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鬧小騰

凌晨五點多,突然感覺兒子在慌亂地拽著我的胳膊,往他的脖子底下墊。驚醒后聽到外面有放鞭炮的聲音,再摸摸兒子,天哪,一頭汗。我趕緊在他耳邊輕聲說:“不怕不怕,是放炮的聲音,砰!砰!”可能是我的聲音幫他消除了恐懼感,兒子的情緒緩和了一些,也學著我說:“放炮,不怕!”我連忙回應(yīng):“就是就是,是有人辦好事才放炮的。”兒子這才把眼睛慢慢閉上。
可還沒到兩分鐘,樓上的人起床了,再次傳出推椅子的聲音,兒子剛閉上的眼睛霎那間又睜開了,驚恐地看著天花板,又緊緊抓住我的胳膊。就這樣,折騰到六點半,兒子的睡意完全沒了,只好翻身起床。
怕黑一直是兒子難以入睡的重要原因,他不僅怕黑,還怕黑暗里所有的聲音,最嚴重的是,居然連黑色的衣服都害怕!面對兒子這一系列反應(yīng),我不得不認真地找找原因了。上網(wǎng)查看了有關(guān)資料,才知道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恐懼。2歲的孩子怕打雷,怕動物,怕洗澡,怕父母離開;5歲的孩子怕黑,怕獨處;6歲的孩子恐懼最多,怕某些聲響,怕妖魔鬼怪,怕單獨睡覺,怕刮風下雨等;7歲的孩子想象力更豐富,他們怕床底有鬼怪,怕有人夜里闖入家中。
一番了解過后,再結(jié)合兒子的情況,我決定要努力幫助他克服對黑暗的恐懼。
把黑暗怪物扔掉
“兒子,你覺得黑暗里頭都有些什么?”我試著要求兒子描述自己的恐懼,“怪物,很多很多。”兒子不愿意多說。“要不我們把在黑暗里躲著的小怪物畫出來,好不好?”我鼓勵他把自己最怕的東西畫出來,兒子遲疑了一下,拿來紙筆。
果然,他畫了幾只小怪獸,而我只是簡單地畫了糖果小妖,我將整張紙揉成一團,對他說:“媽媽也很討厭這只小怪物,現(xiàn)在媽媽決定要把它丟到垃圾桶,再用個東西壓住,這樣小怪物就被制服了,再也不會出來了。”兒子聽完,高興得連連鼓掌,學著我做。
隨后,我又鼓勵他畫一個像黑熊一樣的守護天使,在夜晚守護著他,讓他可以安心入睡。
角落里什么都沒有
有了前面的基礎(chǔ),我就有了讓兒子逐步接觸黑暗的信心。我沒有直接告訴他黑暗里什么都沒有,而是有意拉著他的手,同時關(guān)掉家里的燈。接著,領(lǐng)著他把家里的床底、墻角、桌椅、衣柜等所有黑暗的角落都檢查了個遍,和他一起把夜里常用的東西放在好拿的地方,好讓他放心。但是,就在客廳時,陽臺晾著的衣服映在客廳推拉門上的倒影,還是讓兒子驚恐萬分。于是,我重新打開燈,給他解釋這是陽臺上衣服的影子,這才慢慢緩解了他的情緒。隨后,又繼續(xù)陪他一起感受關(guān)燈后屋子里的所有影像,一字一句給他解釋。
墻上的精靈很可愛
經(jīng)過好幾次的關(guān)燈、開燈訓練后,兒子明顯對黑暗的恐懼減弱了。我可以用布蒙住兒子的眼睛,用手搭在他的肩膀,讓他走在我的前面。雖然一開始他還是有些緊張,甚至雙手緊緊地抓著我的手臂,但我能明顯感覺到他的安全感提升了。后來,還能利用關(guān)燈的時候,和他玩起游戲。“看,墻上是不是有只小狗狗呢?”我跟兒子玩起了手指影戲,“還有一只小鴨子。”兒子也學起我,最后,還對著墻上自己的影子說:“墻上的黑暗精靈很可愛哦。”黑暗中傳來我們的歡笑聲。
黑房間也不可怕
待到兒子對黑暗的適應(yīng)能力稍強一些后,我開始讓他獨自到?jīng)]開燈的房間里,取一樣自己最想要的玩具。
初次嘗試時,兒子仍是無法接受獨自前往全黑的環(huán)境,于是,我改為陪著他一前一后進入房間取物品。一兩次后他適應(yīng)了,就讓他單獨進入;一開始還在房間里保留一抺柔和的光線,等他不那么害怕了,再完全關(guān)掉燈源。其間我并沒有強迫他勇敢面對,因為我知道,這是一個必經(jīng)的過程。
link:恐懼的來源
據(jù)俄國著名心理學家巴甫洛夫做的一項實驗,在給狗喂食的同時搖響鈴鐺,并在以后每次喂食時都重復強化這一刺激。一段時間后,狗只要一聽見鈴聲,嘴里就會分泌出唾液,鈴聲成了引起狗分泌唾液的條件反射。而兒童對黑暗恐懼的產(chǎn)生,也是同樣的道理。當孩子不理解周圍的各種事物時,一般除了某種本能的反應(yīng)外,并不會產(chǎn)生恐懼反應(yīng);可是一旦在黑暗中受到某種意外的驚嚇,黑暗就形成了一個條件刺激,產(chǎn)生恐懼的條件反射。
這種條件反射與孩子自身的腦神經(jīng)功能密切相關(guān)。如果大腦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過于敏感,將外界的信息放大,那么,產(chǎn)生的情緒反應(yīng)就會超出應(yīng)有的程度。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敏感的原因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性可能是受母親懷孕時先兆流產(chǎn)、情緒緊張、孕期運動量少、出生時難產(chǎn)或剖腹產(chǎn)的影響;后天性則是因為對孩子的活動限制過多,對孩子抱得少、愛撫少等造成的。另外,還與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有關(guān),比如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對小傷小痛大驚小怪,過分限制孩子與外界的交往,都會使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低下,因而產(chǎn)生畏懼心理。
研究還發(fā)現(xiàn),如果童年時期的恐懼心理沒有得到適當?shù)慕鉀Q,很可能在成年后遺留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