社只能以個人的名義辦理小額貸款,還要給擔保人一定的好處費,無疑增加了合作社的經營成本和風險。
二、對策建議
(一)加強對合作社的和服務。
由于群眾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重要性還存在很多偏差,甚至存在著認識的誤區,這些認識的不足嚴重影響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因此,要加強合作社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和宣傳,通過學習宣傳,增強廣大農民群眾對新型合作的理念和依法辦社的意識,促進合作社的有序健康發展。建議由市政府牽頭成立農民合作社建設工作推進領導小組,從農業、工商、科協等相關部門抽調專職人員,專門負責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日常指導和管理服務工作。從合作社領取營業執照開始時即對合作社的運行進行指導、督導,并經常加強與合作社的溝通,除組織參與授課培訓外,對合作社的規章制度、財務制度、稅收知識、質量安全、項目扶持、發展規劃等內容聘請專家進行專業培訓,真正為合作社的發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的內在活力。
(二)提高合作社的示范帶動作用
為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今年以來,從中央到省、威海市,各級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明顯加大,對服務功能強、帶動作用大的合作社給予不同程度的獎勵,并擇優培育扶持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使之成為各產業領域的示范社,這些措施的相繼出臺,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建議由農業和財政部門牽頭,圍繞我市特色優勢產業,從現有合作社中篩選一批經營規模大、服務功能強、產品質量優、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進行重點培植,使之成為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點,并從政策、資金、技術、人才、項目等方面給予傾斜,充分發揮他們的示范帶動作用,引導其他合作社逐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推動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健康發展。
(三)提升質量安全水平
建議重點抓好“三化”建設。(1)生產標準化。 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率先實行標準化生產,建立健全生產記錄制度,統一生產技術規程,統一農業投入品采購供應,加強生產信息監管,加快標準化基地建設,不斷增強技術支撐力。(2)經營品牌化。要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健全規范的信用管理制度,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三證”認證,積極申請農產品地理標志,搞好優勢農產品商標注冊,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建議農業、財貿等部門以此為突破口,幫助合作社廣泛聯系省內外各大連鎖超市,開展“農超對接”,發展配送業務,不斷開拓新的市場。(3)管理專業化。建議由農業部門牽頭,以各涉農部門專業技術人員為主體,組建合作社指導員隊伍,全面負責同類別合作社生產經營活動的指導、協調和服務工作。同時,依托農村遠程教育網和市農廣校、職教中心,定期舉辦合作社管理人員、財會人員和骨干社員培訓班,不斷提升專業水平。
(四)不斷加大扶持力度。
要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資金在支農資金中的比例,財政部門在財力上要重點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傾斜,充分發揮整合支農資金作用,可考慮將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標準化示范項目、農業產業化項目、農業科技入戶項目等各類財政支農項目和扶貧項目,委托有條件的合作社實施。農村金融合作機構應把農民專業合作社納入農村信用評定范圍,逐一建立信用檔案,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重點支持經營規模大、帶動農戶多、規范管理好、信用記錄優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對獲得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稱號或受到政府獎勵的合作社,應在評級、授信、用信、擔保等方面給予適當優惠。市級財政可以出資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擔保基金或風險補償基金,切實解決合作社擔保難、貸款難、風險大的問題。同時,應鼓勵社員敢于增資擴股,加大資金投入,并通過有效經營來增加自身積累,不斷做大做強農民專業合作社,使農民持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