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巍娜+張磊
摘 要:生態工業園是繼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之后我國的第三代產業園區。是基于生態經濟學和系統經濟學、甚至環境、人口、資源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上而開創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解決資源的大量耗竭和廢物的過量排放的唯一途徑。因此,要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們積極探索秦皇島市工業園區發展的新路徑,推動秦皇島生態城市的建設。
關鍵詞:秦皇島市 循環經濟 生態工業園區 發展模式 路徑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6-022-02
十八大報告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和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秦皇島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瓶頸之一。秦皇島市要實現工業實質性跨越,必須樹立循環經濟理念,積極發展生態工業。
一、秦皇島市生態工業園區的現狀
隨著全市城區的逐步擴大,當初偏遠的北部工業區,經過數年的發展,已被林立的高樓包圍,萬科、恒大、興龍、天洋、萬通和煜明等多家知名房地產企業紛紛進駐北部工業區,兩到三年的時間里,北部工業區將形成一個人口達數萬的生活居住區,工業企業和居民區的再次混雜凸顯了城市規劃與發展的矛盾。我市最大的“退城進郊”企業耀華集團和正在開發的房地產項目相連。
海港區的發展方向是北擴,可能面臨第二次的“退城近郊”。園區選址和規劃的前瞻性不夠,造成了現在城市發展的瓶頸,同時也造成了社會財富的極大浪費。
二、秦皇島市生態工業園區的模式設計
隨著生態工業園產業共生體系的動態發展,生態產業鏈網也逐步完善。研究分析秦皇島市生態工業園的建設情況,其產業共生體系為虛擬型產業共生模式。
這一模式與傳統的生態工業園產業共生體系構建模式存在明顯的差異。工業園區為建立在固定地域上的企業群體,生態工業園區的發展是推進全市工業生態化的重要載體。由于受到工業園區地理空間和功能定位等約束,工業園區有時很難形成有效的產業共生體系。生態工業園區水平迫切需要通過空間的拓展與延伸,構建區域協同共生的工業生態系統。生態工業園區過程就是推進園區產業逐步實現生態化發展,成為工業廢物減量化、再循環、資源化的實踐區。在推進生態工業園區的過程中,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科技研發條件、工業生態系統和環境管理水平等,但考慮到工業園是工業企業的聚集地,園區企業的資源支撐、最終廢物的處理、完整產業鏈的構建等往往需要通過區外合作來完成。因此,隨著生態化的進程,空間因素也逐漸成為影響工業園區生態化建設水平的重要因素。虛擬型產業共生模式不局限于地理界限,工業園區產業體系建設主體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工具,利用數據信息平臺構建工業園區產業共生體系中產業及其內部企業的開放式動態系統,當然這些模式的內在驅動力與存在一個多元化的市場需求等相關內容密不可分。突破地理上的限制,工業園區區域內的產業發展可以形成具有高度靈活特點的產業梯次結構,這對于突發事件的應急性,具有極強的適應性;同時,參加合作的企業可以通過各自核心能力的組合,充分發揮協同工作和優勢互補的作用。
三、秦皇島生態工業園區的發展路徑
1.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秦皇島市應細化區域間產業結構、防止產能過剩、無序競爭等問題,增強服務業發展力度,大力發展農業。要樹立均衡發展理念,堅持土地開發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堅持以重點開發促進面上保護,加快構建多中心網絡型土土地開發格局;要樹立產業協調發展理念,堅持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依托秦皇島市資源優勢優化基地布局,避免過度開發,所導致森林破壞、濕地萎縮、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等問題和大氣、土壤和水環境總體質量下降。保護海域生態環境。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極其重要也極為緊迫。
2.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發展循環經濟是節約資源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徑。秦皇島市發展應樹立三種意識:節約意識、責任意識、憂患意識。健全三個機制:節約制度、監督制度、獎懲制度。抓住一個關鍵。政府領導重視、率先垂范是抓好節能降耗、降低成本工作的關鍵。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注重從源頭上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量以及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變成再生資源,加強資源循環利用的技術研發,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加快形成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3.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在“節、減、治、創”四個字上下工夫,防止“兩高一資”企業盲目擴張,強力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節能工作,堅決關閉淘汰落后產能,使經濟快速增長與生態環境相適應,推進新形勢下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的新轉變、新跨越。通過組建秦皇島市生態建設組織,把環保志愿者召集到一起,來宣傳環保知識。讓環保教育進課堂,將環保知識帶給學生。對環保的關注要從小培養,要讓小孩子們了解環保,爭做環保衛士。
4.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制度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需要加強有利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評價體系、稅費制度、土地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排放(污)權交易制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交易市場制度。如此方能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確保其取得實效。
建設生態文明,昭示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意味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變,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也是全黨全國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的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本文為秦皇島市2013年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302A276】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2] 張磊,張志輝,耿巍娜.基于循環經濟理念的城市生態工業園區發展探究[J].商業時代,2010(15)
[3] 胡軍.中國工業園區生態化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4] 林軒.胡錦濤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云南林業,2012(12)
(作者單位:燕山大學 河北秦皇島 066004)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