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健 代少軍 張繼忠 陳海波 劉永立
黑龍江科技大學是黑龍江省一所以礦業類人才培養為特色的應用型本科高等學校,地礦類主體專業全部下設在礦業工程學院。學院現有采礦工程、資源勘查工程、地質工程、礦物加工工程、測繪工程和土地資源管理等專業。隨著學校的發展,礦業類各專業也不斷壯大,其中采礦工程專業2007年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2011年采礦工程專業被列為黑龍江省“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近年來,礦業類專業以黑龍江省八大經濟區之一的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為契機,緊緊圍繞煤炭資源開發、地質資源普查與勘查、礦山測量、煤炭洗選加工等四個穩定的專業研究方向,全面推進地礦類應用型人才培養。
多年來,礦業工程學院十分重視教學團隊建設,堅持引進與培養并重的原則,通過幾年來的建設,礦業類各專業教學團隊的教學與科研能力顯著增強,學歷與職稱結構明顯改善。以采礦工程專業為例,目前博士8名,教授、副教授職稱比例50%以上,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及學緣結構更加趨于合理。培養出黑龍江省優秀中青年專家2人,省煤礦安全生產專家5人,“煤炭安全潔凈高效開采”教學團隊被評為黑龍江省研究生優秀導師團隊,該專業學術隊伍在同行業中的影響力顯著增強。礦物加工專業教學團隊被評為“黑龍江省優秀教學團隊”。
教師是實現教育目標的主體,師資隊伍建設是教學改革與建設的關鍵。多年來,礦業工程學院始終把高質量的師資隊伍建設作為專業建設的核心工作之一。針對礦業類專業師資力量的現狀,根據發展的需要,通過“選拔、培養、引進”三種途徑,科學制訂教師隊伍建設規劃。堅持“點面結合”的方針,“點”上抓骨干教師的選拔和引進,落實措施,為他們創造發展的條件;“面”上抓普遍素質的提高,特別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采用各種方式提高現有教師的教學水平及學術修養,不斷擴充教師力量,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通過不斷優化教師隊伍的學緣結構,強化教師團隊精神,不斷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目前,已初步完成了一支以教學名師和首席教授為核心、以優秀青年博士教師為骨干的高素質教學團隊的組建,以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保證國家特色專業建設和地礦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持續性和有效性。
地礦類專業對師資隊伍建設的主要思路與措施為:
1.充分利用學校的各項優惠政策,積極爭取優秀人才的加盟,重點引進高水平的學術帶頭人。
2.在現有教師中,有計劃、有步驟地選派部分教師進入國內外知名高校和企業進行知識更新、進修學習和學歷提高,通過選派優秀青年教師到知名煤炭企業做礦長助理等方式來不斷提高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為地礦類專業卓越人才計劃的實施提供師資保障。加大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為本專業的長遠發展積蓄后備力量。
3.在表彰獎勵、分配政策上向教師尤其是骨干教師傾斜,使他們感覺到集體的溫暖,穩定現有教師隊伍,使他們樂于為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4.每學年在教師中開展師德師風建設,通過典型事跡、報告會、演講比賽、“三育人”表彰等多種形式的主題活動,讓每一名教師都自覺養成良好的教書育人習慣。
5.實施“校企共建學科計劃”,加強有工程背景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實施“訪問研究員”制度,積極推動校內專任教師到礦山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選派具有博士學位或副教授以上職稱的中青年學術骨干到企業去,時間半年至一年,直接參與企業的科學研究、技術指導等工作;實施“教師深入礦山企業行動計劃”,重點選派優秀中青年教師深入企業參加工程實踐能力培訓,狠抓教師培養中的工程實踐環節。教師深入企業以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為重點,同時做好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調研,為學校培養企業急需的創新人才提供信息。發揮兼職教師作用,校企共建學科專業,通過校企和專兼職教師的共同努力,共用簽署“校企共建學科專業協議”,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探索、凝練研究方向,共同承擔責任,共同研究,成果共享,共建團隊,人才共享,共建平臺,基地設備共享。
學院高度重視本科生的培養,始終把培養礦業類一流人才作為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多年來,我們以黑龍江東部煤電化建設平臺為契機,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重點,通過實施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加強校企合作,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
以首批黑龍江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項目——“煤礦生產緊缺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項目為依托,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多年來,地礦類專業本科生一次就業率保持100%,進入國內500強企業的畢業生數量在40%以上。礦業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獲2012年黑龍江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計劃,只有改革傳統教學理念、調整傳統的人才培養目標及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礦業類工程技術人才,才能促進我國煤炭工業的健康、科學、可持續發展。
