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才華
【摘 要】“新校企合作”即高等職業院校與科技型小微企業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的合作,可以采用“雙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與“非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關鍵詞】人才培養;新校企合作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經過十幾年的改革、發展和探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肩負著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等領域一線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職責。但在改革中也呈現出許多問題,現以如何與科技型小微企業進行人才培養模式對接為例進行討論分析。
“新校企合作”即高等職業院校與科技型小微企業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的合作,可以采用“雙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與“非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一、探索新校企合作的背景
現在很多高職院校發展思路的制定是以“校企合作”為特征,實行“產、學、研”一體化的辦學思路。他們往往把目光盯緊國有大中型企業和世界五百強企業,向他們學習,與他們對接,和他們合作。然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拓展,科技型小微企業在社會發展中的位置越發凸顯,他帶動了大批城鎮和農村剩余勞動力,有效解決了國民的就業問題。在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統籌推進的過程中,科技型小微企業的作用逐步加大,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前景、戰略思路與科技型小微企業有著可持續的必要聯系。發揮高等職業教育的服務作用與調動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積極性更好的結合起來。職業教育要進一步向科技型小微企業領域傾斜,加大對科技型小微企業自主創新、社會事業等的支持力度,放寬對接市場眼光,實施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發展對接思路,支持科技型小微企業資本在鐵路、市政、金融、能源、電信、醫療等各個領域與職業教育的匹配對接。學校閉門培養學生,或只看中與大企業的合作,學校的發展空間會無形變窄,學生所學技術會比較單一,無法成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行業企業實際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出現學生就業難、科技型小微企業招聘需求人才難的兩難境地。因此,職業教育的發展模式必須改革,這對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與科技型小微企業建設的改革都是有益處的,促進天津地區經濟發展和滿足濱海新區科技型小微企業對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和應用價值。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其中科技型小微企業與高等職業院校的發展更是有目共睹,這就需要二者在相關的發展方面做以認真思考,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的必然趨勢。
在深化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模式改革以來,各高等職業院校及時修訂發展方案,對于推進高職職業教育建設的改革發展,促進地區經濟全面發展和滿足行業企業對高等教育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都提出了很多的設想和舉措。構建“學校與科技型小微企業供應鏈”人才培養模式,是提出高等職業院校發展模式改革的基礎,是將市場作為人才的培養的起點和終點,根據市場實際需求完成人才的培養,從而進一步有效提高學生就業和企業招聘成功率。
二、在職業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遇到的問題與困惑
職業教育在中國已經家喻戶曉,因為他是全民教育,是大眾教育,是人人都需要的教育。截止目前,職業教育在中國已經經歷了4個階段:即由上世紀90年代前期為初始階段,2004年止為迅猛發展階段,2004年后又經歷了大篇幅的洗牌階段,如今的職業教育正朝氣蓬勃的向國際化拓步前行。
(一)職業教育生源危機情況急需解決
職業教育應是脫貧教育,是人人都需要的教育,應該走群眾路線,應該有自己的招法。猶如“冰山理論”中提出的,浮在水面上的生源危機只是表層的顯性問題,其深層次的因由是很多復雜問題和歷史問題交織在一起所形成的。比如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政府改革開放的擴大等等。就好像是印度洋海嘯一樣,沖擊著整個的職業教育,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的職業教育將面臨著不可跨越的資源重組問題,優勝劣汰的競爭法則將使職業教育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生源危機的情況下,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字眼,區域保護政策是很多地方政府的殺手锏,校校之間的競爭(有的甚至是一個學校內部系與系的生源搶奪)必將導致溝通減少,信息流通性差,將制約職業學校發展的步伐。
政府政策上應該有所調整。當然,現在政府已經認識到職業教育是時代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出臺了許多有利于職業教育的相關政策。比如,獎助學金的政策實施,實現了一大批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大學夢,相關校企合作的政策及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的歷屆舉辦等等,這些對我國的職業教育起著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政府在具體如何實施和怎樣實施的制度建設上還沒有相關政策的完善。對于提升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改變家長和學生的觀念,政府應該提早預防。而且,政府應當發揮引導功能,在生源問題上起到進一步協調的但當作用。只有這樣,我國的職業院校教師才能夠把心思放在學校內涵建設上,放在專業發展和工學結合上,放在校園文化建設上、放在專業設置區域化上、放在科研攻關問題上,而不是單純的去跑市場,搶生源。
