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桂軍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12-0153-01
一、經世致用思想的內涵
經世致用思想起源于明清時期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學說。“經世”的內涵是“經國濟世”,強調要有遠大理想抱負,志存高遠,胸懷天下;“致用”的內涵是“學用結合”,強調要理論聯系實際,腳踏實地,注重實效。《辭源》中對“經世”的解釋為:治理世事;對“致用” 的解釋為:盡其所用。《辭?!返慕忉尀椋好髑逯H主張學問有益于國事的學術思潮。由此可以給經世致用下一個定義:經世致用就是關注社會現實,面對社會矛盾,并用所學解決社會問題,以求達到國治民安的實效。簡而言之,就是學問必須有益于國事。這一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求實、務實的思想特點以及“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晚清思想家魏源,就是經世致用思想的主要倡導者。嘉慶道光之時,清朝已入衰世,魏源以天下為己任,講求經世之學,力圖以此謀求國富民強,從而成為晚清學術的開風氣者。他由習王守仁心學而改從今文經學,論學以“通經致用”為宗旨。對于充斥朝野的考據學風和理學的性理空談,皆加貶斥,提出了“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他根據林則徐所主持譯編的《四洲志》,參以歷代史志及兩人記錄,輯為《海國圖志》50卷,后續增至100卷?!逗鴪D志》率先介紹西方各國歷史地理狀況,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是中國近代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的先行者之一,被毛澤東譽為“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我們今天倡導經世致用思想,就是要引導廣大學子把遠大理想抱負和鍥而不舍的精神努力結合起來,既要志存高遠,敢為天下先,又要腳踏實地,從點滴做起,學好知識、學好技術,成為祖國最需要的人才。
二、經世致用思想對人才成長的影響
經世致用思想是湖湘文化的精華,對湖南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她從遙遠的過去一路蜿蜒,不僅滋潤著一代代湖湘兒女,而且為一代代湖湘人物所發揚和光大。湖南可以說是人才輩出。岳麓書院門首有副名聯:“惟楚有材,于斯為盛”,作為湖南走向世界的這張響亮名片,就是對湖南人才輩出盛況空前的描述。近代以來的湖南,從“碌碌無所輕重”的閉塞地區漸次變為“功業之盛,舉世無出其右”的省份,成為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產生過至深至巨影響的四個地區(湖南、粵閩、江浙、四川)之一。其中一條重要原因就是在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下,一代代湖南英才的崛起和人才社會功能的最大限度發揮。歷史上,湖南出的人才很多,一是以魏源、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運動時期,在全國出現了“無湖南人不成衙門、無湖南人不成軍隊”的局面,官至省部長(巡撫、總督、尚書)的多達30多人,全國8大總督,湘人占據5個;二是以譚嗣同、黃興、蔡鍔、宋教仁為代表的戊戌維新和辛亥革命時期,“以守舊聞天下”的湖南成了最有生氣的省份;三是以毛澤東、蔡和森、劉少奇、彭德懷、賀龍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湖南籍的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杰出人才燦若群星,輝映神州。在近代著名的761位歷史名人中,湖南有83人,占10.9%。在495名中國共產黨黨史人物中,湖南有89人,占18%,其中黨的杰出領導人和創建時期的主要領導人有13人,占48%;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的52名領導人中,湖南籍的有10人。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選舉的17名政治局委員中,湖南籍的有7人。中央軍委在1989 年確定的33 名軍事家中,湖南有14人,占總數的42 %;《國民黨高級將領傳》收錄了255 名將軍,其中湖南有30名,占11.9%,如宋希濂、鄭洞國、廖耀湘、唐生智、程潛、陳明仁等;《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帥名錄》收錄了254 位將軍,其中73名是湖南人,占28.7%,其中,彭德懷、賀龍、羅榮桓、粟裕、黃克誠、楊勇、楊得志、肖克等人均是一代名將,十大元帥,湖南占了3個。所以,當代學術大師錢鐘書曾說:中國有三個半人,兩廣人算一個,湖南人算一個,江浙人算一個,山東人算半個??梢哉f,湖南在近現代之所以涌現出這么多憂國憂民的仁人志士,與湖湘文化的熏陶特別是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三、弘揚經世致用思想,促進技能人才成長
不同的時代造就不同的人才,不同的時代需要不同的人才。湖南歷史上之所以涌現出那么多的政治家、軍事家,就是基于當時的時代背景。在戰亂時期,為了救國救民、治國安邦,就必須要有一批軍事家站出來拯救國家,挽救民族,救民于水火;在社會變革時期,就必須要有一批改革家、政治家站出來,沖破陳腐觀念,改革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在當今和平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推進和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的制造大國,但是,我們不能永遠停留在制造大國這個層面上,還必須向制造強國邁進。而在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過程中,國家最需要的就是高技能人才。因為,我們現在的制造技術還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也正是因為制造技術的落后,才使得我們的產品價格低廉,同樣的產品在發達國家生產的和在國內生產的價格差距相當大,為什么,主要是因為我們的產品質量沒有別人好。而要提高產品的質量,首先必須提高員工的素質和技術水平。大家知道,德國的產品質量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世界上最貴的相機、數控機床等都產自德國,世界上最貴的十大名車德國占了4席。為什么德國的產品質量會有那么好,究其原因,除了他們擁有好的生產設備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擁有大批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在德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霸诘聡と搜劾?,所有的產品都是藝術品”,他們精湛的技藝和優秀的職業操守為德國企業在世界上開具了一張“信譽”保證書,企業產品成為了高品質、高水準的代名詞。德國前總理科爾在談到德國科學技術與經濟迅速發展的奧秘時指出,德國人們所具有的文化素質和發達的職業教育是促成德國今日強盛的關鍵所在。德國的高級技工、技師、高級技師在工人當中所占的比例達40%以上,而我國還不到7%。為什么我們跟德國的差距這么大,主要是因為德國的傳統文化重視職業技能培養,人才評價不唯學歷。在德國,職業技能教育非常受重視,能工巧匠頗受尊崇。包括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在內的許多成功的政治家和大企業家都是出身于手工業者,他們的職業生涯也大都是從技工開始,因此,技工職業在德國享有很好的聲譽。而在我們中國,長期以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觀念影響了人們的職業選擇,人們把著書立說、入仕做官當作高尚的事業,把生產制造、經商貿易當作下賤的職業。人們所追求的是學歷、文憑,把學技術當工人作為退而求其次的無奈選擇,這種思想非常普遍,因而技工往往不被看重,沒有應有的社會地位,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職業學校招收的學生往往都是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的落榜生,綜合素質相對較差,這也是職業學校難以培養出高技能人才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作為當代的青少年,必須大力弘揚經世致用思想,樹立正確的成才觀,不應該片面追求高學歷,而應該以祖國的需要為首選,以振興中華為己任,徹底摒棄“重學歷、輕技能”的陳腐觀念,選擇技能人才成長之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