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安 黃書賢 陳長水 張美冬
摘要結合對“產學研三位一體”思想方針的探究及農業院校應用化學專業的特點,探討了農業院校應用化學專業產學研用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建設。
關鍵詞“產學研三位一體”;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S-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4-01258-02
作者簡介劉軍安(1974-),男,湖北襄陽人,副教授,從事樹狀大分子、量子點研究。
1“產學研三位一體”的定義及意義
“產”指產業,“學”指學校,“研”指研究機構?!爱a學研”結合即產業、學校、科研機構相互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研究、開發、生產體系化的先進系統,并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綜合優勢?!爱a學研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即高校利用企業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培養適合企業需要的應用人才的教育模式?!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也提出要探索高等學校與行業、企業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進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社會、團體的資源共享,形成協調合作的有效機制,提高高校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能力。而這種教育模式的改變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實施中已經被提到了戰略性的高度[1]。隨著智力因素及高科技成果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的不斷擴大,通過“產學研”的緊密結合,將高校創造的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產業優勢,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的增長,已經成為高校發展的一個重要命題。
2農業院校應用化學人才培養與產學研模式的關系
應用化學是根據化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工業生產中與化學有關的問題進行化學應用基礎理論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實驗應用開發研究的一門學科,其研究范圍涵蓋了整個化學領域,融化學理論和實踐于一體。因此,應用化學類人才應具有優秀的綜合素質及創新能力,而原本的高等教育培養模式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力度不夠,由此“產學研三位一體”培養模式與應用化學人才培養產生了強烈“共鳴”。本科生創新能力及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在許多教學模式中已經進行了嘗試性的探索[2]。在“產學研一體化”的指導下,應用化學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產研”意識和科研能力。
華中農業大學經過對產學研模式的探究及實施,使應用化學專業與產學研之間形成了相互依托、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關系,主要表現為應用化學專業堅持產學研合作辦學,科研促進教學,貼近市場,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促進學科建設的健康有序發展。
3 高校推動產學研模式的必要性
3.1產學研合作教育可以推動高校轉變社會角色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節奏的加快,科研到產品的轉化效率不斷提高,高校的角色定位從最初培養專門人才的單一職能發展到培養科學型人才,即由只注重理論研究轉為更加重視實際問題的解決及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再擴展到服務社會的多重職能,實現了其社會角色的多次轉變。隨著高校為社會服務的功能的進一步加強,產業部門、大學與科研機構的結合將更加緊密,共同為培養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獻計獻策。同時,產學研合作教育為高校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所以說產學研合作教育是高校社會角色轉變的必然結果,也是其職能擴展的必然結果[3]。
3.2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平臺及提高其社會適應性為使學生在進入工作時進行良好的自身身份的轉變,產學研合作教育實施過程中,要求學生在學習完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之后,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里,完全以一個“職業人”的身份進入產業部門從事生產性實習,通過參加真實的生產活動,以“職業人”身份進行科學研究,參與產業部門的技術攻關、產品改造等一系列的科技活動,鞏固其在學校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所獲得的理論知識。理論和實踐的切實結合將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將“所學”轉化為“所用”。
大學校園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讀書環境,然而他們最終將進入社會,回歸到生活中去。在高等教育中,提前一段時間讓學生踏入社會,了解真實的社會環境并逐漸適應,這對學生未來就業將大有好處。環境對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產學研合作教育通過讓學生到產業部門中參加實踐,充分發揮了學校與產業部門、科研機構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在學校和社會兩種教育環境的協調培養下,讓學生更早、更真實地接觸社會,提升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最終,學生的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都將得到更好的鍛煉和提高。
