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維莉
閱讀給孩子插上向上的翅膀
記者 趙維莉

趙老師作為班主任,是從初一開始就與現在的班級朝夕相處,近三年的教學中他發現了一個現象,同樣是一個老師帶出來的學生,可是在理解問題的能力上有著很明顯的差異,“打個簡單的比方,同樣一道題目,有的人可以完全領會出題意圖,但也有同學會答非所問,要等老師講解之后才恍然大悟——這道題我也會,怎么就不知道怎么回答呢?”對于很多家長在孩子臨近畢業時,臨時抱佛腳妄圖一下子提高成績的做法,他指出“理論”上可以實現,但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無法一下子大跨度提升,所以“題有時都搞不懂考的是什么,當然答起來也吃力,提高成績就很難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同樣一個班級的學生在統一為題理解能力上相差這么多呢?趙老師指出就是“閱讀量”的差別。“閱讀有時就是有這樣的一種魔力,是靠長期累積起來的特有的文字敏感性,有著閱讀習慣的孩子變得‘更聰明’。”
很多老師和家長都發現了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小學時成績差不多的孩子,到了中學階段會在日久的學習中逐漸分出“三六九等”,對此趙老師解釋說,小學階段甚至在剛升入初中階段,學生們的學習更習慣于“被動式”學習,甚至僅僅依靠聰明就可以取得好成績,因為這一時期不需要學生自己額發散思維,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越來越需要靠學生的理解能力來融匯貫通,而這樣的理解能力就是靠著日積月累的閱讀來培養。
不善于閱讀的人,同樣也不善于思考,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越來越艱深的內容的興趣也會持續下降,就算他們花更多的時間去完成作業、去補課,但是還會慢慢地跟不上學習的進度,因為那些除了教科書之
看電視、玩手機、上網……對于很多家長來說,這些是他們“法外開恩”允許孩子在“規定范圍”內的課外生活。在他們看來,孩子學習很累,放松是必要的,不過原本傳統的課外閱讀卻讓很多家長認為是分散孩子學習注意力,對于他們的這種說法語文教師趙沈翔老師指出這完全是“謬論”,要知道充足的課外閱讀會幫助孩子學習,培養良好習慣。外什么都不閱讀的學生,其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掌握知識時只能是粗淺的表層,長期以往,成績下降是必然的,趙老師指出這類學生“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了作業上,沒有時間進行積極閱讀,這樣就陷入了一種對學習非常不利的循環中。”。而有一些學生除了在課堂上踴躍與老師互動,課下勤奮好問,但在作業、習題上并沒有下很多功夫,但成績依舊很理想,這并不是因為他們有過人的智慧,而是因為他們已經通過積極的閱讀累積了更好的理解能力,“閱讀能力又反過來促進智力才能的發展。”
閱讀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看看書,而是一種以語言符號為媒介,包含有豐富的、超越現實生活內容的活動。由此可以看出,思維發展與語言系統的發育有密切關系,同時學習新知識依賴已有的智力背景。大量的閱讀會讓閱讀者的“語言系統”發育得更好,同時可以讓他的“智力背景”更為豐富,從而使得他們的思維能力及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更強。
很多家長并不重視孩子的課外閱讀量,甚至認為孩子的學習已經夠累的了,讀課外書既浪費時間又影響學習,不合算。對此,趙老師說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把學習內容看做是山上的樹木,每掌握一個新知識就“砍”倒一棵樹,而閱讀就是這把“斧頭”,如果斧頭不夠鋒利,看著滿山的“樹”,也只能望“樹”興嘆了。
此外趙老師也指出,對與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還處在培養學習習慣的階段,就算此時學習成績不理想,通過提高閱讀,加強理解能力也會“反敗為勝”,“學習初期并不存在絕對的成績優秀,當然落后也可能只是暫時的,家長通過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使他們的理解能力加深,他們自然而然地就會去主動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隨著思考的深入,對問題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成績也會有所提高。”
很多家長說,孩子偏科,偏愛理化,對文科——大量文字閱讀的科目不感興趣,在此趙老師要提醒家長注意,孩子對文科不感興趣,恰恰是因為閱讀能力低下,早晚也會影響原本擅長的科目——因為對題目理解能力不夠。
最后,趙老師強調并不是所有愛讀書的孩子成績就一定很優秀,同樣不讀或少讀課外書的孩子成績就很糟糕,但通過他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閱讀對孩子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閱讀的過程中的孩子們可以領略各種精彩,對他們的學習、培養思考能力大有裨益。因此,在閑暇時刻,家長們不妨撇開那些先進的電子產品,陪著孩子一起閱讀一本好書吧。
編輯/趙維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