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向華 耿玉德
東北國有林區林業產業規模效率及影響因素分析
●陳向華 耿玉德
文章利用DEA法測量了東北國有林區83個國有森工企業的規模效率,并利用Panel-Data模型從產業組織角度分析國有森工企業的規模效率的影響因素。DEA模型分析結果顯示:總體上東北國有林區林業企業7年間規模效率的平均值為0.6238,未達到最優經濟規模;從個體差異上看,2003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規模效率值主要集中在0.5~0.9之間,各年集中在該區間林業企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62%、78%、80%、75%、60%;從區域差異上看,東北國有林區規模效率平均值由高到低分別為大興安嶺林區、吉林林區、內蒙古國有林區和黑龍江林區。Panel-Data模型分析結果顯示,市場集中度、市場進入壁壘、產權因素、外部性因素和地方政府行為五個因素對林業產業規模效率提升有顯著影響,其中市場集中度、市場進入壁壘和外部性因素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產權因素和地方政府行為的影響為負;五個因素的重要性排序為市場集中度、外部性、地方政府干預行為、產權因素和市場進入壁壘。
規模效率 DEA分析 Panel-Data模型
新中國成立以來,東北國有林區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大小興安嶺、長白山森林維系著東北地區的生態平衡,影響著華北平原的生態安全。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東北國有林區仍然是我國重要的木材生產戰略基地和中國半壁江山的重要生態屏障。但是,隨著“天?!惫こ痰膶嵤?,東北國有林區木材生產規模逐步縮小,鋸材生產能力顯著下降,人造板工業總量不足全國的5%,不足東部一個省份的產量,顯然區域的資源優勢并沒有轉變為經濟優勢。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較低的林業產業規模效率難辭其咎,而林業產業規模效率的提升從產業組織角度分析離不開目前東北國有林區過度競爭的市場結構和落后的市場行為。
《林業產業政策要點》(2007)指出“積極支持東北、內蒙古加快現有林產品生產企業重組整合,鼓勵發展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精深加工龍頭企業?!薄读謽I產業振興規劃2010-2012》(2009)指出“鼓勵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凸顯區域林業產業的引領作用;支持優勢企業兼并重組、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因此,東北國有林區應在政策利好的形勢下,加快林業產業的改革,通過規模效率的提升優化林業企業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解決困擾林業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將區域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規模效率是指各種投入要素等比例增加時,對產出變動的影響程度。在產業組織理論中,規模效率作為企業生產效率的衡量是評價產業市場績效的重要指標。Luis Diaz-Balteiro等(2006)利用DEA方法測算了西班牙木材產業的生產效率。Richard Moloney等(2009)利用投入產出分析研究了愛爾蘭營林業和木材工業的生產效率。劉璨和于法穩(2006)的對東北國有林區林業產業規模效率分析的為:國有林區經營林地面積小的企業,存在報酬遞增規律;經營林地面積大的企業,存在報酬遞減規律;而經營一定規模的企業,其規模報酬不變。張春霞等從木材供給生產目標出發,采用DEA方法對產出導向下的杉木生產的經營規模效率進行測算。結果表明:福建省林農經營規模效率存在資金投入和勞動投入冗余、林地產出不足等問題,并提出要繼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合理配置生產要素投入比例,提高林農經營管理水平等建議。曾云欽等以林農的經營形式為切入點,通過對福建省三大林區的調查,運用DEA方法測算與分析了自留山經營、家庭承包經營、股份合作經營等三種形式的私有林規模經營效率,得出了總體規模效率有待提高、股份合作經營規模效率相對較高、生產要素配置不太合理等結論。
