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迪 楊冰雨 宋 妍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嶄新的文明形態。20世紀30至70年代,歐美等經濟發達國家發生了“八大公害事件”——馬斯河谷事件、多諾拉事件、洛杉磯光學煙霧事件、倫敦煙霧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水俁病事件和疼痛病事件。80年代末期臭氧層的損害及本世紀霧霾等環境問題的出現都已經嚴重危害了人類文明的延續和發展。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做出了“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并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并列,形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因此必須要大力加強全社會生態文明教育。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是中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高校作為培養人才搖籃,肩負著培養民族振興與社會發展優秀人才的使命,大學生則肩負著國家經濟建設的重任,是我國社會倡導生態保護的生力軍。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傳播文明的重要途徑無疑是提升人類文明的重要力量,生涯規劃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一方面,對大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教育能夠有利于具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為生涯規劃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能夠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起到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將生態文明觀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范疇中,不但可以有效推動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還將更有利于人類生態文明的建設。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形態。在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這幾個階段之后,出現了全新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從這種文明形態的出現我們可以看出,人類在與自然界的長期正面“交鋒”中不斷的發現老子“無為”思想的重要性,要從畏懼自然、征服自然到最終的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恩格斯曾經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生態文明思想的提出標志著人類對于自然界由開發到和諧共存的全新時代,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大進步。
大學生的生態意識、素質高低直接影響著我國生態環境的好壞甚至是國家的前途和發展。高校肩負著教育和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道德觀的重任。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
教育與文明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教育的發展水平直接體現著文明的發展程度。特定的文明對教育有著特殊的要求,同時,文明也離不開教育的維持,教育是文明性質和水平的體現。生態文明的建設,需要加強對大學生生態文明的教育,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推動生態文明的發展。將生態文明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將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發展。
生涯規劃簡單來說,就是對影響我們生涯發展的經濟、社會、心理、教育、生理等各種因素的選擇和創造。它通常建立在個體對自我全面、深刻的認識的基礎之上,需要結合職業發展的一般性特點。生涯規劃的目的在于對于自己的人生做一個合理的、全面的審視,并制定出適合自己發展的軌跡。
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建設的繼承者和接班人,應該也必須要對自身的發展做出合理的規劃,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即可持續發展觀。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提出的“實現生態退化的零增長”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實現三大目標之一。2003年7月28日,胡錦濤同志在講話中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戰略思想,可持續發展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亦是對環境、資源的合理化建設。
生態文明是人類經歷了工業文明對自然肆意的掠奪和破壞之后全面反思社會發展得失而提出的新思想。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宗旨,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全球性的生態危機迫使人類必須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我國傳統高等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如何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何遵守人類社會長期發展所形成的基本道德規范。傳統的教育極大地發揮了它所特有的功能和價值,而生態文明教育則是將到的適應范圍擴大化,道德范圍不但要擴展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要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豐富了高等教育的內容,拓寬了高等教育的廣度。
首先,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念。自然不僅是人的生存根基,更是人類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家園,對生命的尊重、對自然環境的保護體現出人類自身的進步。生態文明教育要使人善待大自然,發展人與大自然之間的理性的關系。
其次,幫助大學生確立人與人之間的正確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取決于人與人關系的協調。工業文明時期人類對大自然進行了肆意的掠奪和無休止的開發,從根本上講是極端的利己主義行為,一部分人的發展不應該損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社會的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也要滿足后代人的需求。生態文明從根本上講是利他主義的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價值觀念。可以說,生態文明教育有利于培養人的宏觀整體的道德思維,提高人的道德覺悟意識、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必然首當其沖。
人的全面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在生態文明的視閾下表現為經濟價值、精神價值與生態價值的統一。生態文明滲透著人類對文明價值的全新詮釋以及對社會發展的理性觀察,體現了人們對以往價值觀念的重新認識。當今,生態文明觀已經成為衡量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志。生態文明教育促使大學生關注人與自然系統的整體利益,賦予大學生自覺保護自然地意識與能力,并將二者有機結合。生態文明教育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出了相對以往更高的要求,將會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生涯規劃教育意在提高大學生自我認知的前提下,合理提高自身能力各方面能力,對自身興趣、愛好、能力等與所處環境做出有效的判斷,最終做出最有利于自身發展的選擇。生態文明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也能夠為大學生的生涯規劃提供長期有效的發展機制。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自覺活動的前提。整個人類歷史發展,是一個有自發到自覺得一個過程。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了人的類特性即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社會向前發展,人的自覺程度就會高。自覺活動是由自覺意識影響和支配的活動,是人的高層次活動,是區別于動物的標志。生態文明的建設需要從自發活動上升到自覺活動,這種升華需要強大的理想和信念作為動力支撐。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整個生態文明建設中,能夠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大的理論思維和組織能力,激發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促使生態文明建設由自發上升為自覺的活動。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只有充分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同時,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把人和自然規律相結合,才能夠使人類社會和諧有序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使人重新認識自身與自然的關系,糾正“人類中心主義”的錯誤價值取向,養成愛護大自然和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的生態保護意識,形成正確的生態價值觀。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生態文明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怎樣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合格的大學生呢?筆者認為,要不斷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與時俱進。生涯規劃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也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解放思想,大學生只有不斷接受新思想才能在行動上有新的突破。
關于人的本質,馬克思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中曾經指出,“他們是什么樣的,這與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由此可見,人的本質與人的生產是一致的,不同的生產表征著不同類型的人。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的新范式,需要具有生態人格的主體來承擔,我們將其稱之為“生態人”。生態危機是工業文明帶來的后果,是“自然界對我們無情的報復”。建設生態文明要培養與生態文明相符合的“生態人”,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經階段。一定意義上來講,生態人的培養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對于未來生態社會的塑造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價值。充分發揮生態人的生態思維和生態人格是實現生態文明的前提和基礎,因此,生態人的培養是“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的根本目標和根本任務。
生態文明建設時人類在對歷史反思的基礎上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新探索和偉大創新,這一全新的文明形態的出現需要科學的引導,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重在改變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大學生是生態文明的關注者、傳播者和建設者,思想政治教育是進行生態文明觀念教育、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通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傳播生態文明理論,培養生態文明行為,弘揚傳統生態文化,建設校園生態文化。
生態價值觀是人對生態自然環境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的整體評價及看法。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中,以生態價值觀作為工作的指導理念,可以改變以往以“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為出發點的片面的觀念,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擴展到更為廣闊的生物領域和整個自然領域,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先進的指導思想和科學的理論基礎。
[1]鄭士鵬,陳樹文.生態文明視閾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探賾.求實,2013(1)
[2]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思考.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6)
[3]廖志丹.融合與超越:生態文明視閾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0(3)
[4]高夢婷.生涯規劃教育對大學生身心成長的作用探討.教育教學論壇,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