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珍
發展旅游產業助推石林縣經濟繁榮的對策建議
●趙桂珍
“休閑、娛樂、度假”慢慢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旅游也成了大眾時尚的消費。石林旅游雖經數十年的發展,成為石林的龍頭產業,但旅游收入卻仍依賴景區門票收入。文章從近兩年石林游客接待情況及綜合效益出發,分析石林旅游業現狀,指出石林旅游業面臨的主要問題,針對問題,探尋加快石林旅游綜合發展,推動石林經濟繁榮的幾點措施和建議。
石林旅游 綜合發展 石林經濟

表2 2013年石林旅游及相關產業經濟收入統計
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奇觀、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石林旅游業得到了蓬勃發展,成長為蜚聲國內外的世界級大品牌。隨著游客對“休閑、娛樂、度假”和文化消費需求的增加,石林旅游以“門票經濟”為主的產業模式已不適應市場需求,加快石林旅游產業綜合發展也就勢在必行。如何擺脫“門票經濟”的束縛,組建“食、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綜合旅游復合型旅游產業模式以助推石林縣經濟的繁榮,也就值得我們去探討和解決。
隨著石林品牌的國際化發展和人們旅游消費欲望的不斷增加,近幾年,石林游客接待量不斷上升,經濟收入也取得了長足發展。
(一)游客接待人數、經濟收入雙增長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石林游客接待量、經濟收入一直呈上升態勢,2013年,旅游綜合收入增幅放緩,增幅較上年下降13.9個百分點,總體上依然取得了游客數量、經濟收入雙增長的可喜成績。

表1 石林近年來游客接待情況
(二)2013年石林縣綜合經濟效益分析
從2013年石林縣經濟收入來看,景區游覽業收入占22.5%,同比增23.2%;批零業占17.3%,同比增20.9%;農業占13.4%,同比增32.5%;交通運輸占12.6%,同比增2.7%。四個產業占65.9%,較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2013年石林旅游及相關產業經濟收入詳見表2。旅游及相關產業創造增加值100667.56萬元,同比增4.9%,占GDP的15.5%。旅游及相關產業從業人員達14027人,同比增8%,占全縣從業人員的8.35%。2013年,旅游綜合收入增幅放緩,增幅較上年下降13.9個百分點。說明我縣旅游業收入主要還是來源于游、購、行三個部分。還處于觀光
近年來,伴隨著全國景區票價漲價浪潮一路飆升,石林景區門票價格也水漲船高,但是“門票經濟”單一發展模式的弊端也日漸突出,早已無法適應旅游市場現代化的發展要求。因此,分析目前石林旅游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存在優勢,探索向“綜合經濟”發展的策略也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石林旅游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宣傳不夠全面。石林旅游產業在宣傳促銷上缺乏理性的分析和研究,宣傳手段簡單,科技含量較低,宣傳不夠全面,過于側重對景區的宣傳,覆蓋面不廣,市場開拓緩慢,使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旅游產品失去了原本該有的市場占有率。
2.資源優勢沒充分利用。石林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被譽為“天下第一奇觀”,同時“阿詩瑪”彝族文化內涵豐富,影響深遠。但是這些資源沒有得到很好地開發利用,現有的旅游產品單一,開發層次低,沒有真正展現出其文化內涵和應有的價值,豐富的資源優勢沒有轉化成經濟優勢。
3.留客難問題比較突出。據調查,游客游覽大小石林景區的平均時間為138分鐘,逗留時間約為4小時,屬于典型的一日游。從石林縣城而言,承載世界級旅游區的功能未能發揮,酒店的入住率不容樂觀,綜合經濟效益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只有解決留客難問題,石林的經濟才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4.人才緊缺。石林縣旅游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人才引進機制不夠順暢,各旅游相關產業人才奇缺,特別是高素質的管理、營銷人才嚴重不足,從而制約了旅游業的發展模式,阻礙了石林經濟的快速發展。