總體看,近年來有關國內外林業產業規模效率以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文獻數量較多,質量較高,但是因所用研究的角度、方法和數據等方面的原因,結果差異性較大。在研究方法上林業產業的規模效率傾向于采用DEA分析方法,影響因素分析多采用回歸分析,但是在研究角度上卻存在較大差異,未見有研究者從產業組織角度研究林業產業規模效率的提升。本文正是以產業組織理論為切入點,通過DEA規模效率分析和panel data影響因素分析,研究市場結構、市場行為、產權因素、外部性因素和政府干預等因素對林業產業規模效率的影響。
(一)規模效率評價模型
利用DEA方法構建規模效率評價模型可以有兩種選擇:規模報酬不變模型(CRS)和規模報酬可變模型(VRS)。1984年Banker、Charnes和Cooper在CRS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規??勺兊腣RS模型,根據該模型生產單元的規模效率可表示為CRS模型的技術效率與VRS模型的純技術效率的比值。1996年Coelli對VRS模型進行了修正,從而可以判斷出被考察的決策單元處于規模報酬遞增、規模報酬遞減或規模報酬不變狀態。在大量的研究中,研究者傾向于選擇投入導向的模型,其原因在于滿足市場的特定需求,而對于林業產業來講供給約束問題比較突出,因此本文的VRS模型是基于投入角度的。
(二)數據來源與變量設定
數據期間為2003年-2009年,截面單位是東北四個國有林區所轄的83個森工企業,數據來自《中國林業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林業生產的特點和現有統計資料情況,選擇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森工固定資產投資和營林固定資產投資之和)、流動資產年平均余額作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投入或占用的指標,選擇工資總額作為勞動投入指標,選擇成本費用總額作為生產物耗的價值指標,產出指標為工業增加值。數據以2000為基期,分別以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職工工資總額指數與木材和紙漿類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對投入指標進行了可比性處理,對產出指標的可比性處理利用孫巍(2010)提出的方法通過森林工業產品出廠價格指數與木材和紙漿類生產資料價格指數綜合計算得到。
(三)計算結果與分析
1.時間變化趨勢。運行Deap2.1軟件,選擇投入導向的VRS模型,得到了2003年到2009年83個林業企業的規模效率值。根據計算結果,從2003年到2009年,東北國有林區林業企業規模效率平均值從2003年0.6453增加到2009年0.7204,規模效率平均值呈現U型變化趨勢,即先降低再增加然后趨于相對平穩。東北國有林區林業企業規模效率7年平均值為0.6238,意味著林業企業生產未達到最優經濟規模,現有規模僅達到了最優規模的62.38%,還有近40%的差距。從相對數上分析,2003年到2009年規模效率值增加了11.95%,與前一年相比各年平均變化分別為-47.15%、-11.91%、159.95%、3.38%、-4.07%、-7.14.%,平均變化為15.58%。規模效率從2003年到2005年呈現出較快的下降趨勢,2006年相比2005年呈現出較大幅度的增長,2007年到2009年規模效率波動相對較小,7年間規模效率變化比較顯著的年份是2004年和2006年。其主要原因是木材產量的波動,東北國有林區的木材產量2005年為10333376立方米,2006年為14307526立方米,2006年比2005年增加了38.46%。木材供給能力的增加,提高了林業企業產出的效率。
