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東燕
【摘要】在互聯網金融與利率市場化的沖擊下,商業銀行的傳統經營模式與盈利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社區銀行作為網點經營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并作為向“輕型銀行”轉型的重要方式而被各家銀行關注和推行,但目前中國社區銀行的發展仍然存在定位不清晰、產品不夠豐富、沒有實現服務的立體化的問題,從而對現有的網點渠道沒有形成有力補充,反而拖累整體成本的壓控。本文通過分析社區銀行的概念和在國外發展的經驗,力求找到中國社區銀行發展模式的解決方案,使社區銀行能夠成為商業銀行面對競爭壓力和外部環境的有力武器,從中找到利潤增長空間,建立核心競爭力,同時落實國家“金融惠民”的政策,實現社會服務的提升。
【關鍵詞】社區銀行 轉型 發展模式
近年來,隨著國內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與利率市場化的日益深入,越來越多的中小銀行開始意識到轉型壓力,通過網點下沉、接近基層金融消費者、爭奪分散而穩定的零售核心存款,為零售業務發展尋找出路,“社區銀行”成為銀行向“輕型銀行”轉型的重要方式,發展社區銀行呼聲日益高漲,成為金融改革的熱門話題之一。2013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國內包括興業、民生、中信、浦發、平安等股份制銀行已先后試水社區金融,通過微型網點的設立彌補網點總數量的不足。民生銀行甚至提出要在三年內設立一萬家“金融便利店”的目標。
一、社區銀行的概念和背景
社區銀行(Community Bank)的概念來自于美國等西方金融發達國家,根據美國獨立社區銀行協會(ICBA)對社區銀行的定義,社區銀行是指在一定地區的社區范圍內按照市場化原則自主設立、獨立經營,主要服務于中小企業和個人客戶的中小銀行。Scott E·Hein(2005)等人界定社區銀行的唯一標準是資產規模大小,即資產規模在10億美元以下的小銀行。Allen N·Berger(2003)等人則認為,在發達國家社區銀行可采用傳統定義,即10億美元以下,而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社區銀行的資產規模可以降低至1億美元以內。在美國,富國銀行因其社區銀行、批發銀行、財富管理的三架馬車模式大獲成功而成為業界優秀模式。社區銀行定位為在城市或鄉村居民聚居的區域設立,服務中小企業、家庭服務的小型商業銀行。國內學者早在上個世紀末就展開了對中國發展社區銀行的必要性的研究,包括巴曙松(2002)、鐘偉(2003)、黃勵剛(2005)董越(2006)在內的大多數學者認為,在中國發展社區銀行對于經濟發展及銀行經營有著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同時王愛儉(2005)認為,在我國發展社區銀行應采取改造為主的方式,高勇(2007)提出通過注入民營資本的方式,擴大融資的便利性。
政策層面,社區銀行被銀監會定位為服務社區居民和小微企業的簡易型銀行網點,屬于支行的一種特殊類型。銀監會2013年發布《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中小銀行設立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通知》的277號文規定,為確保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合法性、嚴謹性,社區支行、小微支行設立應履行相關行政審批程序,實行持牌經營。自助銀行按照現有規定,嚴格界定為無人值守的銀行網點。不過,社區支行、小微支行審批流程可簡化。社區銀行分“有人”和“無人”兩種模式,其中“有人”網點必須持牌,“無人”則必須自助,不存在中間形態。民生銀行早期“自助+咨詢”的“金融便利店”模式被要求按照規范進行整改。廣東銀監局在2015年7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股份制商業銀行社區支行、小微支行金融服務和風險防范的通知》(粵銀監辦發【2015】333號文),強調股份制銀行要明確“兩小”支行定位,優化金融服務功能,利用“兩小”支行功能設置簡約和服務時間靈活的優勢,著重滿足借記卡、VTM發卡、信用卡申請、理財銷售、貸款咨詢、繳費結算、自助交易輔導等基礎金融服務需求,并可在具備相關銷售資質的前提下辦理保險、基金銷售業務;文件同時要求“兩小”支行貼近基層客戶、提供差異化惠民服務,通過搭建社區特色服務平臺、創新服務模式、實施減費讓利等舉措實現服務社會;另外還要求完善內部管理、加強內控,加強風險控制、規范業務行為、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保持持續發展等要求。這份文件為金融業發展社區銀行模式提供了依據并指出了發展方向。