5.融資方法少且力度不夠。石林旅游景區的運營主要以政府撥款為主,融資辦法少,力度小,只能通過提高門票價格來填補資金缺口,尤其是石林旅游服務區基本沒有融資渠道,致使服務區建設推進緩慢。
6.產業聯動性不強。旅游業關聯度極高,涉及到財政、建設、計劃等諸多領域,然而石林旅游產業目前沒有真正形成“觀光、休閑、度假、購物、商務、會議、美食、文化、健身”等多種服務相結合的綜合旅游復合型產業鏈。產業聯動性不強,對石林經濟拉動力度不夠。
7.鄉村旅游發展緩慢。2012年鄉村旅游首次納入統計,綜合收入占0.8%,增加值占1.5%,鄉村旅游利潤率較低,僅為491.2萬元。鄉村旅游業雖經過多年發展,但還處于初步階段,需要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二)發展綜合性旅游經濟的優勢
1.自然優勢。首先,喀斯特地貌景觀資源,幾乎占全縣1719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的67%,僅國家級風景名勝保護區就有350平方公里,石林喀斯特地貌景觀資源具有極高的生態價值、科研價值和美學價值,堪稱世界之最。其次,土地資源,在全縣1719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上,可耕地面積80余萬畝,林地面積1280余萬畝,牧草地面積4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4%以上。這兩方面的自然資源優勢為當地社會經濟和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2.文化優勢。石林的文化資源優勢體現在以彝族撒尼文化為代表的阿詩瑪文化上,涵括石林彝族的語言文字、服飾衣著、飲食習俗、居室建筑、生產生活、節日慶典、婚喪嫁娶、歌舞樂器等諸多領域,體系完備,博大精深。例如:火把節、國際“牛王”爭霸賽、大型原生態民族歌舞劇《阿詩瑪》、“石林老街·東門坊”文化休閑街區等。
3.區位優勢。(1)省內區位。石林縣城距離省會昆明市僅87公里,地處昆明市1小時城市休閑旅游經濟圈內,按經濟發展的梯度推進規律,石林將會成為經濟發展的熱區;“九-石-阿”旅游專線全長120公里,將九鄉、石林、阿廬古洞3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連接起來,形成以石林為中心的環線,為石林旅游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2)國內區位。石林位于南-貴-昆都市圈的邊緣和昆河經濟走廊中越通道上,以西南出海通道、南昆鐵路(過境石林縣46.7公里)、重慶至湛江國道主干線為依托,連接“泛珠三角”區域。(3)國際區位。石林屬于中越通道的一部分,是連接“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的縱向發展軸,有利于形成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和泛南亞合作區的交通樞紐,將旅游產業向國際化靠攏。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發展較為成熟的交通條件為石林旅游產業發展帶來了便捷與機遇。
4.品牌優勢。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憑借獨有的自然資源和傳奇的民俗文化,石林取得了許多資格認證及榮譽,慢慢演變成為世界級大品牌,具備了發展石林經濟的品牌優勢。參見表3。

表3 石林歷年所獲資格認證及榮譽
(一)全方位宣傳石林,彰顯石林城市魅力
對石林的宣傳必須以石林縣為一個整體,圍繞旅游六要素(游、吃、住、行、購、娛)進行全方位宣傳,既要重點突出,也要注意整體策劃,宣傳要彰顯石林品牌的文化內涵和地位,特別是要注重對核心景區(點)、名人、著名歷史事件和歷史遺跡的推介宣傳,將石林城市魅力宣傳得淋漓盡致。多角度全方位宣傳石林,不僅要宣傳石林獨特的風景,也要宣傳石林舒適的住宿、美味的飲食、熱鬧的節日、特色的產品等等,從而增加游客到石林出游的欲望,刺激游客消費,帶動石林經濟發展。
(二)充分利用資源優勢,開發綜合性旅游產品
目前石林旅游產品單一,資源優勢沒有充分轉換為經濟優勢,針對這一現狀,石林旅游應該整合資源開發綜合性產品,提升產品檔次,形成特色體系。要充分挖掘石林自然風光、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旅游資源,立足特色資源,開發新型旅游產品,促進文化旅游、工業旅游、鄉村旅游,將資源優勢充分轉換為經濟優勢。
(三)促進多層次消費,增加游客逗留時間
