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
(廣東 湛江 524009)
BIM技術(建筑信息模型)在施工階段的應用
李建平
(廣東 湛江 524009)
本文介紹了BIM技術的概念,及在建筑工程施工階段的應用,并以廣東湛江市××酒店為案例。
BIM技術;施工階段;應用
建筑工程管理,隨著社會學、技術學科領域的新發展,也發生著以下顯著的發展趨勢:1、管理理念的變化(①可持續發展觀;②以人為本;③新的價值觀。)2、管理方法的變化;(①全過程項目管理;②精益建造;③承包模式。)3、信息技術的應用(①建筑信息模型,即BIM技術;②虛擬施工;③基于網絡的項目管理)。
本文介紹BIM技術的概念,重點介紹BIM技術在施工階段的原因。
BIM技術,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簡稱BIM):以建筑工程項目的各項相關信息數據作為模型的基礎,進行建筑模型的建立,具有可視化、協調性、優化性和可出圖性的五大特點??梢哉f,BIM技術正在引發建筑行業一次革命性的變化。
(1)案例背景
香港港島東中心工程項目是一棟70層商務辦公樓,坐落在香港中央商務區。大樓平面呈方形,建筑物的正立面呈菱形,正立面兩側成片狀形,凸顯中央弧線形結構。建筑的結構形式是鋼框架-鋼筋混凝土核心筒,核心筒四周設八個大型立柱,通過伸臂桁架將核心筒和立柱連在一起。在這個項目中,虛擬施工的內容包括規劃標準層的施工內容,并解決在伸臂桁架安裝期間的可施工性問題。
(2)虛擬施工如下:
a.建筑構件建模
b.施工現場建模
c.施工設備建模
d.臨時設施建模
e.施工方法可視化
f.項目參與者之間有效的交流工具
g.工作空間可視化
案例1、案例2都是BIM技術應用成功的典型案例,讀者可查閱參考相關文獻。
①項目背景:××酒店定位為超白金五星酒店,地下二層,地上二十六層,雙塔,建筑面積十多萬平方米,樓頂有直升機坪,360旋轉廳等等。
②經驗教訓:該酒店建筑設計由英國某知名公司設計,結構、水電、設備等等由國內的設計院設計,建筑外型別具一格,由于投資商采用傳統的項目管理模式,沒有采用BIM技術,設計階段各專業、各設計單位協調量非常大,施工階段無虛擬施工,實際施工階段遇到的問題更是層出不窮,該項目歷時六年多,至今仍沒完工。
簡單地說,虛擬施工就是“先試后建”,在工程開始施工前,對建筑項目的設計方案進行檢測分析,對項目施工方案進行模擬、分析與優化,從而發現施工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在施工前就采取預防措施,直到獲得最佳的施工方案,從而指導真實的施工。虛擬施工是施工領域的新方法,它將三維模型用于模擬建造一個建筑工程項目,不僅考慮時間維,還考慮其他維數,如材料、機械、人力、空間、安全等,可以擴展到“N維”。
當前,建筑領域的可視化研究與應用有:三維(3D)建模技術或BIM技術,BIM技術主要集成了建筑項目本身的相關信息,屬于靜態信息,主要用于項目設計分析;四維技術是基于三維模型,引入時間因素,進行施工進度的可視化展示;五維技術是基于三維模型引入時間因素和資源(如成本、人員、材料)因素。
虛擬施工本身不消耗施工資源,卻又能事先看到并了解施工的過程和結果,可以大大降低管理成本和返工成本,減少風險,增強管理者對施工過程的控制能力。虛擬施工的作用主要是:
(1)分析與優化
虛擬施工技術可以在建筑工程的設計階段,對建筑設計進行分析與優化,確保設計的可施工性。完善的設計方案是建筑項目順利實施的前提和保證,建筑項目設計由建筑設計、結構設計、建筑設備設計等組成。通常,這三方面設計由各專業設計師完成。在施工過程中,這些設計將轉變為集成在一起的建筑構件,結果是碰撞或沖突時常出現,如建筑設備與結構之間的沖突。這不僅會增加設計、施工返工成本,浪費資源,還會影響施工的進度。這也是建筑工程經常出現工期延遲的主要原因之一。
