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拉比·衣比甫
(新疆農業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830052)
(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維吾爾族維語、漢語雙語人為對象,選取100名維吾爾族進行調查,包括干部,生意人,教師,大學生以及公司職員,他們的文化程度都不同,從文盲到博士都有,可以說是一個雙語社會的隨機樣本。被調查對象能夠熟練地使用維漢雙語的口語,他們在社會和家庭中都是用這兩種語言,但是兩種語言使用的情境和頻率不同。被查對象選自烏魯木齊市市民,包括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新疆廣播電視大學,新疆聯通公司,新疆東風汽車公司,六十五中學以及三西巷一個點心店的工作人員,因為從整個新疆來講,烏魯木齊是新疆的經濟和文化中心,隨著改革開放以來,這里也逐漸成為商貿和旅游的中心,是維漢語碼轉換使用頻率較高的地方,維吾爾族保持著濃郁的維吾爾族文化,同時也受到了漢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
(2)研究方法
雙語態度主要是在交往情境中對語言行為的態度,過去對這方面有研究的美國心理學家Wallace E.Lambert蘭伯特(1967),他對雙語口語的評價進行了“變語配對實驗”(matched-guise technique),他請雙語者用不同語言變體為某段話錄音,然后將錄音放給被試聽,請他們根據聲音為錄音者的特征作出評價。這種方法實際反映了被試根據語言態度來評價使用這種語言的個體的人格特征。另外,社會語言學家Amuda艾姆達進行了大量的問卷調查之后,設計了一個語言態度量表,該量表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之后的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萬明鋼等,1997)。本研究中的語言態度量表是根據艾姆達的語言態度量表以及萬明鋼等人在“藏族雙語人雙語態度的調查研究”一文中所使用的量表進行改編的。萬明鋼等人也是在艾姆達語言態度量表的基礎上,編制了適合藏漢雙語研究的語言態度量表,其研究成果已多次發表在心理學報上。本研究就根據這兩份量表,編制了適合維語和漢語的語碼轉換研究的語言態度量表,量表共有12道選擇題,其中表1探討調查對象對維語的態度,表2是探討調查對象對漢語的態度,表3是探討調查對象對交際情境中所持語言的態度。
問卷由12個問題組成,根據內容美國分為三種不同條件下的雙語態度,對母語的態度,對漢語的態度,雙語情境中的語言選擇和語碼轉換態度。

表1 維吾爾族對母語的態度
烏魯木齊是以漢族為主體,維、哈、回、克、錫、蒙等多民族雜居的地區,其中維漢雙語社會中,維語和漢語在社會生活中使用的頻率較高,在家庭交往中主要使用維語,在學校、單位以及維吾爾族同其他民族交流時主要使用漢語。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語言的功能時,語言是一種交際的工具,但是,當一個民族的語言成為雙語社會中的弱勢語言時,語言的交際功能也會受到限制,此時,母語對這個民族的意義就不僅是一種交際工具,也具有民族特征、民族文化的載體,民族情感的依托。表1中比較明顯的結果是問題3,有95%的維吾爾族都希望將來孩子應該要會母語,這是一個民族的本能反應,都有保持母語的愿望。表1問題4的結果中,有69%的維吾爾族人希望在同一地區一起工作的漢族能夠掌握維語,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兩個民族之間的友誼,也能更好地交流,為新疆的建設有很大的社會意義。

表2 維吾爾族對漢語的態度
漢語對雙語人而言是第二種語言,雙語人常常把漢語和母語進行比較,而且,他們還將兩種語言和兩種語言所屬的團體比較,從而決定自己對第二語言的態度。漢語雖然是第二語言,雙語人對第二語言持肯定態度,同時大多數人忠于自己的母語,調查對象大部分能理性地認識到學習漢語對本民族及其個體的重要性。對于維吾爾族來說,無論是升學、就業或在主流社會中獲得進一步發展,漢語是他們主要的工具。
雙語人對學習漢語持肯定的態度,在家庭中大部分家長(55%)反對孩子在家里講漢語,筆者在對調查對象進一步訪問時,有的家長認為學習漢語是孩子在學校的事,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與漢族交往,有的家長認為家庭是母語的最后一個領地,如果在家庭中不講母語,那就會失去說母語的機會了,更多家長認為在家庭成員之間講漢語感到別扭、不自在。

表3 維吾爾族雙語人在交往情境中的語言選擇態度
對于熟練的雙語人,在什么情況下選擇什么語言,是一個自動化、無意識的過程,這種過程是由于語言社會化逐漸形成的。
從調查對象雙語使用情況來看,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語言交往情況除了家庭情況除了家庭和家庭以外的社會交往兩類,社會交往情境中,學校、工作單位等場合。在兩類不同的交往情境中,兩種語言使用的機會不同,雙語人在家庭中以使用母語為主,使用漢語較少,有部分對象在家庭中維漢交替使用。這種情況出現在家長與他們正在上學的孩子講話時,用漢語回答孩子的問題,而調查對象與他們的配偶或者長輩交談時,基本用母語.有時家庭交往中維漢語碼轉換主要是因為孩子參與談話或提出了問題,成年人被動地用漢語回答。在社會交往情境中,兩種語言交替使用的機會比較多,如果談話者都是維族,大多用維語交談.如果談話者中有維族、也有漢族時,雙語人用漢語交流。在比較正式的談話場合,如開會、上課都使用漢語。
雙語人為了交際的需要在不同情境中的語碼轉換是經常發生的,有的語碼轉換并不引起情感或態度的體驗,比如,有其他維族和漢族人共同參與的漢語,在家庭成員之間或本民族成員之間,無論是對方語碼轉換還是自己的語碼轉換,都可能不含有情感或態度成分。表3中,調查對象用維語同本民族成員談話時,對方用漢語回答,56%的雙語人都感到不舒服,他們認為這些人是在裝腔作勢,這些人會被大家瞧不起。
雙語人對兩種語言的掌握程度可能有差別,有的維語程度好于漢語,而有的漢語程度好于維語,尤其是民考漢,由于掌握程度不同,雙語人使用的程度也不同,因此,雙語人交流時,會出現兩種語言的混雜現象,維族雙語人對混雜語言以及講這種語言的個體普遍持否定態度(54%),有些自己講混雜語言的人也對這些現象持否定態度,因為他們講不好地道的維語而感到內疚。
維吾爾族雙語人對他們的母語具有很深的感情,有強烈的保持母語的愿望,希望將來他們的后代都會說維語,他們對母語的態度中情感因素起重要作用。維吾爾族雙語人對漢語的態度更多地含有理性的成份,既要保持自己的母語,還要學會漢語,對學習漢語持積極的態度。維吾爾族雙語人在家庭和本民族成員交流時主要使用維語,如果談話者用維語,而對方用漢語回答或對方講摻雜著漢語的維語時,大多數雙語人對此現象持否定態度。
[1]濃依青.語言態度初探[D].JOURNAL OF TSNGHUA UNIVERSITY,1997(2).
[2]萬名鋼.藏族雙語人雙語態度的調查研究[J].心理學報,1997(3).
[3]王遠新.論少數民族語言態度的幾個問題[J].滿語研究,1999(1).
[4]王遠新.論裕固族的語言態度[J].語言與翻譯,1999(2).
[5]丁石慶.雙語交際者之語言態度觀窺探[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9,9.
[6]閆麗萍.新疆少數民族預科學生雙語態度的調查與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2(2).
[7]祝畹瑾.社會語言學譯文集[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