在旅游日益大眾化和日常生活化的情形下,旅游者的消費需求從單一自然觀光型旅游的低層次需求向復合體驗綜合型旅游擴展。為滿足游客需求,石林縣應該提升旅游項目、產品、服務的檔次水準,多層次發展觀光、休閑度假、運動健身、體驗互動、科普教育和各種類型的專項旅游、特種旅游,提供標準化、特色化、個性化、細微化、人性化的旅游服務,促進游客多層次消費,增加游客逗留時間,以最大限度做到“遠方的客人請您留下來”,達到讓游客“游一景、住一宿、吃一餐、看一場、購一物”的基本目的。
(四)引進優秀管理人才,提升管理服務質量
人才是高科技、先進經驗管理的載體。針對石林旅游管理、營銷人才緊缺現狀,石林旅游產業要向綜合性發展,必須解決人才問題。要建立良好的用人機制,引進、留住各類旅游人才,并為各類旅游人才提供和創造發展的空間與舞臺。從沿海和境外引進旅游經營、管理、營銷、策劃等各類人才為石林縣所用的同時應加強對人才的培養,采取職業教育、分層培養、輸送到國內外深造等方式,著力培養旅游人才的骨干力量,打造旅游精英團隊,快速提升旅游經營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讓游客充分享受石林的優質服務。優秀的管理、優質的服務必定會助推石林縣域經濟繁榮。
(五)拓寬融資渠道,大力引進外資
面對石林旅游融資渠道狹窄的問題,石林旅游必須在市場運作主體上走集團化經營之路,努力拓寬融資渠道,大力引進外資,引進戰略投資者整體經營,形成旅游投資多元化格局,用大項目、大資本和戰略投資者來加快石林旅游大發展。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投資導向作用,多辦法、多渠道整合各類資金,形成投資開發旅游的強大合力。
(六)優化旅游產業鏈,盤活石林區域經濟
旅游產業鏈的產出呈現多種形態,涵蓋以“行、游、住、食、購、娛”六大要素為主的諸多產品服務及相關部門。然而從石林綜合經濟效益分析來看,石林主要依托“行、游、購”,餐飲、住宿、娛樂、休閑等行業無充分發展的時間和空間。石林旅游產業必須形成一條健康有效運作的旅游產業鏈,并對旅游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進行分工與合作,進一步加強產業鏈上各環節之間的有效聯系,發揮各行業間的聯動作用,追求動態平衡、優勢互補、持續改進及自我優化,刺激游客消費,盤活石林縣域經濟。
(七)發展鄉村旅游,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人們越來越喜歡走進大自然、走進農村,發展鄉村旅游也就顯得非常有價值。石林有著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有大批民族文化生態旅游示范村如:寺背后村、阿著底村、彝族第一村、糯黑村、小圭山村等,這些鄉村有的完成了發展規劃,有的還處于待開發狀態。石林縣可以通過主題活動、宣傳教育等方式鼓勵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到農業旅游產品的開發中來,一是積極推進傳統“農家樂”模式,以體驗農業農村情趣為主,讓游客到石林鄉村去休閑度假、回歸自然,內容可以包括農田景色觀賞、農活體驗、垂釣、野味餐飲、住宿、游樂等。二是創新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大力發展都市農莊,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同時創造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為石林縣綜合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1]李民.張家界旅游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J].2010
[2]胡文娟.體驗經濟時代的旅游景區管理模式[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3
[3]張洋欽.劉鑒鈴.旅游業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效應研究.2010
(作者單位:云南省石林風景名勝區管理局 云南石林 652211)
(責編:賈偉)
F590
A
1004-4914(2014)06-185-03旅游階段,以“門票經濟”單一發展模式為主,綜合的旅游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同時,旅游綜合收入增幅減緩,必須采取系列措施加快石林旅游轉型助推石林經濟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