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圣音
這個二月,我沒有看全明星周末,一點也沒看。
我印象中最后一次在電視機前看全明星周末是2010年,那一回是想瞅瞅達拉斯牛仔球場究竟能容納多少人看籃球比賽;再之前一次是2003年了,因為邁克爾·喬丹的告別。這之間有過幾次在現場,不過那是為了工作。
無論是斯臺普斯中心、豐田中心,還是拉斯維加斯的托馬斯·麥克中心,盡管球館里燈紅酒綠、炫目非凡,我都有睡覺的沖動:越來越乏味的演戲,不是籃球。
當然,我還是看了新聞,知道了今年全明星賽創造了歷史最高得分。但賽后ESPN的投票中,對這次全明星賽的5個評價:“愛死”、“還不錯了”、“一般般”、“好無趣啊”、“厭惡透頂”,得票倒是相當的平均。當然,我還知道這次扣籃大賽的規則改了。不過如今美國職業聯盟全明星賽各項活動規則不停改變倒是趨勢,也是今年1月,在夏威夷的職業碗(NFL的全明星賽)也一改歷年的國聯美聯對抗,而變成了兩位名宿結合FANTASYFOOTBALL進行選秀。聯想到這樣的選秀模式在NHL那廂,2010年全明星賽已經如此啟動,也算不上新鮮了,只能證明全明星的改革春風真是遍地吹。
有改革,其實說明現有模式已經過時了。事實上,在全明星賽第一個邁出改革步伐的NHL,恰恰是自進入21世紀以后收視率和口碑(當然兩次停擺也功不可沒)下降最厲害的聯盟,如今,在美國,“四大聯盟”也就是隨口說說而已,畢竟慣性了,NHL的地位和影響力,不僅比不上大學足球和籃球。就連每年的斯坦利杯決戰打得天昏地暗,一般也沒人關注,更遑論純粹表演性質的全明星賽了。
說白了,過去大家娛樂生活單調,看比賽的資源也有限,全明星讓你免費參加一個秀場大PARTY,感覺還不錯,隨著人民(當然也包括美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水平提高,這樣的花拳繡腿,沒勁了。去年的職業碗,我參與了解說,雖然帶著認真的工作態度和飽滿的精神狀態進入了直播間,但整場比賽依然打不起精神。想想吧,當時一周前,我解說的比賽是愛國者和烏鴉在美聯決賽中打到肌肉盡現,烏鴉的防守強陣將布雷迪沖擊的七零八落;一周后的超級碗,49人年輕四分衛卡佩尼克在36分鐘的停電后,險些上演下半場大逆轉,烏鴉又在最后時刻驚險勝出——無論哪場比賽的劇本,都比一群球員在球場上毫無防守壓力的沖擊、傳球、接球,要來得刺激。那場職業碗的解說過程中,我唯一提高音量的是:代表國聯全明星出戰的包裝工中鋒賽特戴(就是著名的“星期六先生”)在美聯的一檔進攻中,突然跑上場站到了四分衛的跟前,因為當時美聯的四分衛,恰恰是野馬隊的佩頓·曼寧。曼寧1998年降臨印第安納波利斯,賽特戴1999年來到小馬,自此以后,賽特戴就作為曼寧的第一道屏障,度過了13年的歲月,直到2012年夏天,兩人揮手告別,各奔東西。那一瞬間,我唏噓不已,而這,就是2013年職業碗留給我的所有回憶。
NFL其實考慮直接取消職業碗,恐怕也有好幾個年頭了,一場雞肋的比賽,球星也無法全力以赴,即使再華麗的包裝,也是枉然。NBA全明星賽同樣面臨尷尬局面:球員們早就成了第一批放棄全明星的群體,通常只要有個擺得上臺面的理由,全明星周末能溜則溜。新總裁希爾瓦先生倒是拿出了改革方案,準備擴大規模:一個禮拜來打全明星。但說實話,你讓巴恩斯、麥克勒莫,或者泰倫斯·羅斯扣一個禮拜的籃,恐怕也提升不了半點收視率。
絮絮叨叨地說了半天,你可能突然想起來了:怎么四大聯盟中,你就是沒提MLB啊。這恐怕也是現在活得最有滋有味的全明星賽了。MLB的全明星,花樣不多,除了一些未來明星賽的附加內容,真正在電視上直播的,就是本壘打大賽和全明星正賽。但這兩場大戰,就能讓球迷看得如癡如醉,緊張不已;球員在場上戰得也是熱火朝天。MLB的全明星賽,更是和球星的命運息息相關,哪個聯盟贏了球,所在聯盟的隊伍在賽季末殺進七場四勝的世界系列賽,就能多一個主場的優勢,這是實實在在的好處。一般全明星球員,所處球隊或多或少都有點季后賽希望,此時不拼一下,更待何時。再看看職業碗,無論怎么改革,不是在超級碗前一周,就是后一周,那些沒進季后賽的球星,通常都快休假一個月了,你讓他們再全力以赴,可能嗎?
無論NFL、NBA,還是NHL,在不停的考慮用五花八門的方式來改革全明星時,還不如看看MLB的成功:實在。其實全明星原本的基礎概念不正是實在嗎,讓你在最少的時間里,看到最多明星的對抗。如果改革僅僅是不停地繼續注水,那么這水再五顏六色,球迷依然不會買賬。