2.個體差異。由表1可知,各年規模效率值的變異系數和標準差都較大,因此各年林業企業的個體差異較顯著。2003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規模效率值主要集中在0.5~0.9之間,各年集中在該區間林業企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62%、78%、80%、75%、60%;2004年和2005年規模效率值主要集中在0~0.5之間,林業企業所占比重分別為77%和85%。其主要原因可歸結于營林和森工規定資產投資規模的變化,營林和森工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在2004年和2005年處于較低點,投資規模的減少阻礙了規模效率的提高。
表1 林業企業規模效率頻數分布
規模效率值最高值為1,各年有6%、3%、2%、12%、11%、12%、15%的林業企業位于生產前沿上,年平均為8%,這些林業企業每年主要集中在:根河、金河、滿歸、白石山、白河、穆棱、海林、樺南、清河、雙豐、鐵力、桃山、南岔、美溪、烏馬河、上甘嶺、五營、紅星、新青、湯旺河、葦河和塔河。各年規模效率最低值與平均值的差距分別為0.5125、0.2751、0.2756、0.6238、0.4477、0.6338、0.4924,可以說林業企業規模效率之間的差異是較大的,這些林業企業主要集中在大興溝、綽源、灣溝和八家子。
將林業企業按規模效率年平均值進行排序,如表2所示。在排名前40位的林業企業中:有1個隸屬于內蒙古國有林區,占整個林區林業企業的5%;有3個隸屬于吉林國有林區,占整個林區林業企業的17%;有29個隸屬于黑龍江國有林區,占整個林區林業企業的74%;有7個隸屬于大興安嶺國有林區,占整個林區林業企業的78%。
表2 東北國有林區林業企業規模效率年平均值排序
表3 各林區規模效率平均值
3.區域差異。從表3可以看出,各林區規模效率年平均值變異系數較高,各林區內部的林業企業差異較大;而由表1,2003年~2009年各年的規模效率平均值變異系數也較高,因此林區之間差異較顯著。東北國有林區規模效率平均值由高到低分別為大興安嶺林區、吉林林區、內蒙古國有林區和黑龍江林區。而從各林區規模效率變化率來分析,四個林區的年均變化率分別為53.91%、38.37%、32.65%和6.45%。
(一)模型設定
根據哈佛學派的產業組織理論,市場績效由市場結構和市場行為共同決定。而規模效率是衡量產業市場績效的重要代表指標之一,因此按照哈佛學派的產業組織理論,規模效率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市場結構因素和市場行為因素。進一步分析,根據產業組織理論市場結構因素主要包括市場集中度、市場進入壁壘和退出壁壘等,市場行為因素主要包括縱向一體化行為和價格行為等。另外,由于西方傳統產業組織理論是以私有產權和自由競爭為假設前提的,一般不考慮產權和政府干預因素,但考慮到我國現實的國情,產權因素和政府因素應引入到模型中來。同時,考慮到本文研究的林業產業的規模效率問題,同樣不能忽略林業是具有較強公益性質的產業,因此外部性因素亦是重要的解釋變量。除此之外,產業市場績效的決定離不開產業的作用環境,因此產業的供給因素和需求因素是必須考慮的基礎因素。
綜上,本文構建了東北國有林區林業產業規模效率影響因素分析的panel data模型,模型采用雙對數形式,可直接用于彈性分析,模型如下所示:其中被解釋變量為林業企業的規模效率,解釋變量分別代表市場集中度、市場進入壁壘、退出壁壘、縱向一體化程度、產權、供給、需求、外部性、地方政府干預和中央政府干預10個因素。
(二)變量說明
模型分析的數據期間為2003年-2009年,截面單位是東北四個國有林區所轄的83個國有森工企業。各指標數據分別用不同的價格指數以2000年為基期進行了可比性處理,數據來自《中國林業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被解釋變量林業企業的規模效率的數據為前文VRS模型的求解結果,解釋變量指標說明如下:
市場集中度(con):東北國有林區林業產業市場集中度為進行營林、采運和加工生產或銷售的企業的規模分布,是市場結構最重要的衡量指標,本文采用CR4指標進行描述,具體表示為林區內營林、采運和加工產值之和最大的前四家企業與林區內全部企業產值之和的比值。