1.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實施校企聯合培養。鑒于地礦類專業課程性質特點,在卓越人才實施計劃中,第三、四學年實行小學期制,即:將傳統的一學年兩個學期,劃分為一學年四個學期,以便于學校教學與企業教學的合理安排,從而增加實踐教學的機動性。
強化學生專業基礎知識,不斷擴充學生專業信息量。以采礦工程專業為例:增加專業主干課學時,《井巷工程》中加大現場施工課堂教學內容;《采礦學》一分為四,即《采煤方法》《采區設計》《礦井開拓》《特殊開采技術》;增設《礦井設計規范與法律法規》《礦山災害防治與應急救援》《采礦工程案例分析》《綠色開采技術》課程;增設《礦井模型設計制作》,以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為增強學生解決工程實際能力,以《采區設計》和《課程設計》為依托,以現場工程實踐為背景,推行采礦工程專業CDIO教學模式改革。
2.學用結合,培養學生礦業類后備卓越工程師的知識綜合應用能力。積極開展課程教學改革,合理優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學以致用。推行“企業冠名班”,實行“訂單式”培養。積極征得企業贊助,搭建競賽平臺,開展大型科技創新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3.大力推進本科畢業設計改革,努力實現礦業類工程師從優秀到卓越。
(1)因材施教,改革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本科生畢業設計是實踐性很強的教學環節,從認識規律上看,從實踐提升到理論、用理論去指導實踐,二者是循序漸進相互促進的。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把畢業設計完全放在整個學程的后面,影響了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性。
(2)延長設計指導時間,積極推行“導師制”。將畢業設計時間延長至一年或兩年,采取一邊學專業課和現場工程實踐,一邊做畢業設計的培養模式。實行“校企雙導師制”。學生學完基礎課和現場的認識實習后,可配備指導教師,學生在學習專業課和畢業設計期間,聽從導師指導,畢業設計選題可以結合導師現場科研項目進行,也可是現場的工程實際(現場的工藝或施工設計均可)。起步時間早,畢業設計時間長,理論與實踐結合非常緊密。使畢業設計始于實踐,終于答辯。
(3)畢業設計方式改革。指導教師與學生雙向選擇,把指導教師基本情況通過公示的方式介紹給學生,由學生自主選擇指導教師,同時指導教師也根據學生的綜合情況對學生進行選擇。畢業設計命題雙向選擇,指導教師可以通過公示的方式將合格的選題內容、研究方案、最終達到的目的、所需的專業知識介紹給學生,由學生自主選擇,也可以結合現場用人單位的需求作為命題或選題供學生選擇。畢業設計作品形式多樣化,可以提交論文、研究報告、設計方案、程序設計、圖紙和模型作品等。
以“問需企業”為宗旨,重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以專業主干課程為重點,優化課程體系,增設企業課程。積極推進精品課程建設,及時更新教學內容,通過多媒體課件和網絡教學,增強師生互動。加強地礦類專業教材建設,三年來,完成4部“十二五”國家規劃教材的編寫工作。
1.加強課程建設,完善教學基本文件。對每門課程提出具體建設要求,包括教學大綱、教學規范的適時修訂,與人才培養方案相對應,分別制定相應的教學大綱。選用獲獎或推薦教材,及時編寫、整理與修訂講稿、教案和課件等,另對課程建設規劃,年度實施計劃與工作總結、教學管理制度,編寫出版教材或教學輔導資料,鼓勵教師積極編制PPT課件。
2.探索和完善產學研合作育人模式。地礦類專業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學生必須通過大量實踐才能消化理論知識,實現理論聯系實際,近些年來,地礦類專業利用所具有的基礎理論雄厚、信息靈、科研力量強、設備先進等特點,采用教學與生產相結合的辦法,積極為煤礦企業開展技術服務,承擔了一系列企業委托科研項目。在完成這些科研項目和技術服務的過程中,把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和現場工程技術人員一起,解決了現場出現的一些難題,并在采煤方法、礦壓規律研究、瓦斯、水害的防治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和創新。這些項目解決了現場實際問題,使煤礦企業獲得了經濟效益,與礦山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同時又是很好的教學素材,目前已建立了遍布多省市的29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在教學與實踐中,選拔個別專業素質強,積極性高的學生直接參與科學研究,向學校提出教學免考申請,在實踐與研究過程中考核學生,目前這種培養方式正在試驗中。
3.加強精品課程建設。積極進行精品課建設工程,在《煤礦開采學》《選礦學》等省級精品課建成的基礎上,逐漸加大投入,目前各課程教學團隊結構更加趨于合理,課程內容更新及時,課程網絡運行情況良好,與學生實現了良好的互動。
4.教材建設措施。由于地礦類專業的特殊性,針對教材更新不及時,內容嚴重滯后,部分課程甚至沒教材的問題,鼓勵專業教師積極編寫新教材以適應本專業的課堂教學。
成立系級教材建設委員會,對專業教材的選用、專業教材的編寫給予指導和審定,近年來出版“十二五”規劃教材5部。教材優先選用與專業培養目標貼近、近三年出版的規劃教材、特別是“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選用教材時,由任課教師提出,課程組討論通過,教材建設指導委員把關。積極鼓勵教師編制適合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教材。引導學生主動、廣泛的閱讀課外專業參考資料,在圖書館建立專業圖書庫、報刊雜志閱覽室和專業資料室。通過加強資料、圖書建設,為學生提供最新專業理論與實踐信息資源。規范各課程電子教案、PPT課件的制作、整理與修訂工作,建立精品課程網站,通過校園網將優質的教學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提供給學生。