二、國外社區銀行發展的經驗
美國社區銀行在政府宏觀政策的積極引領下,滿足當地家庭、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客戶忠誠度非常高。從富國銀行的社區銀行發展的經驗來看,社區銀行的競爭要點在于發展零售銀行業務,為個人及小企業提供包括信用卡、儲蓄卡、汽車貸款、教育貸款、投融資、保險、信托等全方面金融服務。我國對社區銀行的研究除了對社區銀行的定義,就是通過分析社區銀行的經營優勢,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美國現有8000多家社區銀行,數量占美國全部銀行數量的97%左右。雖然次貸危機以后社區銀行也面臨嚴峻考驗,但是在美國經濟復蘇過程中缺表現良好。在重要的貸款分布中社區銀行的表現由于大型銀行,且有更高的資本充足率。通過國內外對美國等發達國家社區銀行的研究以及實例分析認為,社區銀行總體上有以下優勢:
(一)政府配套政策的支持
美國1977年頒布了《社區再投資法》(Community Reinvest- ment Act,簡稱CRA),被監管金融機構“有持續和責無旁貸的責任”滿足整個社區的信貸需求,包括中低收入社區和借款人的信貸需求,鼓勵金融機構到經濟不發達的特定社區開展金融活動,給予社區銀行免征各種稅賦,可參照市場利率自主決定存貸款利率等特殊政策。此外,美國從20世紀40年代起,就開始設立扶持小企業發展的官方機構,美國聯邦中小企業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簡稱SBA)于1958年被美國國會確定為“永久性聯邦機構”。小企業管理局引導包括社區銀行在內的各種銀行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還有專門針對社區銀行的獨立社區銀行協會。
(二)社區銀行擁有地緣優勢
社區銀行致力于為中小企業客戶提供服務,這些中小企業多分布在物理距離較近的地區,使得社區銀行能夠輕易獲得客戶信息。相對于社區銀行,大銀行在中小企業貸款發放上存在信息不對稱的風險。此外,社區內的企業和居民對存款利率的敏感性較低,其更愿意選擇距離自身較近的銀行辦理存款業務。
(三)重視渠道建設,強調客戶接觸
以富國銀行為例,截止2012年末,富國銀行網點數量(9097家)是美國銀行(5500家)的1.65倍,人員數量超過美國銀行,資產規模是美國銀行的0.67倍。通過渠道鋪設,社區銀行將金融服務下沉到社區一線,通過與社區客戶的面對面接觸迅速獲取客戶信息及服務需求,將營銷效果發揮到最佳。截止2012年末,富國銀行家庭用戶戶均購買富國銀行產品6.03個,社區銀行貢獻了富國銀行核心存款總額的61.86%,使富國銀行取得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的存款成本。
(四)豐富、多樣化的產品,提升社區金融服務的客戶滿足度
以富國銀行為例,社區銀行是富國銀行成就交叉營銷的重要陣地。其社區銀行涵蓋從儲蓄業務、融資業務到財富管理服務三大領域,為社區銀行家庭用戶、小微企業用戶提供多樣化、全條線的一攬子金融服務。此外,富國銀行還通過自助銀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打造集“網點+ATM+互聯網+移動終端+固定電話”為一體的立體式金融服務渠道。
(五)社區銀行更擅長中小企業信貸
作為本身就是小企業的社區銀行來說,更理解小企業的需全球,其核心貸款就是針對小企業和農場。社區銀行在發放貸款時社區銀行的工作人員會跟客戶進行現場交流,會酌情考慮客戶的家庭背景、收支狀況等因素,從而做到差異化審批。社區銀行的中小企業貸款比例遠高于大型銀行。與大銀行相比,社區銀行的客戶總量偏少,在進行客戶信息分析時,更加充分詳細。由于中小企業更多的將社區銀行作為主辦行,使社區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息掌握更為綜合全面,信息對稱程度相對較高,更適合處理模糊性強、人格化特征顯著的“軟信息”。更擅長發放針對中小企業的關系型貸款。
三、國內社區銀行發展模式思考
