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
【摘 要】本文針對英語社會化考試引發的觀點,分析探討了由此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提出應正確認識英語回歸語言工具本能,辯證理性地看待英語社會化改革。
【關鍵詞】高考改革;英語社會化考試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12-0111-01
一、引言
作為中國高考“三巨頭”之一的英語,從來都是應試場上“分分必較”,應試場外與補習、謀利捆綁在一起的熱門科目。然而就在今冬,它將迎來首次“大降溫”。
日前,教育部網站披露了高考招生改革總體方案的部分細節。總體方案和高考改革等配套實施意見將于2014年上半年出臺。根據“三年早知道”的原則,外語將不再在統一高考時舉行,擬實行社會化一年多考的改革,取社會化考試最高成績計入高考總分,并由學生自主選擇考試時間和次數。
本次改革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反響,上到政府,下至學校、家長、學生及培訓機構等等,引起了一片沸騰。縱觀眾多的觀點,有2個主流方面,一方面認為本次改革給“英語熱”降溫反映了中國人逐漸學會理性看待英語的工具性作用,另一方面認為,高考英語改革是一種“倒退”,因為高考英語分數的高低,直接關乎學校的英語教學水平、學生的英語水平。究竟是進步還是倒退,應放在一個動態的改革系統中考慮。本文圍繞以上兩方面探討分析了由此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針對改革產生的大眾盲目、焦慮等心理狀態,提出應一分為二看待英語社會化考試。
二、 英語社會化考試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很大一部分人為英語社會化考試為高考英語降低分值鼓掌,因為它帶來了一下幾方面的機遇:
首先,考試改革使學生對英語的需求由追求高考分數變為實際運用,有興趣的有意向的可能學得多一點,一般的可能學得少一點,更加注重實際運用。
其次,改革有利于體現教育公平,可以讓更多的缺乏英語資源教育的孩子有更多機會走進名牌大學。地區差異本身就無法讓教育完全公平,而全國英語師資結構性矛盾是教育部需要花力氣解決的現實問題。
再次,改革有助于英語回歸工具的本能,減少家長和學生認識和學習英語的盲目性,使英語學習更趨于理性。
最后,這次改革增強了國民的愛國情懷。隨著我國經濟的日益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日漸增強,在世界舞臺的角色變得舉足輕重,”漢語熱“的興起,從側面激起了熱愛祖國的情懷。
同時,更多的疑問認為挑戰大于機遇:
疑問一、“北京模式”是否全國適宜
今年10月,北京市教委發布《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見稿),計劃將英語由150分降至100分,并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兩次。
目前,大部分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還沒公布。但浙江、云南、天津等地已在高考英語聽力考試環節,率先探索一年多考。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不久前也在媒體前表示,外語的滿分分值以120分為宜。
“北京模式”是一個信號,是否會在其他省份推廣,一度引起部分家長的擔憂。在上海打工的山西籍女士王麗華認為,在英語教學水平不高的農村或西部地區,高考科目中唯一一門“有用”的科目被弱化,會使得這些地區的學生的英語水平與城市學生的差距越來越大。
在中央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郭英劍看來,北京英語退出統考的做法很快會為全國其他省份所效仿。“換句話說,只要無需教育部批準而只需省級部門通過,那么北京模式的蝴蝶效應就會在全國蔓延開來。”
疑問二:社會化考試是否公平
另一則爭議來自對考試公平的擔憂。英語雖然退出統考,但仍取社會化考試的最高成績與高考掛鉤,高考尚且發生竊題、舞弊事件,改為社會化考試更何以保證考試公平呢?
疑問三:考試組織形式和具體操作細節
首先,誰來主導并主持對考生如此重要的英語考試?如果是由政府相關部門,如考試研究院來主導并主持,如何體現其社會化的特點?如果由相關民間組織,如相關的考試委員會來主持并負責,如何解決其權威性的問題?其次,如何把這個社會化考試做到標準化,使之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英語水平?再次,如何考慮并策劃周到,使考試本身做到安全完善,從具體細節方面做到公正、公平、合理?
疑問四:教師、學生、家長身心的再次挑戰
針對社會化考試改革,有關中學英語社會化考試的培訓項目將會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學生和家長們也不得不要為英語社會化考試備考奔波,在考試組織形式和政策都不很明朗的情況下,教師、家長和學生又將為何去何陷入再度迷茫中;部分學生的英語優勢不再;如果英語高考社會化操作設計不當,不僅不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還原英語語言工具的本來面目,反而可能因為不得不參加培訓而增加學生學習負擔、增加家長經濟負擔。
三、建議
(一)正確看待英語回歸語言工具本能
陳法春認為:“英語,不管是作為一門學科來說,還是作為一個認識世界的工具來說,都是有用的。并不是英語改革了,這門課程就可以不學了。學生學習英語,應該聽、說、讀、寫、譯這樣的基本能力都要掌握。基礎打好了,不管考試形式如何變化,都能夠游刃有余地應對。”對于英語考試改革,不管考試形式如何變化,單詞、語法等基礎的東西是不會變的,與其擔心考試改革帶來的影響,不如扎扎實實地去學習,這才是應對考試改革的正途。
(二)放平心態,理性對待
英語社會化考試改革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廣泛的反響。社會各界褒貶不一,其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人們內心的惶恐和焦慮、不安和迷茫。我們應該擺正心態,采取積極地態度去面對,理性對待考試改革,減少盲目、跟風等消極思想。
高考改革的核心是在努力實現公平公正的基礎上打破應試教育的壁壘,真正推行素質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英語高考“社會化一年多考”的改革也必須基于這一指導思想,才能真正承擔起繼續打破 “一考定終身”試驗田的重任。對于英語高考“社會化一年多考”應采用一分為二的方法辯證的看待,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社會各方都應該理性對待。
參考文獻:
[1]英語考試社會化,教師未感失落反較好.文匯報,2013年12月17日.
[2]英語教學將更適應社會需求—和訊新聞.文匯報,2013年12月17日.
[3]高考英語“降溫”的困惑與爭議.中國科學報,2013年12月19日
[4]“后高考時代“提升學習效率是關鍵.文匯報,2013年12月16日.
[5]北京中高考改革:英語社會化考試,最好成績計入高考.中國新聞網,2013年10月21日.
[6]高考英語減50分,推社會化考試.新京報,2013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