(二)學費市場化問題有待解決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凡是報名多的專業都是當年就業情況好的專業。我國人口大省的職業院校生源問題不是很愁,但也有所下滑。而一些中西部地區的職業院校,往往出現生源過盛的現象,這是由于專業設置符合當地百姓觀念和區域經濟政策的原因。
應該將學費適當市場化,給學校一定的自主權。報名多的專業學費可以適當增加,報名少的專業則相反。用市場這只手來調節生源問題。
(三)教學模式改革問題
著重解決“校企合作一頭熱,工學結合兩道輒,頂崗實習三不管,職業教育四不象”的普遍問題。
面對各區域職業教育的不同問題,我們可以將職業教育院校與科技型小微企業有效結合,使得培訓專業化、學歷大眾化,進一步加快教學改革一體化的模式。
三、在科技型小微企業快速發展的今天仍然面臨人才缺失問題
科技型小微企業近些年來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高等職業教育在大力發展的同時也迎來了新的春天。如何把科技型小微企業與高等職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使之更好的相互服務,對保持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和促進就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目前,科技型小微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難、缺少專業人才的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我國科技型小微企業進行了認真規劃,政府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各金融企業也將科技型小微企業作為扶持對象,有效的解決了“融資難”的部分問題。但是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使得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在科技型小微企業中發揮用武之地,還需要與高等職業教育加大合作力度與空間。
四、“新校企合作”有效促進人才培養模式開發
(一)“雙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雙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學校在與用人單位在充分協商的基礎上,結合用人單位提出的人才培養標準與學校自身的專業設置,與用人單位簽訂“雙訂單”,即“人才培養與用人協議”,并以此制定相應的教學培養方案與計劃。這里的“雙訂單式培養”一方面是指科技型小微企業和政府相關勞動部門,另一方面是指高等職業院校與學生、家長共同認可的培養方式。
學生畢業時,經用人單位和學校考核合格后,用人單位依照用人協議,吸收畢業生到其單位就業并簽訂就業協議。這種人才培養形式的關鍵在于:首先,不同與以往的“訂單式培養”,單純追求企業的需求,而不結合學校的實際能力。企業要與學校簽訂“雙訂單協議”;其次,企業必須提出具體的人才培養規格或標準,以此作為學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依據。
“雙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增加了職業院校學生就業的穩定性,提高了就業對口率,同時也避免了單純以企業為中心所產生的對學生學業的完成、對其知識的積累產生的影響。“雙訂單式培養”使得職業院校的學生根據企業所需學好本專業;同時又有效避免了有的學生在畢業后有新的發展機會或動向,但限于合同關于服務年限的規定而無法變動;避免了用人單位當初的承諾在學生畢業以后不完全兌現等等。這些凸現出的“機會成本”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對“訂單式培養”模式的縱深推進產生很大影響,但“雙訂單式培養”是政府、企業、學校、學生、家長五位一體的共識,基本會杜絕以上“機會成本”現象的發生。
(二)“非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非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基于對“雙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一個補充,主要針對那些當初沒有選擇的學生和急需用人的科技型小微企業來講的。他包括當前各個高等職業院校普遍運用的“訂單合作模式”、“虛擬訂單合作模式”、“后置訂單模式”、“頂崗實習模式”、“工學交替模式”、“職教集團模式”、“產學研模式”、“校內生產實訓模式”、“校外實習基地模式”等等。
以上“雙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和“非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各有其有點,但我們還需要結合各自學校和企業的特點,適當融入創新創業等相關理念,進一步做好做大“新校企合作”,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與科技型小微企業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的有效對接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黃亞妮. 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發展研究,2006,(10).68-73.
[2] 張永良,張學琴. 高職“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機制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07,(6).35-36.
[3] 李世剛. 訂單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 .中國成人教育,2008,(4).94-95.
[4] 劉連福,郭文洋.職業技術教育為中小微企業服務的對策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2,(11).3-5.
[5] 張桂蘭. 分層次推進校企深度合作[J].中國高等教育,2012,(2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