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虹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研究
●趙海虹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是提升中國產業競爭力和優化產業結構,因此必須站在更高的產業層面,把國內產業戰略作為對外直接投資產業選擇的出發點。文章在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產業結構分布的現實基礎上,從戰略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主導型產業,和高附加值產業角度,提出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產業結構的調整策略,以期我國企業更好地“走出去”。
對外直接投資 產業結構 現狀 選擇策略
近年來,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對外投資合作的規模迅速擴大,領域不斷拓寬,經濟和社會效益都明顯提高,步入了高速增長、快速發展的階段。雖然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所取得的成績喜人,勢頭正勁,但是依然存在著許多亟待正視的問題。就目前形勢來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體競爭力水平不高,產業分布不盡合理,投資地區過于集中,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因此,為了更好地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維護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需要研究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問題。
2002年以來,我國對外投資已連續12年保持增長勢頭,年均增速達49.9%。2013年,我國共有5090家企業對世界的156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投資,對外直接投資進一步增長了16.8%,達到901.7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在世界對外投資國中居第三位,僅次于美國和日本,但在發展中國家居首位。在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也多種多樣。除了“綠地投資”外,并購、參股、交叉換股等其他方式也越來越多地被我國企業采用;跨國并購交易金額出現大幅上揚,實現514.63億美元,比2012年上漲了53.7%,共完成跨境并購案件138起,平均交易金額達到4.86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仍然是中央企業,可地方企業和民營企業增長勢頭強勁。我國地方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占比36.6%,其中,居于前三的省份分別為廣東、山東和江蘇。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區域仍然集中,對我國香港、美國、俄羅斯、日本、東盟、歐盟的投資額達到654.5億元,占比七成。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流量和存量金額具體見表1。

表1 2002-2013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和存量表(單位:億美元)
由表1可以看出,從2002年到2013年,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的流量從2002年的27億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901.7億美元,年度流量額擴大了30倍以上;存量2002年末的299億美元擴大到2013年末的6041.1億美元,規模增長了20倍以上,說明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增速迅猛。此外,2013年,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1175.86億美元,說明二者的差距正逐步縮小。預計,在今后二、三年中,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規模還會超過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
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國民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和調整的力度,重視對能源等戰略型資源的控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高附加值的第三產業,對外直接投資也順應改革的潮流,已經逐步擺脫了以前投資產業過于低級,投資結構過于單一的尷尬局面。(具體見表2)

表2 2003-2012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行業分布匯總(單位:億美元)
2013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九成都流向了商務服務業、采礦業、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建筑業和交通運輸業。增長最快的是建筑業,同比增長了129.1%;其次是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同比增長102.2%;采礦業、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房地產業等也都實現較快增長。而其他有利于促進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產業,比如信息傳輸和計算機軟件服務業等高新技術產業和一些新興高附加值的第三產業,規模仍然很小,有很大發展空間和潛力。具體見表3、圖1。