3.3產學研合作教育可有效緩解高校資源緊缺的問題 20世紀末至今,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飛速發展使高校在校學生人數急劇增加。根據教育部的相關統計,全國普通高校招生人數1998年是108萬,2003年為382萬,2009年高達629萬,而2013年更是達到了699萬。單從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高等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著,這也是世界各國所罕見的。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張與培養資源不匹配的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僅靠高校的力量是遠遠不足以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矛盾的,還需要社會其他相關部門伸出援手,特別是產業部門和科研機構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而這正是我國通過高校與企業合作發展的階段性進步的需求[4]。
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將社會辦學資源納入高校中,充分利用了產業部門的先進設備和現代化管理經驗,以及科研機構的工程技術人員實踐能力強的優點,有利于學校教育向社會進行延伸,有效地緩解了學校資源緊缺問題,拓展了人才培養渠道的長度與寬度,也保證了人才質量。
4實施案例
華中農業大學理學院采用大類培養的方式,即大一、大二的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完全相同,大三進行專業分流后學習專業核心課,大四第2學期,即第8學期進行畢業論文(設計)。據此,本項目擬采用“3.5+0.5”型培養模式進行產學研合作教育。
4.1在產學研結合下進行畢業論文設計學院聯合了一批在本專業有著較強影響力及本院教師自主創業的企業,結合學生畢業論文與學校應用化學專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由此,產學研結合完成的畢業論文都是來自本專業前沿理論或是學院教師的實際科研課題,學生直接參與科研工作。產學研相結合進行畢業論文設計的實施過程中,學生多數時間是在從事具體工作。導師指導內容主要是畢業設計論文的整體結構、工藝路線工藝方法的選擇與完善,畢業設計說明書的寫作規范化等;企業單位的科技人員由高校聘任為指導教師,具體指導學生生產技能。對于參加科研實踐活動的學生,直接委托科研教師全面負責學生的畢業設計指導工作。
通過產學研結合進行畢業論文設計的形式,使畢業生在走進工作崗位之前能提前對化工企業的工作模式進行定位,在制作畢業設計的同時進行校園與工作的磨合。學生擁有足夠的空間培養和提高個人素質能力,獨自進入實習崗位進行設計實施,獨立完成課題,獨自解決困難的經歷,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勇氣。面對由實際出發的科研課題,學生獨立進入企業進行科研工作,一方面可以解決生產和技術上的難題,另一方面鍛煉了獨立工作的能力,培養了實際工程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
4.2產學研結合進行專業實習在實習中,首先讓學生了解企業和行業的概況,使學生對企業和本行業有充分的了解,明確自己的定位,盡早融入企業環境。其次是讓學生了解企業文化和工作方式。學校與企業大不相同,化工行業的特殊性導致企業對工作人員的工作制度有著嚴格的規定,從寬松的學校環境走出來的學生并不能很好地適應,因此在實習生活中對企業安全生產制度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最后,讓學生深入了解企業生產環節。應用化學專業培養的本科生大多都是要到企業生產一線工作的,熟悉企業的生產不但可以讓畢業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能迅速成長為合格的技術人員,縮短成材期,從而大大減少了企業人才培養成本。
為了切實提高實習質量,華中農業大學積極開拓地方市場,不斷加強與地方企業的聯系,與本地在本專業有著較強影響力的企業簽定校企合作協議,建立了穩固的實習實訓基地,以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4.3依托學科專業建設進行產學研合作教育理學院應用化學系師資力量雄厚,教學實驗設備先進,具有較強的教學科研實力。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一方面將企業研發中心設在學院,另一方面與企業成立聯合實驗室,將應用化學專業的產學研合作教育真正落到實處,促進教師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企業解決生產技術問題,同時使教師的工程水平通過產學研合作不斷得以更新和提高。通過這種形式,年輕教師的工程能力得到了鍛煉,初步實現了利用社會力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的目的,拓寬了就業渠道,同時服務于地方區域經濟和行業經濟發展,達到了校企雙贏的效果。
5建設期望
5.1合作期望期望通過該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建立科研與教學互動平臺,調動科研精英參與培養創新人才的全過程。利用該體系的雙贏效果,吸引我國化工企業龍頭積極主動與學校展開全方面的合作,使人才可以找到更完善的培養平臺并在先進企業中學習實踐,通過親身體驗先進企業完善的安全生產流程及工藝方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期望通過合作關系,使企業在校創立創新實驗室。應用化學是實踐強度高的專業,需要有相應的創新平臺和實驗場所。期望企業從對人才的需求轉變為主動推動人才培養,為學生提供創新實驗條件,并給予相應的研究資金,鼓勵本科生進行創新設計,開展實驗研究。
5.2人才培養期望期望學生通過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夯實實踐基礎,融合理論知識,以便將來走入社會后擁有良好的奉獻精神和進取意識,以及強烈的事業心和歷史責任感等。
通過企業實踐經歷培養學生的創新膽識及毅力,使其在工作與研究中做到契而不舍。在與企業合作過程中,要使學生掌握實踐理論知識并完善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培養出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洞察能力、見微知著的直覺能力和一觸即發的靈感和頓悟,從而大大提高其創新能力。
6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