深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在滿足國家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專業建設規范要求的前提下,結合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為適應行業發展和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要求,經過企業與學校多次共同研究,不斷優化課程體系設置,突出“礦業”類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卓越工程師培養打下堅實基礎。結合地礦類專業教學特點,積極探索切實可行的教學方式方法改革,通過案例式、學導式等教學方法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通過“三維立體教學法”和協同式教學模式改革,增強學生對礦井地下空間的感性認識。鼓勵青年教師大膽嘗試新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改革。
以黑龍江省東部煤電化平臺為依托,實施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了一年半的實踐環節,特別是學生在校期間的第七學期全部到現場進行掛職鍛煉,另外學生的認識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綜合實驗、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時間累計不少于一年,通過四屆畢業后的實踐,使學生的實踐能力明顯得到提高。
更新教學管理理念,加強教學過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支撐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建設,有利于教學團隊靜心教書、潛心育人,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相輔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評價辦法。建立健全嚴格的教學管理制度,鼓勵在專業建設的重要領域進行探索實驗。
嚴格規范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建立聽課制度、教學督導制度、教學檢查制度、師生座談會制度、學生評教制度、實踐教學管理制度等,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完善細化課程考核辦法,制定教學檔案管理制度。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弘揚優良學風,宣傳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培養教師的科學精神、敬業精神和教書育人的責任心。通過經常性的教學示范、教學觀摩和說課活動,使本專業教師的教學質量得到提升。通過嚴格執行教學管理制度,進行不間斷的教學檢查,使教師的自我約束能力增強,并能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
地礦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是當前地礦類專業改革與發展的難題,幾年來,我校通過卓越工程師教育和高校專業綜合改革的實踐,使學生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了長足的進步,人才培養質量有了大幅度地提高。
[1]康健,代少軍,張繼忠.采礦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3(9)
[2]苗露.地方院校“卓越工程師計劃”實施策略研究[J].價值工程,2012(16)
[3]陳啟元.對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工作中幾個問題的認識[J].中國大學教學,2012(1)
[4]秦濤,康健,林井祥,劉志軍.采礦工程專業緊缺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J].價值工程,2013(30)
[5]龔克.關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思考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0(8)
[6]葉樹江,吳彪,李丹.論“卓越計劃”工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4)
[7]周英.落實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大力培養工程科技創新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11(8)
[8]王浩程.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構建現代工程實訓平臺[J].中國大學教學,2011(6)
[9]董曉慧,甄樹聰,馬如宏,詹月林.內涵式發展環境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模式探討[J].考試周刊,2012(30)
[10]唐勇奇,黃紹平,劉國繁,劉建強.校企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師”-以湖南工程學院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為例[J].教育探索,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