表3 201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行業的流量與存量分布概況(單位:億美元)
按三個大產業劃分來看,位于第一產業的農林牧漁業規模非常小,增速也不能讓人滿意,這既和我國目前農業粗放型的生態有關,也和農業本身所處的產業鏈較為下游,附加值不高,邊際收益趕不上邊際成本,回收周期也慢。第二產業中,采礦業由于東道國逐步加大對本國資源類行業監管,設置外國企業準入障礙,發展已處于停滯狀態,甚至規模有所萎縮;制造業比重適當降低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初級的加工制造業對外投資減少,另一方面卻是涉及電子信息、計算機、機械、材料以及現代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先進制造業,在國家相關戰略和政策的引領和指導下,卻增速突飛猛進,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資源供應生產型的行業也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重視,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加深,也為建筑業特別是國際承包市場提供了不錯的發展機遇;第三產業整體都處于蓬勃發展的大好趨勢,已經成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領頭羊和重頭戲。其中,租賃和商品服務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儼然成為引領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三駕馬車,成績斐然。另外,科學技術、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等高附加值的服務產業的發展潛力也在一步步挖掘,這些都將極大的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結構向著更加科學、合理、穩固的方向發展??傊畮啄陙?,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各大產業,各個行業的發展,都順應我國經濟高度增長的大趨勢,服務我國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和改革的大格局,為我國經濟在新世紀的騰飛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圖1 2013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行業比重圖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迅速,但我國企業“走出去”與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處于初級階段。目前“走出去”的規模還不大,國際市場占有率還很低。就產業分布來說,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表現在產業結構還不盡合理,存在著以下問題。
1.對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投資重視不夠,發展過于緩慢。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集中度高,資源開發業、低端加工制造業比重過大。我國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產品的投資,使得我國缺乏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要想深化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就應在對外直接投資中重視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只有技術進步快的產業,才能不斷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取得競爭優勢,從而吸引生產要素流入,還能帶動相關產業獲得更快地發展。
2.第三產業中各個行業的發展不均衡,亟待調整。目前,國外直接投資的交通運輸等領域在整個第三產業國際直接投資中的比重大大下降,而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服務業成為了各國爭相著力的領域,特別是銀行、保險、電信、媒體業的國際直接投資所占比重大大上升。反觀我國第三產業的對外直接投資,雖然逐步擺脫了過去以低層次的貿易、旅游餐飲等為主傳統三產項目,批發零售業、租賃和商品服務業發展較快,但是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業比如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發展太慢,特別是在金融領域的服務并購沒有急速上升,這與金融領域的并購程序復雜、有許多審查等客觀因素相關。另外一個原因是有些東道國本身的地域特點,資源型不強,主要是中小型企業和家族型企業,而且高昂的人工成本,比如養老金等成為中國企業望而卻步的原因。由此所產生的一些負面因素和效應,都不利于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3.對外直接投資產業與國內連鎖效應較弱,不利于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之前,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對資源開發采礦業、低端制造業和勞動密集型傳統服務行業的投資過大,但對技術密集型的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投資比重過低。投資比重大的行業屬于低附加值的產業,對國內產業的波及效應弱。實證分析表明,對外直接投資會沿著不同的產業關聯方式,引起與其直接相關的產業部門變化,依次波動傳遞影響。這種影響具體分兩類渠道展開,一類是對外直接投資最終需求發生變化時,會導致包括國內相關產業的產出同時發生變化,另一類是對外直接投資的毛附加值變化以后,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也會影響國內的相關產業。
1.將資源開發業作為對外直接投資的戰略性產業。資源開發業仍值當作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項重要任務。依據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變化的。在產業分布方面,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首先是以自然資源開發為主的縱向—體化生產活動,然后是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為主的橫向一體化生產活動。選擇從資源開發型——制造業——第三產業為主的發展過程。
從我國國情來看對外直接投資活動仍處于起步階段,發展資源開發也符合國際直接投資產業選擇的發展規律。再者針對我國資源缺乏而進行資源開發型的跨國經營可以緩解我國資源不足的矛盾,相對提高了我國資源擁有量。我國應通過對外投資建立穩定的資源供應基地,不僅可以降低通過市場轉移資源的交易成本,也有利于規避世界市場資源價格大幅波動的風險。
2.將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輸出型產業。雖然我國的工業制造業發展水平同發達國家相比尚有較大差距,但同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在紡織、食品、冶煉、化工、醫藥、電子、建材等產業形成了一定的比較優勢。我國將部分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轉移到非洲等落后的發展中國家,不僅可以調整優化我國的制造業結構,帶動勞務和產品輸出,還可以給這些國家帶來工業化實現的歷史性機遇,從而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從低端環節向高端環節邁進。國際研究也表明,隨著我國進入對外投資的快速發展時期,國內的土地、人工等資源成本會逐步上升,未來將會有更多的低端制造業向更貧窮國家轉移,國內的企業也會逐步向高端制造業和服務業轉變。所以,可以根據優勢產業基準,即將在國際分工中梯度低的邊際產業向更低收入國家逐步轉移。
3.將服務業特別是高附加值的服務業作為對外直接投資的先導型產業。第三產業特別是服務業在一個國家所占到的比重和地位,決定著一個國家經濟程度的發達與否。目前,全球產業結構呈現出“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趨勢,服務業已經成為對外直接投資中最具有活力和發展潛力的一部分。特別是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在未來會厚積薄發,相關企業“走出去”意愿強烈,會在促進對外文化交流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帶動中華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
4.將高新技術產業作為對外直接投資要重點扶持學習型產業。當今國際市場的競爭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競爭。我國有必要加大高新技術產業的學習型投資,積極汲取國外先進的產業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動國內產業升級、創造新的比較優勢,向更高階梯國家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為了打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國內有條件的企業可采取獨資、合資、合作、收購、兼并、參股等方式,在發達國家投資設立高新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產品設計中心或高新技術產品開發公司進行對外直接投資。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我國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中,應從注重規模速度向追求質量效益轉變。政府應該實施更加開放的戰略,從戰略性、重點輸出型、主導型和學習型產業方面調整方向,使得我國企業更好地“走出去”。
[1]張春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升級效應研究[J].當代經濟研究,2013(3).
[2]李逢春.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推動產業升級的區位和產業選擇[J].國際經貿探索,2013(2).
[3]干春暉.產業經濟學[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4]劉宏,張蕾.中國ODI逆向技術溢出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程度研究[J].財貿經濟,2012(1).
[5]周建華.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J].人力資源管理,2013(8).
[6]2003-2012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
(作者單位:中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山西太原 030051)
(責編:李雪)
F270.7
A
1004-4914(2014)06-0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