在當前國內銀行業面臨利率下行、融資渠道多元化、競爭日益激勵的情況下,社區銀行作為服務和營銷手段的改革,可成為正常網點渠道的重要補充,也有機會成為一家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但如何發展好社區銀行?社區銀行應該如何定位?盈利模式如何?目前各家銀行還在“各顯神通”、“摸石頭過河”。部分銀行采取“小而精”的低成本模式,面積小、設備少、功能單一;部分銀行特點功能齊全,可以辦理包括理財、個貸等各種除了現金業務以外的資產負債業務;還有些銀行力求打造與超市、快遞等結合的,同時具備兒童游戲等多功能、與居民生活更為緊密配套的“服務型”社區銀行。但總體上,目前國內銀行設立的社區支行都存在定位不清晰、沒有長期戰略規劃、產品創新不到位、服務不充分等問題,沒有對網點渠道形成有效的補充。真正意義上的社區銀行在功能定位、業務特點、人員配備、機制流程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一般分支行網點的突出特色,根據社區客戶特點設計金融產品,為社區居民提供個性化的金融服務。綜合國內外社區銀行的差距和國內政治經濟環境和相關政策因素,筆者認為,中國的社區銀行發展模式上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社區銀行的設立要注重成本與產出分析
從財務成本優勢、競爭力優勢角度來說,這種業務模式應該承擔起輕資產、低成本、寬服務、規模利潤等最終探索要求;也即是商業銀行經營三原則:流動性、安全性、贏利性。一方面要關注成本投入,在網點選址、網點面積、設備及人員的基本配置等方面應該以精簡投入為原則建立標準,目前國內社區銀行的面積基本上在30~100平方米,按照平均水平70平方米、所在區域為一線城市“次中心”區域,租金、水電及各類裝修攤銷等“固定費用”的年投入約60萬元,不考慮中間業務收入,按照存貸利差2.63%、存貸比約70%計算,“盈虧平衡點”的存款規模應達到3000萬元,貸款應達到2000萬元;另一方面要關注產出情況,在中小股份制銀行設立社區銀行時,要獨立核算、單獨考核,建立精確的財務預算系統,以方便統計業績和計算效益。
(二)社區銀行要明確自身定位,與大銀行開展錯位競爭
社區銀行不只是成為一種貼近客群的物理網點翻版,而應該在業務模式(資產還是負債、個人金融還是公司金融)、網點形態(無處不在的互聯網虛擬化無形化網點,還是固定的物理網點)、人員結構(是否配置人員、人員多少、什么崗位、人員是否外包)、渠道的互聯網化再適應(通過人員來提供金融服務還是機器解決服務需求)等方面有所創新。在時間、空間上要有所突破,如何把有形網點和無形網點結合起來,實現向不特定客戶,提供7X24小時的不間斷服務;如何從區域化、網格化,各自劃分勢力范圍的銀行類金融機構,向近十年出現的載體虛擬化的、輕資產化網絡銀行學習,這是最應該思考的方向。
(三)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體系
不同于大銀行標準化產品的模式,社區銀行基于自身靈活多樣、針對性定位的特點,應結合所在社區的特點,針對商圈型、批發市場型、高端社區型、老年社區型、醫院學校家屬院型等不同社區特點,有針對性地提供個性化和共性化的服務。如針對高端社區型,可圍繞居民生活消費、娛樂休閑、子女教育等需求提供服務,突出“消費銀行”的特色;對于新興社區,可以加強自助服務、加大VTM設備投入等;針對商圈型社區,可結合小微企業所在行業、注冊類型、發展階段的特點,提供多樣化、差異化的信貸服務,減輕小微企業抵押擔保的壓力,注重信用情況和現金流情況,提高放寬效率和服務水平,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和準入門檻,打造社區金融“一攬子”服務平臺。此外,結合目前很多城市的政府部門推廣應用IC卡,如社會保障、公積金、預付費公用電話等用于身份識別、電子支付等多項功能的情況,社區銀行可以IC卡為載體,用“社區一卡通”代替單一的借記卡,還可與社區商家合作,鼓勵社區居民持卡消費,實現社區商戶、社區居民、社區銀行、社區管理一體化的共贏,促進社區整體服務升級。
(四)社區銀行應結合自身“貼近社區”的特點,在風險把控的前提下開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
通過社區銀行小型化、屬地化、網格化經營,充分發揮社區銀行更加靠近社區、靠近小企業、靠近居民的特點,進一步增強發展資產業務過程中的信息對稱性,與大銀行的“交易型信貸”相區別,發展“關系型信貸”,充分搜集“軟信息”將信用風險降低到可控范圍。
參考文獻
[1]巴曙松.社區銀行能否成為中國銀行業放松管制的突破口.現代管理科學,2002,(7):19~21.
[2]蔡寧偉.社區銀行的內涵特征、歷史沿革與模式創新——基于中外社區銀行的內容分析與案例研究.蘭州商學院學報,2015,(3):46~58.
[3]陳一洪.社區銀行建設的美國經驗與國內現狀.環渤海經濟瞭望,2014,(5):55~59.
[4]李鑫.對當前我國社區銀行建設的幾點反思.財會月刊,2014,(11):38~40.
[5]譚志斌.社區銀行金融服務模式創新發展研究.哈爾濱金融學院學報,2015,(1):14~19.
[6]王淼.美國社區銀行面臨的考驗及對我國的啟示.中國農村金融,2011,(14):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