市場進入壁壘(fb):市場進入壁壘主要包括規模經濟壁壘、絕對成本優勢壁壘、必要資本壁壘和產品差異化壁壘和策略性行為壁壘等。但目前東北國有林區林業產業技術水平普遍偏低、產品差異化程度較低和市場營銷手段落后,可以選擇的只能有必要資本壁壘,考慮到競爭性主要體現在加工業,因此用森工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作為進入壁壘的解釋變量。
市場退出壁壘(qb):一般用固定資產(近似代表企業的沉沒成本)、下崗人數等度量企業退出壁壘,本文采用天保工程累計安置下崗人數表示。
縱向一體化行為(vi):度量縱向一體化的尺度可表述為某階段企業間對投入的購買量與在該階段投入的價值總量,該指標越大說明下游企業對上游企業的投入越多,即后向一體化的程度越高?;谠撍枷?,本文構建縱向一體化意愿值,即木材價格與林產品價格指數的比值,該指標反映的是營林生產與林產品加工之間的關系,該指標越大反映營林生產對加工業的縱向控制越強,加工業對營林生產的依賴性越強。木材價格越高,由于可以節省交易成本加工業投資營林生產的意愿就越大,縱向一體化的可能性就越強。由于該指標用價格和價格指數來衡量,因此,該指標同時也能夠反映出林業企業的價格調整行為。
產權因素(fp):作為市場行為中重要的非價格行為手段,產權調整行為的度量指標一般選擇國有經濟產值占總產值比重、國有經濟產值與非國有經濟產值比重或國有經濟單位數占總單位數的比值來反映。就目前東北國有林區的經濟單位組成來看,只有加工業逐步的引入了非國有經濟,因此,產權行為變量為工業總產值國有產權比重,該指標更能體現出森工企業產權調整行為的結果,而營林生產和采運生產的產權調整行為不顯著。
外部性因素(ex):林業的外部性主要體現在公益林生產上,因此可以用營林投資占總固定資產投資比重表示。
其它因素:森林資源蓄積量、工業銷售產值、機關人數占各森工集團的比重和天然林保護工程中央財政投資,分別考察林業的供給能力(su)、林業市場的需求規模(de)、地方政府行為(reint)和中央政府政策效應(ceint)。
以上變量,根據產業組織理論、模型設定分析和變量設定分析市場集中度、市場進入壁壘、退出壁壘、供給、需求對規模效率的預期符號應為正向,產權因素和地方政府干預的預期符號應為負向,其余變量縱向一體化程度、外部性以及中央政府干預的預期符號可正可負。
(三)結果分析
通過panel data模型的設定性檢驗,將模型設定為固定效應模型。在模型的平穩性檢驗、協整性檢驗和多重共線性檢驗的基礎上,得到如下回歸結果:
市場集中度(cn):CR4指標對規模效率的回歸系數為0.9526,相伴概率為0.0000,表示在99%的概率下,市場集中度對林業產業的規律效率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即市場集中度增加1%,規律效率將增加0.9526%。
市場進入壁壘(fb):森工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對規模效率的回歸系數為0.0917,相伴概率為0.0003,表示在99%的概率下,市場進入壁壘對林業產業的規律效率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即森工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加1%,規律效率將增加0.0917%。
產權因素(pr):工業總產值國有產權比重對規模效率的回歸系數為-0.1793,相伴概率為0.0000,表示在99%的概率下,產權因素對林業產業的規律效率有顯著的負向作用,即工業總產值國有產權比重減少1%,規律效率將增加0.1793%。
外部性因素(ex):營林投資占總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對規模效率的回歸系數為0.2273,相伴概率為0.0063,表示在99%的概率下,外部性因素對林業產業的規律效率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即營林投資占總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增加1%,規律效率將增加0.2273%。
?
