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卡 吳君
如果基因出現了問題,怎么修復?研究者們會讓帶有修復基因的病毒去感染患病的細胞,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英國的一位醫生便用這種方法讓近乎失明的患者重見光明。
基因缺陷致眼盲
無脈絡膜癥是一種x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眼病。由于基因缺陷,患者無法產生一種名為REP-1的蛋白質。缺少這種蛋白質,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就會停止工作,并且漸漸死去。癥狀表現為,患者的視力會慢慢下降,視野呈向心性縮小,一般到40~50歲,患者就會完全失明。一直沒有方法可以有效地治療這種遺傳眼病,患者一旦確診就會生活在眼盲的陰影中,他們可能在戀愛時就必須向伴侶告知失明的結局,將無法看到自己的孩子長大,將在黑暗中度過晚年。
病毒載送修復基因
不過好在患者視網膜的感光細胞退化得十分緩慢,一旦我們找到了治療方法,就能夠從容地阻止細胞進一步退化。牛津大學的眼科專家Robert MacLaren教授可能找到了這么一個方法。患者的病因是基因缺陷,那么就需要用健康的基因來替代缺陷基因工作,使因為基因缺陷而不斷死亡的細胞存活下去。怎么才能把健康的基因送達目的地呢?MacLaren教授使用一種無害的腺伴隨病毒(adeno associated virus)作為載體,將矯正過后的基因送入患者眼底。病毒通過感染細胞讓矯正后的基因在細胞中傳播開,終止了感光細胞的死亡。
作為一種實驗性的療法,對許多患者都有不錯的效果,一些患者的視力不僅停止了退化,甚至有了好轉。一位63歲的患者幾乎喪失了所有視力,他只是希望這個基因療法能夠阻止視力的進一步惡化,讓他能夠保留最后對光的一點感知,手術后他居然能夠讀出視力表的前三排和看見手機上的數字。一些處于較早階段的患者在手術后,甚至能夠在夜晚看見東西。一位已確診25年的患者在手術后感到,色彩視覺有了明顯的好轉,樹木和花朵都變得更加鮮活了,并且第一次看見了美麗的星空。
其實,這并不是我們第一次將基因療法用于治療眼部疾病上。之前,美國賓夕法尼亞醫學院的研究者曾用類似的方法治療萊伯氏先天性黑,這也是一種由基因缺陷導致的先天失明。但兩者并非完全相同,萊伯氏先天性黑患者受損的是色素細胞,這種細胞會先后死去然后被新的色素細胞代替,而感光細胞卻是一種神經細胞,壽命很長,沒有新舊代替。因此,從理論上來說,無脈絡膜癥的基因治療只需一次,就能有永久性的療效。
不斷進步的基因療法
理論是完美的,無脈絡膜癥到底能否在基因治療后有持續性的好轉還有待時間驗證,畢竟兩年前才有第一位患者接受了這種治療,雖然到目前為止,情況都很樂觀。另外,這種療法只能夠拯救尚還存活的感光細胞,對于已經完全壞死的細胞則無能為力。這也正是基因治療有別于干細胞治療之處。干細胞能夠讓壞死的組織和器官重生,而基因治療目前則重在止損。如果長期隨訪表明基因治療真的能夠起到長期作用,那MacLaren教授便期望讓更多處于早期階段,還沒有明顯視力下降的患者接受治療,將感光細胞的受損降至最低。
基因療法在無脈絡膜癥上取得的效果令人欣喜,不過這畢竟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眼病,讓人遺憾的是,能夠從這種療法中受惠的患者并不多。MacLaren教授則認為,基因療法有希望被應用于更為常見的眼病中,例如黃斑變性等老齡化眼病。無脈絡膜癥和黃斑變性存在一些共同點,兩者都是由于感官細胞的死亡造成了視力下降和失明,而且都具有遺傳性。一旦找到了黃斑變性的靶定基因,可能就能夠運用相似的方式讓載有健康基因的病毒去替換缺陷基因,從而終止視力的退化。
鏈接:基因治療有多遠
雖然在越來越多的報道中出現了基因治療成功用于臨床的案例,但似乎它仍然與大多數患者沒什么關系,這真的只能是出現在新聞中的“高大上”治療而已嗎?20世紀80年代,很多致病基因被發現,研究者們便開始想辦法修正這些缺陷基因。但把正確的基因送到正確的位置,而且不對機體造成傷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大部分的基因治療都是采用病毒作為運輸修正基因的載體。要制造這些特殊的病毒十分昂貴,再加上接受基因治療的疾病大多為罕見疾病,所以制藥公司無法通過大規模生產來降低藥價。沒有利益的驅使,制藥公司便不愿意投入太多金錢用于研究,進展自然就慢。不過,研究者們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腺伴隨病毒從2008年開始就被安全地用于眼部的基因治療,這省去了研究者們在以后尋找眼部基因治療載體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