設計的不可施工性是項目設計的另一個主要問題。特別是對于復雜的建筑項目,經常出現設計的可施工性不強或不可行等問題,這將增加返工量,影響施工進度。造成不可施工性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一個有效的協同工作及檢測平臺,即設計方、施工方在設計階段不能有效地溝通與協作,同時在現有圖紙上不能對設計方案進行有效的檢測與分析。虛擬施工技術為此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平臺,可以用于設計沖突、可施工性的檢測,以及多方溝通、分析。
采用虛擬施工技術也可以優化設計。首先,要建立相關建筑項目的3D設計模型,包括建筑、結構及建筑設備等;其次,基于建立的3D設計模型,可進行設計檢測、協同修改。設計檢測可根據需要設定相關參數,確定檢測范圍,從而檢測設計沖突問題、可施工性問題。基于上述3D設計模型進行檢測時,如果發現問題,例如設計沖突,即設備管線之間的碰撞,相關人員可以基于虛擬平臺和3D設計模型及時進行分析與溝通,從而及時、有效地解決問題。設計檢測可以在設計之初就開始,它是一個“設計-檢測-設計”的循環過程,直到在施工前解決所有設計問題,進而消除設計錯誤和設計忽略,減少施工中的返工成本。現有技術下,基本可以實現檢測、修改過程自動化操作,這樣可以減少設計檢測的時間。通過虛擬技術,設計檢測已經成為設計優化、提高設計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它能確保設計的可施工性,使施工過程順利進行。
(2)先試后建
施工過程的順利實施是在有效的施工方案指導下進行的。當前,施工方案的編制主要基于項目經理及項目組的經驗。然而,面對越來越龐大且復雜的建筑工程項目,僅憑項目經理的經驗來編制施工方案已顯得力不從心。施工方案的可行性一直受到業界的關注,同時由于建筑項目的單一性和不可重復性,施工方案同樣具有不可重復性,即不可能如制造業那樣,同一生產方案可用于某產品的批量生產。通常是,當某個工程即將結束時,一套完善的施工方案才展現于面前,結果為時已晚。施工進度拖延、安全問題頻頻出現、返工率高、建造成本超支等已成為現有建筑工程項目的通病。因此,在施工開始前,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是十分必要的、重要的。在虛擬施工技術出現前,這些問題幾乎找不到有效的解決方案。虛擬施工技術不僅可以測試和比較不同的施工方案,還可以優化施工方案。
(3)優化施工管理
為了解決施工過程中的相關問題,特別是復雜的項目工程,需要配備大量的管理人員,這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通過上述施工過程再現,除了在施工開始之前可以建立一個完善的施工方案外,虛擬施工技術還可以清晰地展示整個施工過程。此模擬過程利用計算機硬件、軟件以及各種傳感器創造出一個融合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嗅覺,讓人身臨其境的虛擬環境。操作者沉浸其中并與之交互作用,通過多種媒體對感官的刺激,獲得對所需解決問題的清晰和直觀的認識,虛擬建造提供了一個栩栩如生的“施工操作說明書”,可為分包商或工人進行開工前的培訓,或為工人實際操作提供參考,從而減少實際操作失誤。由于減少了實際施工中的問題,管理活動也得到簡化,項目對管理人員的需求自然減少,或合并相關職位,或減少相關職位,進而管理成本將大大降低。
通過虛擬施工,承包商可以達到以下目的:
1 創建、分析和優化施工進度。
2 針對具體項目,分析將要使用的施工方法的可行性。
3 通過模擬可視化的施工過程,提早發現施工問題,消除施工隱患。
4 形象化的交流工具,使項目參與者能更好地理解項目范圍,提供形象的工作操作說明。
5 可以更加有效地管理設計變更。
6 全新的試錯、糾錯概念和方法。
[1]何關培.BIM總論[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05.
[2]施工企業BIM應用研究[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03.
作者身份證:440902197605050103
TU17
A
10.13612/j.cnki.cntp.2014.0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