地方政府行為(rerit):機關人數占各森工集團的比重對規模效率的回歸系數為-0.1838,相伴概率為0.0000,表示在99%的概率下,地方政府行為對林業產業的規律效率有顯著的負向作用,即機關人數占各森工集團的比重減少1%,規律效率將增加0.1838%。
其它因素:截距項為-4.1113,相伴概率為0.0000,表示除市場集中度、市場進入壁壘、產權、外部性和地方政府干預五個因素以外,其它因素主要包括市場進退出壁壘、縱向一體化程度、產業供給與需求以及中央政府干預這五個因素總體上對林業產業的規模效率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另外,根據固定效應panel data模型的回歸結果,2003年-2009年,截距項的估計值分別為0.1104、-0.6121、-0.8825、0.3285、0.4687、0.4230和0.1640,表示在2004年和2005年市場進退出壁壘、縱向一體化程度、產業供給與需求以及中央政府干預這五個因素總體上對林業產業的規模效率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而在其余年份2003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這五個因素總體上的影響為正,并且2006年-2008年這五個因素對規模效率的影響有顯著提高的趨勢。
(一)結論
綜上,通過投入角度的DEA模型分析,總體上東北國有林區林業企業7年間規模效率的平均值為0.6238,未達到最優經濟規模;通過東北國有林區林業產業規模效率固定效應panle data影響因素分析模型,市場集中度、市場進入壁壘、產權因素、外部性因素和地方政府行為對林業產業規模效率的提升有顯著的影響,其中市場集中度、市場進入壁壘和外部性因素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產權因素和地方政府行為的影響為負,五個因素的重要性排序為市場集中度、外部性、地方政府干預行為、產權因素和市場進入壁壘;市場退出壁壘、縱向一體化行為、供給因素、需求因素和中央政府的干預行為五個變量對產業規模效率提升的獨立作用不顯著,但是總體五個變量的聯合作用對規模效率的提升有顯著的負向作用。
(二)建議
1.鼓勵發展以大企業為核心的緊密型企業集團,逐步提高市場集中程度。第一,在不同林區,政府應重點扶持2-3家林業大型企業,在財政政策、稅收政策、信貸政策等方面使重點扶持企業的資源優先得到保證,從而產生較強的帶動和輻射作用。第二,通過行政手段強行兼并、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鼓勵林業企業兼并重組。應逐步建立林業企業產權交易市場,加強對被兼并林業企業資產的科學評估與核定,并妥善做好被兼并林業企業的職工安置工作。
2.加大營林生產的投資,保證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對營林生產者資格的審查、制定合理營林生產補償方案、對營林生產者提供技術支持和專業知識培訓以及對營林生產者進行監督等方式,保證營林投資的高效率。
3.以森林資源產權和企業產權調整為基礎,促進企業自組織行為優化。以森林資源產權優化的主要思路是以林業分類經營思想為基礎,剝離現行林業局內部的營林生產,將現有的營林生產部門和地方林業局合并并建立統一的森林資源管理局。林業企業產權調整應采取國有股逐步退出的方式,建立“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4.推行林產品市場準入制度,提高林業企業市場進入門檻。根據林產品屬性和林產品市場特點,逐步建立和完善林產品市場進入環節、市場交易環節和退出市場環節三個環節的市場準入制度以及林產品認證制度、市場巡檢制度、標識信息制度、退出制度和追溯制度的五項制度的市場準入機制。
[本文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專項基金項目(DL13CC09)和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研究規劃扶持共建項目(11E137)共同資助。]
[1]Luis Diaz-Balteiro,A.Casimiro Herruzo,Margarita Martinez,Jacinto González-Pachón.An analysis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and innovation activity using DEA:An application to Spain's wood-based industry[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 ics,2006(7)
[2]áine NíDhubháin,Marie-Christine Fléchard,Richard Moloney,Deirdre O'Connor.Assessing the value of forestry to the Irish economy-An input output approach[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 ics,2009 (1)
[3]劉璨,于法穩.東北國有林區企業效率測算與分析-DEA方法[J].產業經濟評論,2006(5)
[4]曾云欽,張春霞,許佳賢.不同經營形式下的私有林經營規模效率研究-以福建為例[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5]張春霞,許佳賢,黃森慰等.基于木材供給生產目標下林農經營規模效率研究-以福建省杉木用材林為例[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6]陳向華.東北國有林區林業產業組織優化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1
(責編:賈偉)
F316.2
A
1004-4914(2014)08-022-04
陳向華,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林業經濟理論與政策;通訊作者,耿玉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林業經濟理論與政策 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